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小北干流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素珍  张翠萍 《人民黄河》1998,20(5):18-19,22
对小北干流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及冲淤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11月至1995年10月,该河段来水来沙偏枯,河槽累积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显著,滩槽高显著,滩柄差减小,河槽排洪能力降低,致使小北干流形式更加严峻。1996年汛期龙门出现11000m^3/s大洪水,但纂在瘦,水沙峰不适应,含沙量高,造成了本河段的严重淤积,除渭河入黄口附近外,过汉面积平均减少805m62这种变特点使洪消耗宣  相似文献   

2.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实测资料,探讨了黄河小北干流近几十年来的水文系列特点及河道冲淤演变规律,指出小北干流河段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呈累计淤积状态。研究了河道冲淤量对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汛期冲淤量主要与汛期水量和沙量有关,非汛期冲刷量主要与非汛期水量正比。本文还建立了预测汛期冲淤量的BP网络算法,给出了小北干流河道不同来沙量时的合理输沙水量。  相似文献   

3.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现象分析,在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小流量(1220m^3/s-4600m^3/s)和持续高含沙量(500kg/m^3-790kg/m^3)的情况下也可产生局部揭河底冲刷。小北干流河段河床已经具备了揭河底的边界条件,如果水沙条件具备,很可能再次发生“揭河底”。  相似文献   

4.
5.
自70年代以来,黄河小北流河道治理基本上是两岸(两省)“各自为政,按已设防”,片面地认为工程修得越多,越长,标准越高越好;对淮区实行封闭围垦,并认为这是河道整治,滩区开发和移民保安全的可行措施,通过对现状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小北干流的治理并非河道工程修建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工程布点准确,平面布置合理,工程标准的确定要因地制宜;滩区开发应改变封闭式围垦方式,废除生产围堤,加强滩区安全建设,以达到  相似文献   

6.
黄河小北干流凌汛,突发性强,破坏力较大,给晋陕两省造成了严重灾害,经济损失巨大,本文通过对1996年和2000年两年发生的凌汛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今后研究凌汛成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河小产干流揭河底是游荡性河道剧烈造床的过程,易引起河道主槽迁徒,易引起河床比降变化,同时使削峰率降低,还在揭河底的同时,把粗泥沙搬到下游,造成本河段和下游同时受害,因此在治河、引水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应考虑本河段的揭河底特性。  相似文献   

8.
河床揭底,又称河道倒床,是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自然调整河床的一种特异形式。它对河道摆动、冲刷淤积以及支流入黄有一定影响,是防洪抢险、工程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从1973年10月开始至今,观察分析小北干流揭底现象,取得以下收获。  相似文献   

9.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高含沙洪水特有的一种泥沙运动方式.本文通过对历史“揭河底”水文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提出了历史“揭河底”发生的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河床淤积物组成,总结了其发生的规律.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的运动机理,充分发挥冲刷塑造窄深河槽的积极作用,减小了冲刷造成的危害,对在治黄中如何利用“揭河底”规律,趋利避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以来的第六个年头,本文总结回顾了水管体制改革后陕西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陕西河务局)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情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影响该河段河势变化的来水来沙、河道冲淤、天然节点、河道工程、涉河建筑设施、三门峡水库运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小北干流河道的治理思路应为理顺河势、放淤滞沙、防洪保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①完善河道治理工程体系,提高河势控制能力;②继续实施放淤工作;③充分利用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④建立有效的观测手段,为河道治理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7月31日黄河龙门站洪峰流量7 230 m3/s.洪水在小北干流河道出现大漫滩,到达潼关水文站时洪峰流量只有2 150 m3/s,洪峰削减率达70%,洪峰传播时间长达30.1小时,其削峰率之大和传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同级洪水之最.经分析认为,小北干流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漫滩流量显著减小,洪水峰高量小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是造成洪水削峰率大和传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2004年放淤实测资料,对直接影响淤积效果的淤区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放淤试验工程中淤积质量、引沙质量、退水闸排粗控制指标等概念,给出了包含来沙级配和“淤粗排细”要求的淤区调度技术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指出,要达到淤区淤积质量指标,不能仅仅给出一个退水退沙定值,还必须综合考虑引入的水沙因素、退出的水沙情况以及对放淤质量的要求等。参照给定的含沙量调度指标的计算式,根据现场实测资料进行实时调度,可避免调度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试验资料,对Q1断面引水引沙情况及引水引沙过程进行分析,并研究河势变化、引水典型时段、间断引水过程、放淤闸位置及闸门运用方式等因素对引水引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引水引沙情况与大河的水沙条件、河势变化关系密切;做好水情预报工作,尽力避免试验工程出险,抓住有利、连续的引水时机,有效提高“淤粗排细”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北干流近期冲淤演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河小北干流近期河道冲淤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1998年小北干流来水来沙减少、水沙关系恶化,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槽萎缩,河槽过流能力下降、同流量水位抬高、河道滞洪削峰作用增大;1999—2008年来水来沙进一步减少,但水沙关系较为有利,使得累积性淤积受到遏制,说明水沙关系协调与否是影响河道冲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黄河小北干流"揭河底"冲刷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揭河底”冲刷是高含沙洪水与河床边界矛盾对立急剧转化的必然结果,防止“揭河底”冲刷关系在于改善河床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提出了加强工程维修管理,加大河道治理力度,适时调水调沙,做好监测预报和水土保持工作,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黄河小北干流河道特性、漫滩洪水水沙特点和演进规律以及平滩流量随来水来沙和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考虑小北干流宽浅河道的特点和漫滩洪水调蓄特征,用实测淤积断面资料和水位站资料建立了河道槽蓄关系,用"蓄率中线法"对漫滩洪水进行演算预报。对高含沙漫滩大洪水在滩地滞蓄淤积,洪量减小、洪峰曲线坦化的情况,建立了滞水滞沙处理模型。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21场漫滩洪水的预报检验合格率为85.7%,对黄河"92·8"洪水和"96·8"洪水预报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7、0.93,洪峰流量预报精度分别为86.5%、96.3%。  相似文献   

18.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出险原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多年来出险情况的统计分析,指出工程出险的内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外因主要在于水沙条件、洪水、河势变化、暴雨、冰凌、河道形态、河床土质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据此提出了防护对策:①加强水文监测预报;②加大工程观测巡查力度;③加强河道整治;④加强工程日常维修管理,及时进行根石加固;⑤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⑥加强河道管理,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河道工程的不利影响;⑦改善水沙条件,防止出现不利河势;⑧因险施策,科学抢险。  相似文献   

19.
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演变机制的基础上,将河道淤积体纵剖面的平衡形态概化为一个由潼关高程抬升值ΔZ、初始河床比降J0和平衡比降Je所决定的三角形,得到了河道初始形态与平衡形态之间淤积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而基于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既能考虑河床调整的滞后响应特性又能考虑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协同作用的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的计算方法。采用1960—2001年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长系列冲淤资料对计算方法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并采用2002—2010年实测河道冲淤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河床调整的驱动机制和内在机理,模拟计算及预报精度较以往方法有较大提高。结果还显示潼关高程对两河道的长期累计淤积过程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1960—2011年实际水沙条件下,潼关高程每下降1m,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累计淤积量分别减少约5.1亿m3和2.7亿m3;近期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对河道的淤积均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对2003年水库采用318m控制运用以来产生的河道减淤量的贡献约各占一半,体现了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