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对制定流域环境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为摸清长江二级支流猫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猫跳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猫跳河有底栖动物82种,隶属于4门7纲51科,其中水生昆虫的种数占据明显优势。底栖动物总平均个体密度为8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1.01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6。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大多处于污染状态,其中支流受污染的状况比干流更严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MWP记分系统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采用BMWP记分评价得到的结果普遍劣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15年对常熟市昆承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时空分布调查,开展了水质生物学评价与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并基于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对昆承湖2006—2012年环境修复工程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12科22种,优势物种多为耐污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38.3 ind/m~2,各季节密度分布存在差异,但均以摇蚊幼虫类密度占优,其次为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4.54 g/m~2,主要为软体动物所贡献;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昆承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因污染程度等环境因素不同,底栖动物物种、密度与生物量分布存在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体DO、浊度、TN、TP等水质因子以及底泥TN、总有机物等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昆承湖实施封闭湖泊口门、深度清淤等环境修复措施后,水质总体得到改善,但湖泊水深增大、基底形态单一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少等因素也影响了湖泊底栖动物密度与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单元数、EPT优势度指数等调查评价方法,对凉水河底栖动物的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凉水河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多样性较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1~1.40,底栖动物种类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对顺义城北减河、潮白河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顺义城北减河、潮白河下游底栖动物以耐污值较高的羽摇蚊为优势种,上游以耐污值较低的库蚊为优势种,说明上游水体好于下游水体.用IHB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可知,大部分采样点都处于严重污染,部分采取了生态处理工程的地点污染程度略低.  相似文献   

5.
以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完整性指数(B-IBI)对某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3目27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 430 8,平均1. 046 9,7月份水质较好,4、10月份水质较差,属重污染类型。B-IBI变化范围为0. 23~1. 98,大部分B-IBI值都小于1. 74。研究结果表明,某河大部分河段水生态健康状态处于差~坏水平,少数处于一般状态,整体处于较差水平,水生态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受人类活动胁迫较大。  相似文献   

6.
2018年1—12月对邵伯湖进行了底栖动物监测分析,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6种,底栖动物主要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和环棱螺。底栖动物密度介于46~115 ind./m~2,平均密度为81 ind./m~2。底栖动物生物量介于2.928~23.405 g/m~2,平均生物量为13.665 g/m~2。通过Wright指数、Goodnight指数、BPI生物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邵伯湖进行了水质生态评价。  相似文献   

7.
珠江重要河流底栖动物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和2012年调查了珠江流域66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化学指标,利用2011年北江11个样点和郁江17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综合环境因子(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析36个候选底栖动物参数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合参数的分布范围,确定适于珠江流域开展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学质量评价的3个底栖动物参数:双翅目百分比、刮食者百分比和BI指数,进而构建了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评价的综合生物指数及评价等级(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66个样点的综合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占80.3%,清洁占13.6%,重度污染占有6%。研究表明,在珠江流域应用底栖动物开展中大型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2019年春、夏、秋、冬4次对古黄河宿迁段的水生态调查和评价来了解该河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判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和底栖动物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和10月,对苕溪上游临安段9个断面开展了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门6纲27科46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出现频次最高的种是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羽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111 ind./m2和24.18 g/m2,按耐污值来划分以耐污种群和中等耐污种群占优势,共计占91.3%。利用底栖动物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苕溪上游临安段水质状况较差,除S2断面外,均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0.
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南京市高淳区饮用水源地固城湖开展了全年的底栖动物监测与分析,并通过Wright指数、Goodnight指数、BPI生物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固城湖进行水质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全年12个月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1种(属),其中摇蚊科幼虫种类最多,共计11种,寡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主要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内摇蚊属(Endochironomus sp.)和环棱螺(Bellamya sp.)。四种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固城湖水质现状处于轻度-中度污染时期,属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初中期。  相似文献   

11.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2.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珠江流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指导思想及内涵,阐明了"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点依托两大抓手,通过三大途径,完成四大任务,逐步建设"洪涝无恙、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管理无虞"的珠江.  相似文献   

14.
对冷水河河道整治与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方案进行了介绍。改造后的冷水河能继续承担排涝、行洪、排污和排除雨水的功能;按照坚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等原则,对冷水河进行整治和景观设计,最终可形成由点、线、面组成的绿化系统空间;沿冷水河绿化带可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景观设计达到了社会与自然、文明与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左江、右江及邕江水污染事故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左江、右江及邕江入河排污情况及1999年1月至2003年4月发生的14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了预防及处理水污染事故的对策: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加强水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督;建立河流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及优化调配,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7.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以及泥沙分界、长江水沙变化与输沙地形对比等泥沙特性及运动研究。②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包括河流水沙模拟研究与河流水沙专题研究,河流水沙模拟研究涉及河流水沙数学模型、应用及关键技术;河流水沙专题研究列举了弯道水流基本特性及数值模拟、空腔回流区水沙特性及模型变态影响研究,以及河湖岸线洲滩利用对河湖功能影响研究。③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包括重大治江工程(三峡、葛洲坝、南水北调)研究、治江重大问题研究和长江防洪实践应用3个方面。建议加强基于泥沙的河流研究、不限于河流的泥沙研究以及河流与泥沙相互影响研究,并强化河流泥沙理论研究与治河防洪实践应用之间关联研究与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属于国境界河,其河道演变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更事关国土面积的增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近30年来黑龙江河道演变及工程整治技术的研究成果,从河道演变、暴雨洪水、河道整治3个方面总结了研究进展,得到如下结论:黑龙江河道演变、水沙运动相关的研究成果稀少且陈旧,尤其缺乏系统性、长序列的河道演变分析;黑龙江防洪抗灾技术经历了“被动”获取、“主动”获取和“超前”获取3个阶段;受限于国界河和高寒地区的双重属性,工程整治使用的防护材料应符合流域特点,工程型式也需尽量简化布置。  相似文献   

19.
天然河川随水流输砂能力、底床条件及来水来砂条件等变化而演变,以相应调整河床型态与水砂关系,促使河川趋向近似冲淤平衡稳定状态.在一定流域来水来砂的条件下,河流将调整它的比降、型态、河床物质组成及河型进而达到稳定状态.河川型态分类将有助于了解河床稳定特性、来水来砂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相适应之均衡型态.本研究以台湾重要河川荖浓溪流域为研究范围,利用Leopold and Wolman(1957)[1]、Ferguson(1984)[2]、许炯心(2004)[3]及陈树群五层分类法(2001)[4]等方式进行著浓溪河川型态分类,透过水文地文数据分析、河川型态分类与水力几何型态判别等计算,以进行河川型态特性分类及河床稳定等课题之分析探讨,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流域河川特性及河床演变之定性定量评估,并提供作为河川复育与流域经营管理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洪涝灾害是松花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尤其是嫩江、松花江( 以下称为两江) 交汇处时常出现洪水遭遇 而造成的大洪水现象。以两江洪水在三岔河口附近的遭遇现象作为工程背景, 基于两江历史洪水资料分别采用统 计学方法及 Copula 函数 2 种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分析两江洪水的洪峰遭遇及洪水过程遭遇情况, 为提高 两江的防洪能力提供有力帮助。通过研究发现: 两江洪水以小量级洪水遭遇居多, 且遭遇发生在 8 月 7 日左右的概率最大; 通过计算还得到两江在同频率洪水下每日的遭遇风险以及遭遇概率最大时两江在不同频率洪水组合下的遭遇概率。采用 2 种方法所得的遭遇规律相同, 结论可信。洪水遭遇可通过上游水量调节等方式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