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0引言淮河洪水历来是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心腹之患,淮河入江水道是排泄淮河洪水最主要的通道,约有70%以上的洪水由其泄入长江。但是,淮河入江水道干流并非单纯的淮洪过境通道,其区域地形、水情和工情极为复杂,存在着淮河洪水与入江水道区间暴雨洪水或长江洪水多重组合遭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干流的实际行洪能力与设计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
今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水。当年,长江、淮河洪水遭遇,两大流域均发生了流域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的淮河防洪工程即是按防御1954年型洪水设计的。今年江、淮洪水没有并涨,淮河幸甚。但长江大洪水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淮河流域同样存在。 一、防洪标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快治淮、提高防洪标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2005年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仓生 《人民长江》2007,38(6):87-89
2005年安徽省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多次站点降雨强度超过100 a一遇,引发了淮河干支流和皖河、滁河等河流的大洪水和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损失.对安徽省2005年暴雨的成因及时空分布,暴雨频率,特性以及安徽省淮河干支流,长江干支流的洪水发生过程及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2005年安徽省暴雨洪水特性的分析,更进一步认识了暴雨洪水规律,这对今后河流治理和山洪泥石流规律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张敏  陆丽莉  刘广军  郭军 《江苏水利》2009,(9):27-28,31
1 基本情况 宝应湖地处洪泽湖下游.涉及淮安市的洪泽县、金湖县和扬州市的宝应县,历史上为淮河洪水漫流南入长江的行洪通道,防洪排涝能力极低,洪、涝、旱、渍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5.
毛世民 《治淮》1998,(12):43-44
1998年汛期,长江中下游长时间超警戒水位,宜昌至湖口多处超历史最高水位,万里江堤,险象环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灾情严重,举国关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1998年长江洪水和1991年淮河洪水,有一些共同的问题,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因而反思水位超高的原因,对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以供治江、治淮参考。 一、1998年长江的中等洪水,多处水位超历史记录 1998年长江中游洪水,宜昌站实测最大洪  相似文献   

6.
2007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流域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洪水管理,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2007年洪水的分析,总结提炼了淮河洪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对今后淮河洪水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浅议“淮河洪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淮河以"洪水灾害最为严重"著称。本文根据多年从事淮河防汛工作经验及近几年参与编著"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等心得体会,对淮河洪水频繁原因、洪水类型、大小比较以及防洪减灾等谈几点认识、看法。本文所议的"淮河"、"淮河流域"仅都是指淮河水系而不包括沂沭泗水系。  相似文献   

8.
今年,我国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浙江、新疆等地先后出现了暴雨洪水,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广西柳江出现了本世纪的最大洪水;洞庭湖区、长江中游、黄河中下游的洪水位都超过了历史记录;新疆的部分河流出现了百年一遇以上的罕见洪水。在大暴雨、大洪水面前,广大基层水文职工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他们以  相似文献   

9.
徐迎春 《治淮》1999,(3):18-19
1998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抗洪军民的奋力搏斗,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洪水过后,水利部及时组织召开了防洪与治水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组织部分两院院士提出了专题咨询报告,对1998年长江防洪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专家们提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给淮河防洪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长江防洪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取得胜利的经验,首先是已建防洪工程特别是堤防和干支流水库充分发挥了作用。在长江第6次洪峰期间,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沮漳河漳河水库  相似文献   

10.
长江洪水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成灾大洪水,一般定性区分为两类: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在实际防汛中,如何根据当时汛情发展,科学合理地对洪水类型、洪水量级等特征进行判断,用以指导防洪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题.在分析长江暴雨洪水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时历年大洪水的普查,从防洪实际需求出发,对长江流域性洪水的分类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洪水分类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流域性洪水定义不清、指标不明、洪水量级划分不一等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对公众和媒体的汛情报道,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