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遏制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改善水生态环境,开展了东钱湖疏浚吹填试验段工程。通 过现场试验,研究了东钱湖污染底泥的特性、吹填泥浆的含固率变化特性以及挖泥船疏挖对湖区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钱湖底泥的粒径组成以黏粒等较小的细颗粒为主;吹填泥浆停留时间较短时,大量底泥颗粒随余水排放,可能导致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仅凭物理沉淀难以满足余水达标排放;挖泥船施工时对湖区的污染可以控制在5m以内,满足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2.
浅谈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迮秋华 《上海水务》2007,23(2):15-17
苏州河市区段的底泥疏浚是苏州河第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苏州河底泥疏浚目的、底泥组成、河道工况以及现有疏浚设备等进行分析,对底泥疏浚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太湖重污染底泥的生态疏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荷生  张永健 《水资源研究》2004,25(4):29-31,35
太湖湖盆沉积物(底泥)是湖体营养盐的储积库,是重要的污染源。在湖泊外源污染治理得到一定成效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疏浚是控制湖体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太湖底泥疏浚有别于港口、河流疏浚,属生态工程范畴。其基本核心要解决;疏浚必要性,疏浚区域范围、疏浚适宜深度、疏浚技术工艺、二次污染防治,环境风险评估,底泥合理处置和基底修复等生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5.
污染河道疏浚底泥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温州市鹿城区戍浦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阐析河道疏浚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底泥的处置方式进行探讨,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包括受污染底泥对农田耕种的影响、底泥合理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东钱湖环保疏浚工程的施工实践,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余水处理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基本杜绝了疏浚土在各个环节过程中对水面和陆地的二次污染,达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7.
蒋益  庄杨  徐焯俊  谈新锋 《陕西水利》2022,(4):175-176+179
疏浚底泥的劣根性导致其消纳难题长期存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老运河位于常州市远东煤炭公司东南侧河道至中国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西南侧河道的区间范围内设置河道底泥检测点,对底泥进行检测。结合底泥分析结果 ,选用合理固化脱水方式,科学规划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苏州河底泥疏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底泥疏浚整治工程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效益,要在确保防汛墙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底泥的挖掘、运输和处置,要满足防汛、调水、亲水和通航等对河道断面的要求,要在彻底根治苏州河黑臭淤积的同时,探索研究长效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保持河道水流的顺畅和水质的改善,打造苏州河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  相似文献   

9.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工程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提供基质条件、综合分析底泥污染物垂直分布、沉积相特征、主要污染物分布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沉水植物生物特性、淤泥土壤水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疏浚后基面高程控制等参数,太湖底泥疏浚深度控制40~50cm为宜、施工总体设计强须注重建立物种保护区和排泥场淤泥的安全处置及尾水达标排放.依据底泥的不同密度选择不同的疏浚机械,疏浚挖掘头部设备的密封和抽吸是关键.竣工时应做好基底修复.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疏浚底泥环境背景值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结合黄河下游疏浚工程 ,通过现场取样和化验 ,确定了疏浚底泥的环境背景值。研究表明 :疏浚底泥的环境背景值与黄土高原土壤环境背景值有较好的关联性。跟踪观测结果显示疏浚固堤泥沙的重金属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大 ,且小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要求的限制值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1.
对太湖疏浚底泥处置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底泥疏浚工程传统排泥场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太湖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以及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提出了将太湖疏浚底泥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基底和排泥场淤泥循环利用的两种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大纵湖底泥疏浚的短期效应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上覆水体的Eh、pH和磷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有机磷、铁/铝磷、钙磷等5种形态磷质量比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底泥疏浚30 cm对上覆水体Eh、pH以及磷浓度控制效果不显著,且沉积物磷形态不是影响沉积物释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构成湖泊生命的容积、水量、水质三要素,在太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指出保护太湖需从增加水量,治理污染和拓浚湖容三方面入手,着重对浚湖问题进行论证并提出设想。浚湖可以获得防洪、供水、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东钱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环境评价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提出了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和浙江省水文局提供的最新数据,对东钱湖的水质等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式综合了湖泊的多项水质指标,考虑了各因子的权重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由描述工程前后二维悬沙运动的控制方程出发,梳理了二维悬沙增量控制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过程中一系列的简化,阐明了悬沙增量方程与悬沙方程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其近底泥沙通量项已发生物理意义的改变,且求解的泥沙边界条件也发生变化.工程抛泥若造成沉降机率、沉降速度等参数及物理量发生较大变化,悬沙增量方程能否采用值得重新商榷,因此其适用范围需在计算中加以关注.在本文的实例计算中发现,采用工程前后悬沙运动控制方程比较得到的结果与悬沙增量控制方程计算结果大致相同.悬沙增量方程在实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结合垂向变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底泥达标清淤深度在0.7~2.5m之间,继而确定了清淤量为331万m3,为茅洲河流域污染底泥清淤提供了可靠依据。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白玉川  邢焕政  顾元 《水利学报》1999,30(11):0053-0061
本文以独流减河为例,建立了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数学模型,对河口泥沙运动规律进行数学模拟研究,并针对河口规划泄洪能力的要求,就河口泥沙清淤方案进行了优化计算,提出了淤泥质河口设计清淤方案的原则。在数值模拟方面,本文首次应用了杂交有限元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