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效用定义为单位水资源量所产生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2017年为基准年,结合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基于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辨识,建立了湿地各类型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服务功能间的耦合关系,评价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三门峡库区湿地在景观保护、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平衡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总需水利用效用为0.47元/m~3;湿地在景观保护和娱乐方面作用显著,景观保护需水和娱乐需水利用效用较高,分别为19.87元/m~3和6.47元/m~3;维持水体自净能力需水利用效用最低,仅为0.01元/m~3。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一方面城市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依赖性和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不断的侵占、排放污染物,使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水系中河道、湖泊、滩地等被占用现象仍十分普遍,水污染状况也日益加重,带来的河道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宣城市城市水系规划在完善水系布局、强化各级河道工程、充分发挥水系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也着重考虑和研究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水生态环境现状的科学剖析基础上,通过水环境生态建设方案,以期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和美化环境,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汉中兴汉新区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水系综合治理从防洪保安、水系连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论述;生态环境提升通过水质净化处理、海绵城市设计、滨河景观打造等措施提升兴元新区的整体形象,建成集生态、绿色、文化、旅游,安居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新城。  相似文献   

4.
蔡其华 《人民长江》2012,43(17):1-4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深入研究江湖变化特性,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和洞庭湖防洪、供水与生态安全。辩证论述了洞庭湖在长江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中游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三峡工程对于保障洞庭湖防洪安全的支撑作用。提出了加紧研究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的措施,加强研究三峡及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方案,强化改善湖区水环境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对于促进洞庭湖区的和谐发展与维护湖区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其实质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若低于该水量,系统会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改善长江水体透明度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昀  王国祥  黄齐 《人民长江》2009,40(20):85-87
根据自然水体湿生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水生高等植物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沉水植物的野外示范研究区(面积9 048 m2),模拟长江潮汐规律每天调长江水(浊度77.62 NTU,透明度17.6 cm)4 320 m3流经试验区,进行长江水体透明度改善试验。试验共进行100 h,进水量18 000 m3,试验区平均水力负荷0.477 5 m/d。结果表明:① 人工湿地对长江水体透明度的改善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试验水体流经串连湿地系统后浊度降低为9.47 NTU(减小88%),透明度提高到64.5 cm(提高2.66倍);② 湿地植物对长江水体N、P等元素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③ 由挺水、浮叶、沉水等水生高等植物组成的串连湿地系统对改善长江水体透明度和降低水体浊度具有良好的效果,是长江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改善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海鸥岛总体规划以生态修复和新经济发展为愿景,通过规划湿地、水系的布置及连通方案,使外江水体进入岛内水系之前先经湿地水质净化,然后在岛内水系中实现预定流动,满足水生态、水景观需求,最后排入外江;该文根据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对水系连通模式在水体净化、水体流动性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水系连通方案可以满足提高水质和增强水体流动性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世园会园区景观水系及其循环方案的介绍,对园区湿地的负荷计算、沉水植被的作用及水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湿地采取各项生态措施后水质基本可以达到要求;通过工程类比法,将妫汭湖与圆明园景观水体对比,在妫汭湖与湿地循环连通并重建水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湖区水质也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为保障世园会的顺利进行,确保展园景观水体水质能维持地表水III类,还提出一些合理的优化建议,以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多年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控制运用在流域防洪、供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分析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控制运用对流域及区域水量水质的影响,以及调引的长江水对太湖水质的影响,采用太湖流域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水利工程控制运用前后流域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为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保障流域的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后可以进一步的优化水利工程的调度,更好的促进河网水系的有序流动,更好的改善流域水环境,促进流域水资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防洪和水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区洪水资源的利用思路,初步分析其综合治理对水资源利用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湖泊水系水体污染加剧、洪水和内涝渍灾依然严重。提出了建闸控制、水系优化、河道整治、设施改造、调蓄水源等方面的治理方案和思路,初步分析了四口水系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系的连通性是河流健康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影响到河道生态需水量、通航水深、湿地保留率等。在健康长江评价体系的14个指标中,水系的连通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被首次提出。通过对水系连通性基本概念的探讨,归纳了长江水系连通的基本类型,包括河流与河流连通、河流纵向连通和河湖连通3类;分析了长江流域水系连通基本特征和影响水系连通的原因。从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时间尺度看,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在水系连通的阻碍方面是主导因子,但从100~10 a和年时间尺度上看,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水系的连通在很多地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保护力度的提升和众多修复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修复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特点,将长江划分为长江上游、中下游及河口3个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有的水生态问题及其修复保护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水生态问题总体概况为:生物栖息地退化、鱼类资源减少、江湖阻隔,以及流域内水污染和底泥污染。针对这些水生态问题的修复保护措施,在全流域视角下,大多以人工修复为主,并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形成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的运行模式。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以期为更好地修复和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出谋划策,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3.
桂青 《人民长江》2016,47(19):20-25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国务院批复安排实施的重要引排工程之一。工程实施后在流域上游开辟引江济太的第二通道,改善太湖西部沿岸及西北部湖湾水流条件,但同时新孟河排水也会对长江水环境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通过采用MIKE21软件建立长江下游某一河段的二维水流水质模型,重点研究了新孟河排水对长江以及下游水厂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排水对长江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局限在入江口附近区域,影响程度总体较小。但工程实施后太湖仍不能达到《水环境总体方案》确定的水质治理目标要求。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治理区域污染源力度,从而减小新孟河排水对入江口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宇顺 《人民长江》2019,50(2):19-23
首先概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即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分的完整性。然后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主要人类活动干扰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主要包括水生生物生境的破碎和丧失、污染物的排放和水质问题,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衰减现状。最后在水电开发、航运、化工、采矿、农业、城镇化及渔业过度捕捞等多重人类活动干扰下,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修复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健康:①腾让并修复水生态空间;②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③调整各项人类活动并开展生态修复;④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法的立法以确保长效的生态修复机制的形成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路遥  荣艳淑 《水资源保护》2012,28(1):46-50,70
利用1961—2010年长江、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长江、黄河源区的气候特征,用降水与蒸发的差值作为水资源量的代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和蒸发都有明显变化,尤其是近20年有明显增加趋势,但是两个源区的变化并不一致,黄河源区水资源量一直呈波动变化,而长江源区在最近10多年水资源量有明显增多现象。降水增多可直接增加水资源量,但是气温升高会促进蒸发,导致更多的水资源消耗,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相互抵消对水资源的影响,这是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变化不大的原因。但是近1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增加,导致更多冰川融化,这可能是近年来长江源水资源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与鱼类资源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固政 《人民长江》2008,39(23):62-64
为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在长江的干支流已建成一些水利工程,还有许多工程包括三峡水利枢纽正在建设或规划之中。研究认为,这些工程在为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尤其是鱼类资源产生很大影响。简述了长江流域各类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变化与流域梯级开发的关系及鱼类资源救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6,47(9):8-11
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护长江水资源,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助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在分析长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探讨了新形势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8.
吴国平  杨国胜 《人民长江》2016,46(12):33-36
目前,国家关于水资源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初步形成了法规体系,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具有一些特殊性,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上游梯级水电开发的累积影响等,因此,流域水资源保护需要有一些针对性强的法规。从实施有关法规的需要和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实际需要出发,探讨了制定流域配套法规,以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特殊问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应注重对长江及其水资源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保护,遵循以流域为单元进行保护以及预防为主的原则,立法内容要体现长江流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域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众多湖泊河网衰退消亡,由此引发的河流水质恶化、洪涝干旱灾害加剧等一系列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选择该地区内一些典型区域,基于长系列降雨径流资料,以遥感和GIS作支持,通过模拟计算与综合分析,围绕城市化对城市降雨与径流的长期影响、对城市暴雨洪水的影响,以及对河网水系与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点探讨城市化发展为特征的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循环以及水文过程的影响,寻求城市化发展条件下的水文变化规律,以便对该地区城市化水文效应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并为当地的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洪一平 《人民长江》2011,42(2):8-11
回顾了“十一五”期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水质监测和水资源保护科研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新时期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长江水资源保护新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强调要做好以下工作:强化监管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健全水功能区考评和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严守纳污红线;改善流域层面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新技术应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继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优化监测站网,建立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监测体系;以重点区域试点为基础,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