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硝酸盐在不同pH值条件下通过弱透水层的越流迁移机理及转化形式设计了室内试验,用天然黏土模拟弱透水层渗透介质,配制硝酸盐溶液作为渗透液,在高渗透压条件下,观察NO3-通过弱透水层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pH值条件下硝酸盐通过弱透水层向下迁移的能力很弱;由于黏土的pH值为5.8,土壤中分布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所以硝酸盐大量减少是因为结合水强化的电性吸附造成的。硝酸盐在弱透水层中的迁移过程表现为大部分被弱透水层吸附,在试验后期发生了异化还原作用。硝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同时发现硫酸盐对硝酸盐的异化还原反应具有较弱的阻滞作用,氯离子与硝酸盐之间显示微弱竞争吸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深厚覆盖层坝基中不同深度处常含有单层、连续、等厚弱透水层,如何将防渗墙和弱透水层优化结合形成联合防渗体以减小防渗体的深度,值得深入探讨。采用Seep/w软件分析了强、弱透水层二元结构深厚覆盖层坝基的渗流量、出逸坡降、防渗墙底部坡降,探讨了不同深度处的弱透水层对坝基渗流影响的规律。研究发现,坝基中未设置垂直防渗墙时,弱透水层所处的位置越浅,越能有效降低渗流量、抑制坝基坡降;弱透水层所处的位置较深时,对大坝掺控则不利。坝基中设置垂直防渗墙时,较深的弱透水层与防渗墙形成的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相比较浅的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更能有效降低渗流量、抑制坝基出逸坡降。深厚覆盖层中弱透水层的存在能有效降低坝基控渗的成本。研究成果可为强弱透水互层的坝基掺控方案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弱透水层以黏性土为主,其渗流通常表现出低速非达西特性。开采条件下,弱透水层中咸水下移问题是典型的渗流-固结-溶质运移耦合问题。本文以华北平原典型的"上咸下淡"含水层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多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弱透水层中非达西渗流固结过程对咸水下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达西渗流不仅增加了黏性土层的固结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咸水下移速度。同时,非达西渗流条件下流速具有削峰拖尾特征,天然水力梯度越大,拖尾越不明显,而削峰始终存在。咸水下移前期,不考虑固结过程时其运移速度更快,而在中后期,情况相反。阻滞因子决定了弱透水层渗流固结过程对咸水下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庆市弱透水层饱和粘性土渗透和溶滤实验研究。了解水分及污染质在弱透水层中的运移及浓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吉林西部乾安县境内湖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氟的解吸实验对影响水土界面氟迁移转化的因素进行研究,运用水环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土壤化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氟在水土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泥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可溶性氟的量与温度、钙钠吸附比、浸泡液的p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锐  海热提 《水资源保护》2008,24(S1):10-12
研究在不同进水pH值条件下,垂直流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COD 和NH3-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pH<9.5时,模拟人工湿地对COD去除率随pH增大而增大,pH>9.5时,去除率随pH增大逐渐减小,在pH>10.0之后,去除率呈直线下降态势。NH3-N与COD情况类似,只是NH3-N去除率在pH>10.5之后,才呈现直线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7.
外加碳源对污水灌溉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平金  许迪  程先军 《水利学报》2008,39(3):380-384
基于室外土柱实验装置,开展苜蓿作物生长条件下污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探讨在灌溉原污水中添加碳源对污灌系统氮素平衡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试验中考虑了不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原污水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苜蓿的干物质量和吸氮量逐渐减少,土壤氮素淋溶量逐渐增大,反硝化和氨挥发引起的氮素气态逸出量有所增加,氮素气态逸出和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是该类污灌系统去除氮素的最主要途径.在本文特定作物和土壤条件下,增加灌溉原污水中的有机碳含量将不利于污灌系统对氮素的去除.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某垃圾填埋场地附近土样以及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动态吸附试验、土柱试验得出了氨氮在表土层中的吸附规律为Freundlich模式、弥散系数为337.23 mm2/h等重要参数,建立了考虑吸附项、降解项的水流方程、溶质方程耦合数学模型,应用了数值解法对氨氮在表土层深度方向为1.5 m,半径为0.5 m的圆柱形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氨氮在第1、3、5、10、15年时在持续面源作用下其在表土层中的迁移扩散规律,并为氨氮进入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规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里运河底泥COD和NH3-N空间分布及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里运河底泥中污染物质的含量分析,阐述了不同深度底泥中COD和NH3-N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城区段底泥中COD和NH3-N的含量约为非城区段的2倍,表层(0~30 cm)和次表层(30~60 cm)底泥污染较深层(150~210 cm)污染严重,0~60 cm底泥中的COD和NH3-N平均含量分别是深层底泥COD和NH3-N的2.5和2.1倍。同时通过对表层底泥和对应断面水质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表层底泥中COD和NH3-N的含量与水质有较好的相关性(R=0.76,n=12),说明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里运河的水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长江水体作为上覆水的里运河表层底泥的释放实验研究,分析了表层底泥中CODCr和NH3—N在静置和3种扰动条件下的释放规律,结果发现城区段底泥中CODCr和NH3—N的释放强度大于非常区段,底泥孔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浓度梯度增大促进了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更快更多地释放。同时得出了各个断面表层底泥中CODCr,和NH3-N的释放强度,在扰动条件下的释放强度远大于静置条件下的释放强度,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里运河将来的调水水质。  相似文献   

11.
氮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氮在环境介质中的各种形态分布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概述氮转化的途径及机理,综合分析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归纳研究氮迁移转化机理的模型,提出氮污染物的控制措施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了再生水滴灌条件下土壤中氮素随作物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水滴灌条件下,表层土壤中NH+4-N浓度的峰值变化情况为:再生水滴灌>50%再生水滴灌>地下水滴灌。NH+4-N在0~40 cm处浓度较高,40 cm以下深度处,NH+4-N积累量极少。在整个生育期内,NO-3-N在土壤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分在风积砂中的迁移规律,以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干密度的陕北风积砂为研究对象,在不损坏试样的前提下在试验室进行含水率的实时监测。分析了风积砂内部含水率、渗透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到了土水特征曲线,揭示了风积砂的水分迁移特征。研究表明:在等温条件下,基质势和重力势是风积砂中水分迁移的主要动力;同一干密度下、不同初始含水率的风积砂中由于基质吸力引起土体中水分迁移的湿润锋高度相同,补水量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渗透强度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风积砂土水特征曲线的分布包含饱和段、过渡段和不变段,其中同一干密度土样的曲线的饱和段水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过渡段内水分变化梯度存在较大差异,水分变化梯度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对于不同干密度的风积砂,在相同初始含水率下,补水量和渗透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毛细水上升高度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风积砂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分在风积砂中的迁移规律,以不同初始含水量的陕北风积砂为研究对象,在不破损试样的前提下进行含水量的实时监测。分析了风积砂内部含水量、渗透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到了土水特征曲线,揭示了风积砂的水分迁移特征。研究表明:在等温条件下,基质势和重力势是风积砂中水分迁移的主要动力;同一干密度下、不同初始含水量的风积砂中由于基质吸力引起土体中水分迁移的湿润锋高度相同;风积砂渗透强度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风积砂土水特征曲线的分布包含三个阶段:饱和段、过渡段、不变段,其中饱和段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过渡段内水分变化梯度存在较大差异,水分变化梯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系统归纳了描述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行为的水动力、溶质运移、微生物生长数学模型及其耦合关系,分析了耦合模型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试验数据获取、过程耦合关系建立、模型参数识别对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加强潜流带原生环境监测、热传输过程与其他过程耦合、多维度多过程耦合模型优化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辉  刘庆福  公伟花 《山东水利》2010,(1):37-39,47
通过采集田庄水库底泥样品,进行了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初步探讨了水体中氨氮向硝氮转化的规律,分析了底泥孔隙本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并采用费克定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素交换通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试验得到的氮素交换量仅仅是表现释放量,沉积物是上覆水体氨氮的重要来源,是硝氮的汇。氨氮的年释放量为135.02t。硝氮进入沉积物的量为49.65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