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泥沙问题是制约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渠的规划设计阶段和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都需要掌握渠道的泥沙冲淤情况。本文根据一维水流非均匀沙运动方程,结合灌区灌溉特点和测量资料情况作了概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于灌区的非均匀沙冲淤计算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渠系沿程的分水分沙和冲淤交换,将断面流量按渠段划分并计算,悬移质泥沙按粒径分组计算,根据分组水流挟沙力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公式计算泥沙含沙量。模型采用山东簸箕李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非均匀沙在渠道内的运动淤积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水流挟沙力的统计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流挟沙力作为二维问题处理是水流挟沙力研究的重要方向,采用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的统计理论方法,根据泥沙状态概率和有效床沙级配,推导了悬移质挟沙力、推移质输沙率和推悬比统计理论公式,利用黄河下游水沙资料对公式进行验证,并与半经验悬移质挟沙力和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进行计算对比验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统计理论公式计算中、低含沙水流非均匀沙悬移质挟沙力较为准确,统计理论方法计算的推悬比较为稳定,黄河下游底悬比在0.06~0.11之间变化,可以采用统计理论方法的推悬比公式计算黄河下游的漏测底沙量。  相似文献   

3.
挟沙水流的运动机理和输沙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作者和一些同志近年来所进行挟沙水流的水流和泥沙运动机理和输沙能力研究成果的概括。内容包括:把挟沙水流运动视为统一体的观点;悬移质流速分布、浓度分布以及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模式的讨论;作为推移质运动主要运动形式的颗粒跃移的运动机理以及对于Bagnold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修正等  相似文献   

4.
水库下游冲刷的数值模拟—模型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水库下游冲刷过程中悬移质与推移质、推移质与河床质、河床质与悬移质交换机理及床沙粗化机理的复杂性,使得研究水库下游冲刷数学模型的难度较大。 为了研究水库下游冲刷、河床演变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对防洪、航运等造成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维全沙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非均匀悬移质不饱和输移、非均匀沙推移质输移及床沙级配的调整。文中考虑了冲刷过程中挟沙能力的沿程调整,挟沙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悬移质中细颗粒部分从累计效果看不参予与床沙交换(冲泻质),这部分泥沙全部计入挟沙能力;悬移质的粗颗粒部分落淤到床面与床沙交换后部分地计入挟沙能力;床沙中可悬浮部分从床面冲起后部分地计入挟沙能力。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考虑了床沙运动的随机性及床沙粗化对输沙率的影响。床沙级配的调整采用CARICHAR混合层模型。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黄河中下游干支流14个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吸收了近年来高含沙水流的研究成果,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悬移质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公式将高含沙水流和一般含沙水流的挟沙力计算统一起来,并对多沙河流的挟沙机理做了初步分析,反映了泥沙级配、河道形态、来水含沙量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对采用的436组微冲微淤或相对平衡资料的验证表明,其总体相关系数r=0.98,标准差σ=0.31,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  相似文献   

6.
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对于冲积河流泥沙冲淤、河床演变影响很大。作者在对我国广泛应用的悬移质挟沙力半经验性公式进行分析基础上,指出了这类公式应用的局限性,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的新关系式,同时对输沙平衡时的临界不淤流速及临界坡降等表达式进行了探讨,文中结论的应用限于S=2-40kg/m^3中低含沙量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根据推移质与床沙交换、悬移质主要与推移质交换的物理背景,采用Einstein床面泥沙的起动概念及推移运动概率函数表征床面泥沙起动及推移运动,采用Lane与Kalinske提出的泥沙因水流垂向脉动而进入悬浮运动的模式表征推移质进入悬浮运动的过程,建议一个床面层高度,建立了一个悬移质近底平衡浓度的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公式经过了独立资料的检验,计算精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基于本文建议的床面层高度及参考面平衡浓度公式,建立了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输沙率计算精度。对于细颗粒泥沙的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本文公式克服了Einstein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黄河中下游干支流14个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吸收了近年来高含沙水流的研究成果,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悬移质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公式将高含沙水流和一般含沙水流的挟沙力计算统一起来,并对多沙河流的挟沙机理做了初步分析,反映了泥沙级配、河道形态、来水含沙量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对采用的436组微冲微淤或相对平衡资料的验证表明,其总体相关系数γ=0.98,标准差δ=0.31,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冲积河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非恒定挟沙水流沙量平衡入手,建立了冲积河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关系表达式,并引入平衡冲淤物粒径的概念,对冲淤物粒径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一整套计算非恒定挟沙水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的模式与方法,同时将该方法引用到数学模型中,采用黄河下游典型洪水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正>9.河流泥沙及输沙率的概念是什么?根据泥沙运动特性可将泥沙分为几类?答:河流泥沙是指河流中随水流输移或在河床上发生冲淤的岩土颗粒物质。输沙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数量。根据其运动情况,可将泥沙分为推移质、跃移质和悬移质。由于跃移质是推移质和悬移质间的过渡情况,因此有  相似文献   

11.
床沙质与冲泻质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大藤峡水库冲淤规律及泥沙冲淤对水库库容、水位、航道影响等问题, 对冲泻质与床沙质的划分,首先回顾了既往的床沙质冲泻质划分研究成果,采用钱宁法、自动悬浮理论等方法推求了红水河、郁江上几个测站床沙质冲泻质划分粒径, 进而推求了悬移质泥沙挟沙力公式。  相似文献   

12.
蒋家沟流域非泥石流活动期的输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测2008—2009年间蒋家沟非泥石流时期推移质和悬移质的总量,分析非泥石流时期蒋家沟的输沙特征,结果表明:非泥石流活动期推移质含量极大,年输沙量达3.6万t,相当于一次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总量;泥石流对推移质和悬移质含量影响很大,泥石流之后,河道内悬移质和推移质含量呈衰减趋势,其中悬移质呈负幂指数衰减y=y0exp(-bx),推移质衰减速度大于悬移质;推移质粒径范围雨季和旱季差别较大,悬移质则相对一致,悬移质和推移质粒径分布均满足对数高斯分布y=aexp(-(x-b)2/c2);悬移质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能得到其分维值范围,并确定悬移质分形的无标度区的界限,即划分床沙质和冲泻质的临界粒径为16μm,大于和小于该粒径的颗粒组成均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am-break flow over a movable bed.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compared: a fully coupled formulation of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erms (a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an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a fully coupled Exner equation (a bed load flux model). Both models were discretized using the cell-centered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a second-order Godunov-type scheme was used to solve the equations. The numerical flux was calculated using a Harten, Lax, and van Leer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 with the contact wave restored (HLLC). A novel slope source term treatment that considers the density change was introduced to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to obtain higher-order accuracy. A source term that accounts for the sediment flux was added to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movement on the momentum of the water. In a one-dimensional test case, a sensitivity study on different model parameter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Manning's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porosity values showed an almos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ttom change, and for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he sediment porosity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 The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both model concepts are demonstrated in a benchmark experimental test case dealing with dam-break flow over variable bed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4.
基于洪季磨刀门河口实测水沙观测资料和河床表层沉积物数据,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刻悬沙浓度和粒度、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粒度谱等统计计算方法,重点研究近期洪季磨刀门河口及滨海水域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内河道及汊道口区域的动力以径流为主的涨落潮流流系,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较弱;拦门沙浅滩区域泥沙运动表现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特性,再悬浮泥沙平均量占实测悬沙浓度的32%;拦门沙外滨海水域悬沙组成受径流与潮汐相对强度影响显著,构成上大潮时以再悬浮泥沙为主,小潮时则以径流下泄悬沙沉积为主,而悬沙输运方向受到东南向波浪和沿岸流控制。  相似文献   

15.
泥沙在水与河床演变中起到纽带作用,因粒径不同,其运动形态、运动规律以及对河床的作用等不尽相同。因此,研究河床演变就不能轻视泥沙的运动特性,尤其是黄河内蒙河段这种水沙异源的河道。根据实测和实际钻探采样资料,分析了该河段悬移质和河床质的泥沙组成。并以此为基础,从起动扬动、悬浮高度、挟沙能力等角度探讨了主要粒径泥沙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的运动形态与规律。通过能量和功率方程求得黄河内蒙河段的推移质输沙率。结果表明,内蒙河段悬移质基本上由粒径小于0.080 mm的泥沙组成,而河床质主要粒径为0.100~0.500 mm,其中粒径为0.100~0.250 mm的泥沙活跃于冲淤过程。推移质输沙率的分析表明,来自黄河内蒙古河段上部的粗颗粒泥沙不易被水流长距离挟带,大部分淤积在三湖河口上游。  相似文献   

16.
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针对河口海岸地区波浪与潮流运动的特点,将波浪过程概化为潮周期中具有平均意义的波浪流要素,叠加到潮流运动方程中,以模拟长时段的水流运动及泥沙场的变化,建立了波浪与潮流联合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包括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水流运动方程、非均匀悬沙、底沙输移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动边界技术及数值计算格式,引进前期含沙量的概念,得到了潮流挟沙能力公式,波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采用窦国仁公式,浮泥挟沙能力采用罗肇森公式。计算的瓯江口、温州湾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瓯江口拦门沙航槽开挖后潮流与风浪作用下悬沙、底沙与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首先给出了由我们建立的床面泥沙交换理论导出的非均匀沙扩散方程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恢复饱和系数的表达式,包括了强平衡输沙和不平衡输沙两种情况。同时给出了泥沙在床面静止、滚动、跳跃与悬浮的概率方程和数值结果。引进了挟带分组泥沙的水量百分数,它是研究非均匀沙的重要概念和工具。进而论述不平衡输沙时总挟沙能力、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的方程。证实了床沙质、冲泻质与全沙具有统一的挟沙能力。最后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河道中粗细泥沙发生交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悬移质挟沙能力水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0.03 mm黄土和卵石碾成粉末制成的0.03 mm人工沙,0.06 mm黄土,0.13 mm黄沙,共计4种沙样,在槽长33 m,宽1.25 m,深0.5 m,可以调节坡度的钢板水槽内按系统试验方法进行饱和含沙量试验.进槽含沙量较高,含沙量沿程降低,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沙波,待水流中含沙量在1~2 h内保持不变时,定义为极限或饱和含沙量.每次试验测定含沙量、流速、水深、水面比降、悬沙颗粒级配、槽底泥沙淤积比降、槽底泥沙颗粒级配等数据,探求细粒泥沙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悬沙含量,即悬移质挟沙能力.试验观测及理论分析表明,在恒定均匀水流条件下,浑水悬沙饱和含沙量取决于悬浮泥沙的沉速、水流流速、水深、水力半径、水面比降、底部淤沙粒径各水沙因子.在寻求挟沙能力经验公式中,除水流本身紊动挟沙外,还应考虑底部含沙量,淤沙粒径,包括糙率(沙波高度)和底沙运动,对输沙的影响,所求得的经验公式包括Velikanov公式诸因子以及底沙受水流剪力流速和底沙粒径的比值的因子.天然渠道资料检验说明了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基于天然河流沙质河床上的推移质和悬移质两类运动形式的泥沙,不存在一个能够截然划分的界面,认为在沙质河床上利用推移质采样器实测的推移质输沙率,其组成不都是推移质泥沙,其中尚包括悬移质中的床沙质泥沙。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干流宜昌和汉口水文站河段利用推移质采样器实测的推移质输沙率和与之相应测次的、按测时水沙条件计算的临底流层内悬移质中床沙质泥沙输沙率的相关关系,论证了沙质河床上器测推移质输沙率中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中床沙质泥沙组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