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省地处海滦河流域,省际边界长、界河多,境内河道多。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水旱灾害又频繁交替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用水量迅速增长,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洪水的致灾性也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水源争夺、河滩抢占、护村护地工程无序修建等水事矛盾、水事纠纷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省委叶连松书记指出:“要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减少治安案件和事故隐患,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妥善处…  相似文献   

2.
张炯  庄佳  赖万安  张强 《人民珠江》2010,31(1):7-8,22
珠江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利情况复杂,水事矛盾虽不算突出,但一些水事矛盾和纠纷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应引起重视。在分析珠江流域现有的各类水事纠纷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以往调处水事纠纷的经验和不足,针对各类水事纠纷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的水事矛盾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通过对新时代涉水主要矛盾的转化情况分析,预判新时代流域省际边界矛盾变化的趋势,明确提出了水事矛盾纠纷预防与调处的基本原则以及运用法治、行政、技术等多手段加强水事矛盾纠纷预防,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平台、加强流域与区域联防联动联治等强化水事矛盾纠纷调处,提升省际边界水事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水平等应对策略,以期不断提升水事矛盾预防和调处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显现,水事矛盾不断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水源地区域因地下水水位下降易引发水事矛盾的问题,通过较详细的资料调查和分析,找出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事活动“五阶梯”是指水事活动发展变化的五个过程:水事活动—水事问题—水事矛盾—水事纠纷—水事违法。人类社会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水事活动,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水事关系。各种水事关系调处不好就会出现水事问题,水事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水事矛盾,水事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引发水事纠纷,水事纠纷不能及时协调解决,最终产生水事违法。由此可见,水事从低级逐渐上升到高级,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对水事活动各阶段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简培龙 《治淮》2000,(8):31-3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需求逐步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及防洪排涝的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增多,水事纠纷呈增加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间,全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调处的水事纠纷就有8.34万起,调处率为92.9%。水事纠纷如果不及时调处或调处不当,往往会引起群众集体上访或械斗,甚至会出现毁坏水利工程设施的情况,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1993年以来,随着漳河上游大量水事纠纷事件的集中处理与协调,漳河上游水事秩序日渐稳定。但在这种暂时稳定的情况下,水事纠纷潜在矛盾依然存在,沿漳水电站的开发利用是水事纠纷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对漳河上游沿河水电站开发利用情况,对漳河上游水事纠纷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是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多年来,沿河两岸人民经常因用水或工程建设发生矛盾,且十分尖锐,形成边界水事纠纷。从消除纠纷和治河双重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河势控制系统工程,固定中水流路,稳定河势,并把控制河势和护滩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水利天地》2007,(4):40-41
随着社会经济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逐渐成为紧缺的自然资源,由于水资源供需出现矛盾,导致水事纠纷的产生,为解决水事纠纷,水权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国水务管理百科全书》指出:水权是指水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有关水资源的权利总和,它最终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相似文献   

10.
在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的同时,采取积极、稳妥的预防措施,及时调处水事纠纷,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多年工作实践和对水事纠纷案例的处理中,分析了水事纠纷的产生原因,论述了水事纠纷的预防措施和调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因缺乏科学合理和统筹安排的水资源调控,当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造成多地区不断加重的水事矛盾。文章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响应联系,研究生态视域下的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能够支撑生态脆弱区的适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需求逐步增加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及防洪排涝的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增多,水事纠纷呈增加趋势。 调处水事纠纷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之一。水利部“三定”方案就有“受国务院委托协调处理部门之间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水事纠纷”职责。《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七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授权调处水事纠纷,依法查处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政案件”。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调处水事纠纷,可以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地位,维护正常的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漳河上游河段地处晋、冀、豫3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是一个水事矛盾相当尖锐的地区。由于水土资源日益紧张,边界河段沿河群众争水争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曾引发了多起恶性水事案件,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占伟  牛富 《海河水利》2015,(2):15-16,43
漳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事纠纷不断发生,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全国水事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漳河上游水事矛盾状况,提出创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沟通水资源供需各方及众多涉水部门的关系、建立互信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满足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生活用水需求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化解省际边界水事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河流域省际水事纠纷错综复杂。近年来淮委通过采取预防为主、规划先行、制度保障等非工程措施和一系列工程措施,有力地调处了一批边界水事矛盾。从编制流域省际边界水利规划、增加投入力度、建立信息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维护边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人们兴修水利、防治水害的水事活动,在上下游、左右岸及地区之间存在着防洪、治涝、取水、排水等错综复杂的水事关系,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由水事活动引起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水事纠纷。近年来,由于北方降水明显减少,水资源相对匮乏,水事纠纷总体发展动向由排水纠纷为主转为以争水纠纷为主,贫水区尤甚。  相似文献   

17.
沂沭泗管理局根据国务院[1981]148号文件精神,对所辖苏、鲁两省边界附近的河道、湖泊和枢纽工程实行了统一管理和调度运用,并注意处理边界水事纠纷,大大缓解了两省边界附近的排水和用水矛盾,减少了水事纠纷,促进了团结治水和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一苏、鲁边界附近的南四湖地区,水资源相对紧缺,旱时常发生用水矛盾,再加上湖田湖产矛盾,使边界水利纠纷更趋复杂。实行统一管理后,沂沭泗管理局严格控制和管理南四湖水资源,管好各引水取水闸站,按照南四湖上、下级湖用水原则,统一调度分配南四湖水资源。同时,在  相似文献   

18.
第七讲:如何调处省际水事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充分显露出来.在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和错综复杂的权益关系,导致在省际边界河流上出现了非法引水、污染水体和无序开发水能资源等水事活动,从而引发了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矛盾,或出现政府之间的行政争端,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水事纠纷.当矛盾的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其下级人民政府(含部门)之间时,这种因权益纠纷而引起的行政争端,被称为省际水事纠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各省际边界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在省际边界河流上建设的蓄、取水等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性,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可能引起省际之间的水事矛盾和纠纷.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省际边界河流水事纠纷,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保持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掌握流域内省际边界河流及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此开展了长江流域(不含太湖)省际边界河流及水资源状况调查工作,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水事活动秩序,2011年4月至6月,哈尔滨市水务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水事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活动,笔者也参与了这次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水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