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淤地坝增产效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安利 《人民黄河》2012,(10):92-93,96
选择山西省河曲县树儿梁小流域坝系,通过调查与布设样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2006—2010年连续5 a观测在相同条件下,坝地、梯田及坡耚地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在玉米不同发育期的变化情况,获取了淤地坝增产效益与土壤养分监测数据。结果表明:5 a中坝地、梯田、坡耕地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 129.45、4 596.95、3 515.01 kg/hm2;在土壤含水量方面,不同发育期都是坝地>梯田>坡耕地;不同发育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也都是坝地>梯田>坡耕地。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红壤区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主要养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茶园和人工牧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且茶园人工牧草地;茶园和旱作梯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人工牧草地和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全钾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在10~20 cm土层,人工牧草地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大于对照;旱作梯田全磷、有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均有显著提高,且提高程度均达到40%以上;茶园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坡耕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提高了58%。在40~60 cm土层,茶园全磷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全钾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显著,其他养分含量各土地利用类型与对照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盐碱地种植水稻,采集试验田原裸地时期与插秧后、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0 cm~20cm与20 cm~40 cm土层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水稻对盐碱地不同土层土壤p H、电导率、质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水稻可缓解土壤盐渍化,在水稻各生育期0 cm~20 cm与20 cm~40 cm土层土壤p H、电导率均有所降低,土壤中砂粒含量显著减少,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显著提高。种植水稻可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质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不同恢复年龄和不同恢复结构类型对南方江西沙地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以及对土壤含水量(SMC)和容重(SBD)等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近成熟林(25.85%)和乔+灌+草恢复结构下(30.66%)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裸沙地对照的8.09%和14.98%。不同恢复年龄和恢复结构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氮、氮、磷、速效氮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恢复年龄的增加,沙地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减少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植被恢复结构类型中,沙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年龄之间沙地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恢复结构之间沙地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两种不同恢复模式都能显著提升南方沙地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说明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方沙地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丹东市宽甸县棕壤土区无水保措施和5种不同水保措施的坡地为例,通过对比土壤可蚀性特征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揭示了不同水保措施下土壤可蚀性与速效养分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除硝态氮外5种水保措施下棕壤土速效养分含量均较高,水土保持有利于促进速效养分平衡、降低土壤可蚀性K值、提高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棕壤土可蚀性与速效养分之间密切联系,速效养分流失程度随土壤可蚀性K值的增大而增强,即K因子值越大则速效养分含量越低。研究成果可为棕壤土坡地水保方案的优化设计、小流域的治理效果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柽柳灌丛对土壤盐分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柽柳灌丛对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以柽柳为研究对象,在固定样地连续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柽柳灌丛冠下、冠缘和灌丛间的土壤盐分、养分指标和富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柽柳冠下、冠缘表层(0~5 cm)土壤全盐含量小于灌丛间的,易形成"盐谷"效应,而灌丛间易形成"盐岛"效应;柽柳对盐分离子具有选择吸收性,不同盐分离子在冠下、冠缘、灌丛间对于"盐谷"效应、"盐岛"效应的贡献率不同,Cl~-贡献最大,Na~+次之;土壤全盐含量、电导率及钠、钾、钙、镁、氯、硫酸根离子含量具有明显表聚现象;柽柳冠下、冠缘表层(0~5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灌丛间的,易形成"肥岛"效应,而灌丛间易形成"肥谷"效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含量逐渐降低,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柽柳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养分而改善土质。  相似文献   

7.
为寻求改良土壤的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选择沈阳市东陵区祝家青草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在研究区布设土壤养分定位观测点,流域治理期间对流域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措施实施期的每年6月和10月,分别在布设的土壤定位监测点采集土样,对TN、TP、T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关键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实施的纵向多层次配置与水平近、中、远环状结构配置相结合的小流域措施配置体系,能够有效改善区域土壤养分状况,满足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在同类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优势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探索适宜的水肥运筹模式,在民勤绿洲红崖山灌区以“郑单958”为材料开展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玉米农田养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通过测定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产量、品质等指标,分析了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农田养分含量及吸收利用、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有机肥配合适宜的灌水条件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土壤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善作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施用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形成有积极作用,可提高玉米蛋白质与粗淀粉含量,其中G2F2产量最大,为15968.8kg/hm2,较CK提高15.4%;F1、F2、F3蛋白质含量较CK提高3.5%~7.8%、6.4%~9.2%和7.6%~14.2%,粗淀粉含量提高0.5~2.1%、0.3%~2.1%和0~2.6%。建议在实际种植中可采取G2F2模式,灌水定额42~48mm,灌水频率依...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7,(2):85-89
以不同树种和不同林龄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区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裸沙地的,而40~6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小于裸沙地的;0~60 cm土层的裸沙地土壤容重、pH值比林地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林地小;0~60 cm土层的不同树种固沙林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的固沙林树种中,梭梭林的土壤容重、pH值均随林龄的增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固沙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裸沙地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治沙淤地土壤养分与粒径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 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粒径组成的测定,以分析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其土壤养分与粒径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与中粉粒含量关系密切;全氮、碱解氮与粗粉粒关系密切,构成强正相关关系,而均与细沙粒含量构成最大的强负相关关系;全磷与粗粉粒、中粉粒、细粉粒和黏粒含量也构成强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变化幅度不大;全钾与粗粉粒含量构成了强正相关关系,而与粗粉粒、中粉粒、细粉粒含量构成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地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地养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百喜草覆盖或敷盖措施的坡地土壤的养分均得到了提高,养分空间分布差异也明显小于裸露对照,养分空间分布规律为上坡大于中坡大于下坡,横坡方向上养分分布差异不明显,养分有明显的表聚性,速效氮的平面空间分布差异大于有机质和全氮,垂直空间上分布差异速效氮小于有机质和全氮;分析表明采取百喜草覆盖和敷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且减小养分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以百喜草覆盖措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砒砂岩物质组成及其对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颜色(紫色、白色、粉色和灰色)的35个砒砂岩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砒砂岩物化特性对其肥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砒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蒙脱石、方解石,含量分别为13%~55%、23%~56%、5%~28%、1%~25%,石英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岩石发育不够成熟,长石易风化,蒙脱石遇水膨胀,方解石易分解,导致砒砂岩抗蚀能力较弱,养分易流失;2砒砂岩化学成分中不稳定组分Na_2O、K_2O、CaO性质活泼但含量低,三组分含量总和为3.4%~15.0%,组分流失严重,砒砂岩持水保肥能力低;3受砒砂岩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当地降雨条件影响,砒砂岩总体养分含量非常低,按全国统一划分的六级制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表,砒砂岩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为六级,速效氮含量为五级,速效钾含量为四级。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漓江流域会仙湿地小流域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异特征,同步连续监测了河道沉积物、消落带、耕地等区域中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等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反距离插值法,研究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河道沉积物、消落带和耕地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河道沉积物、消落带、耕地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年份的影响较小;河道沉积物土壤养分受河道河床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沿程变化呈现复杂性;河道沉积物、消落带、耕地土壤三者间的养分含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受降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湿地土壤特性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湿地急剧萎缩和退化。根据若尔盖湿地分布特点,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在6个样区采取的349个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养分空间特性变化,探讨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对土壤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变化在空间和垂向上差异较小,花湖地区主要为壤土,纳若桥、达水曲、排水沟、哈丘湖为砂壤土,喜马拉也地区则为壤砂土。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弱,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其次为速效磷和速效钾;有机质从表层到80 cm处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花湖纳若桥排水沟哈丘湖达水曲喜马拉也。不同区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差异显著,喜马拉也和达水曲区域的A和n值明显高于其余区域,土壤水分持水性能较弱。研究结合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水分及养分特性变化,对若尔盖未来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点方向和区域进行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间草地土壤氮、磷、钾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间草地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层和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上层(0~30 cm)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掌握其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表层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底层;②距离树木较近的点各层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取样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点上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次之,路边土壤取样点的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低;③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与土壤厚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负相关;除速效钾外,土壤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分布在植被类型的影响下具有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植被土层对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分布均有显著(P<0.05)的互作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科学评价方法,客观准确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是解决土地整理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手段。以利川市东城区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科学实验分析,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和黏粒含量等7项属性指标,采取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最优权重值,选用恰当的隶属函数模型求解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值,并结合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偏少,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在0. 42左右,且变异较大,整体隶属中等水平,且有机质严重不足,故研究区应相应增施氮磷肥料和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群落演替方向上碱蓬群落、碱蓬-柽柳群落和柽柳群落中柽柳灌丛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SOM)和水解氮(AN)含量沿群落演替方向呈递增趋势;速效磷(AP)在碱蓬-柽柳群落含量最大、柽柳群落含量最小;速效钾(AK)在碱蓬-柽柳群落含量最小、柽柳群落含量最大。(2)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AP含量在3种群落中均呈递减趋势,SOM、AN、AK含量变化趋势在3种群落中存在差异。(3)在群落演替方向上,土壤表层受氮(N)限制的范围逐渐减小,底层受磷(P)限制的范围逐渐增大。(4)不同群落各养分在柽柳冠下平均富集率均大于冠缘的,易形成"肥岛"效应,柽柳群落"肥岛"的发育程度较碱蓬群落高,碱蓬-柽柳群落冠下"肥岛"效应不明显。(5)柽柳灌丛对不同养分的富集作用存在差异,如AK富集作用最大,AP次之;碱蓬-柽柳群落对各养分的富集作用在30~50 cm土层最强,且富集强度远大于碱蓬群落和柽柳群落的。  相似文献   

18.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的荒坡地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对减小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效果最好,横坡间种农作物的坡地果园对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最好;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均高于裸露地,且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各指标含量最高。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同样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最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措施的生态果园对土壤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尤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梯田果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选取民勤绿洲东湖灌区土壤的水分、全盐含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5个指标作为其空间变异的随机变量,进行实地采样和室内试验,采用统计插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特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养分、盐分有明显的影响;退耕还林地中出现了土壤水分的贫乏现象,电导率的最大值出现在荒地中,其次是退耕还林地,氮磷钾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木薯微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效应,以木薯品种‘华南205’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微滴灌溉、微喷灌溉和不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木薯产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滴灌溉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与对照相比,微滴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4.4%,土壤孔隙度增加了29.7%,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85%,137.62%和57.49%。株高和茎径分别增加了11.9%、18.4%,木薯块根产量增加了85.1%。由此可见,微滴灌溉是木薯一种高效节水的有效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