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了桂花水电站拱坝掺气分流墩的体型、布置和水流流态,消力池和消力池中T型墩的体型和布置,掺气分流墩和消力池联合应用的水流流态和消能效果。试验表明,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应用明显改变了水流流态,具有显著的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了桂花水电站拱坝掺气分流墩的体型、布置和水流流态,消力池和消力池中T型墩的体型和布置,掺气分流墩和消力池联合应用的水流流态和消能效果。试验表明,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应用明显改变了水流流态,具有显著的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在修建水利工程中,石笼是受欢迎的材料。尤其在非洲撒哈拉地区,社会、经济和技术情况使石笼在小型土坝中的应用更为普遍。这些水库的设计较标准化,特别在溢洪道中通常使用石笼。在这方面石笼阶梯式溢洪道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案。该溢流结构的力学稳定性较好及具有良好的抗洪能力。此外,施工也较方便。  相似文献   

4.
掺气分流墩设施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掺气分流墩设施是设在陡坡急流中的大型分流墩。该分流墩将贴壁急流转变成为充分扩散、四面临空、剧烈紊动、充分掺气的水流。水舌在空中碰撞、混掺、碎烈、水滴化,大大增加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水流进入消力池时,入池单宽流量减小;消力池水流流态受下游水深控制,可以分为四种流态。该设施的最优收缩比范围为0.5~0.7。墩头脉动壁压满足重力相似,优势频率不满足重力相似且fr =1 ,墩头脉动壁压优势频率在 0.1~0.388Hz之间,远小于墩头自振频率。掺气分流墩属超空化体型,不会发生空蚀破坏。掺气分流墩设施的水舌掺气核心区长度仅为普通二元水舌核心区长度的 1/5~1/2,最小平均含水率仅为普通二元水舌的 14%,当S/h >20时,βsm 逐渐趋于0.1,已为水滴化状态。消力池掺气充分。当λ=0.5 时,消力池底板压强系数减少了约30%。与普通二元水舌消力池比较,水跃长度可缩短1/3,跃后水深可降低1/5,消能率提高了(6~16)%。  相似文献   

5.
阶梯式斜槽溢洪道水力设计现有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梯式斜槽溢洪道水力设计现有发展水平H·钱桑主题词陡槽式溢洪道流态观测掺气水流消能水力设计应用研究由于阶梯式溢洪道具有快速消能的优点.近来应用越来越多。本文论述阶梯式斜槽的水力设计和一些应用情况,以及相应的水流趋势和基本流态。过坝水流消能通常采用下列...  相似文献   

6.
结合宽尾墩的水力特性,与传统的三大消能工(挑流、底流及戽(面)流)联合组成新型消能工,是我国在消能工中的创新,适用于狭谷、大流量、大功率和地质条件差的水利水电工程,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消能效果。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毛昶熙 《人民黄河》1989,11(3):65-70
岩基冲刷与粘土冲刷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岩体的岩性产状构造和节理裂隙断层等极为复杂,使其较之粘土更加不均匀并具有各向异性;同时高速射流的水力作用,除受流量,上下游水位差、水深和流态的影响外,挠流和自由跌流较之不脱离水体的面流和底流消能受沿程损失,空中扩散掺气消能以及水舌的入射角等因素影响更大,因此研究起来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8.
阶梯式溢流面消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物理模型专题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阶梯式溢流面的消能特性作了较系统的探讨。论述了阶梯式溢流面消能率的影响因子及规律,研究表明,消能率大小与溢流面坡度关系不大,而与单宽流量、阶梯高度及数目存在着定量关系。
关 键 词: 阶梯式溢流面;光滑溢流面;消能率;相对消能率  相似文献   

9.
窄缝消能与碰撞消能雾化水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窄缝消能是挑流消能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对窄缝消能的雾化水流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窄缝消能高速挑射水流的数学模型,同时对窄缝消能的雾流源量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对碰撞消能的雾化水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面流型消能是基本的消能方式之一,根据系统的研究成果,结合工程应用,针对面流消能问题中的一些传统结论提出几点不同的看法,并就此分析探讨.内容包括:面流流态的衔接特征;面流的消能特征;面流的波动特性。  相似文献   

11.
含植物明渠流动分区和特征尺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生态河流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水流的紊流结构。由于流动沿垂向具有较强的不均匀性,对于含植物明渠紊流统计特性的描述,至今未有公认的、统一的沿水深分布表达形式。因此,对含植物明渠流动分区和各区特征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无植物明渠和含植物明渠流动分区及特征尺度研究的主要成果,重点对基于流速分布和紊流结构两种方法确定的分区和特征尺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将涡结构与流动特性参数分布规律相结合进行流动分区,在各区确定合适的特征尺度,进一步探究分区界限及流动特征尺度的影响因素及具体影响,建立普适的紊流统计特性分布规律是今后含植物明渠紊流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描述两相流不稳定性的线性分相模型。根据分相模型运用系统控制的方法导出了描述两相流不稳定性的动态系统特征方程式。根据特征方程式的特片值就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利用NDV对泄水闸下泄水流右侧区域的三维流速进行测量,重点分析尾坎下游主泄流区和回流区的的水流特性,研究水流对河床的影响,分析南津渡水库闸坝下游河床冲刷破坏的原因。试验研究表明,造成南津渡水库下游回流区河床冲刷的主要原因是流速的分布特点,而造成主泄流区河床冲刷的主要原因是下泄水流所携带的紊动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粘滞流模型试验对青海桥头电厂河子沟灰场拦洪坝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多种防渗条件下的渗流场特点,提出了满足工程运作的既经济又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的处理效果受水力特性的影响较大,而水力停留时间(HRT)又是影响反应器内水力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对不同HRT下ABR反应器内的多相流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从反应器内水流速度、固含率两个方面探讨分析了HRT对反应器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HRT变化对各反应室内降流区水流速度的影响不大,升流区内的循环水流速度随HRT的减小而增大;反应器内污泥颗粒的分布范围受HRT影响显著,HRT过短或过长,均不利于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5~8 h时为ABR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最有利于去除污废水中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6.
圆柱尾迹流场中横向振荡翼型绕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数值模拟了静止圆柱尾迹中横向振荡翼型绕流的涡结构、力及频谱特性,揭示前方尾迹流场对振荡翼绕流特性的影响,以了解鱼类游动时自主利用前方流场有利干扰的流体力学机理。研究表明圆柱尾迹的影响可导致翼型前缘涡脱落模态发生变化;翼型尾迹的频谱特性更加复杂;在一定的参数下翼型阻力系数可以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中向高速水流掺气是为了避免在坝面发生空蚀,这却改变了水流的可压缩特性,音速在其中突然降为每秒几十米.这将对高坝泄水工程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通过对该水气二相流中,现阶段的一些音速公式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它们在前提假设上的不完备性和实际应用中的不合理性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这些问题存在的缘由,并研究了掺气浓度对相间作用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模型比尺为1∶100的正态物理模型基础上,对考虑橄榄坝修建前后澜沧江景洪水电站8个日调节工况方案进行了模拟,通过在坝址下游约6.4 km河段内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关键河段布设测站,实测非恒定流水流特征参数,分析影响船舶安全航行和靠泊的重要非恒定流特征参数,研究景洪水电站各个日调节工况对坝址下游近坝河段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站运行工况的流量最大日变幅以及小时变幅是影响下游水位变化特征参数的重要因素,所有工况下景洪水电站下游河段水位日最大变幅、小时最大变幅及20分钟最大变幅均呈沿程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流速的垂向分布是泥石流运动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固液两相流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泥石流中两相速度相等与不等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和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的计算方法;在二维恒定均匀流的条件下,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层流和紊流流态下泥石流中液相和固相速度的垂向分布公式,并采用不饱和水石流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两相之间的速度差异是描述两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泥石流固相浓度与本构关系中的模化参数均有关联,是流速垂向分布计算中的重要参量;基于两相流模型的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公式比现有公式更具普遍意义,且其计算结果能与试验数据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20.
用分形特征参数定量描述土壤水流运动的非均匀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条件下开展的7个碘-淀粉染色示踪试验,研究了入渗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土壤水流运动非均匀特征的影响.同时采用土壤水实际入渗深度分布非均匀系数(C_(ua))和活动流场模型(ARM)分形特征参数(γ)来定量描述不同入渗条件下土壤水流动的非均匀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条件下,γ和C_(ua)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γ能正确描述土壤水流运动的宏观非均匀特征;较低的土壤水初始饱和度引起较显著的土壤水非均匀流动;在相同土壤水初始饱和度条件下,土壤水流运动的非均匀程度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