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亮  王雅燕 《治淮》2023,(12):40-42
本文回顾了淮河蓄滞洪区的形成与演变,结合有关治淮规划介绍了蓄滞洪区建设实施情况,分析了规划实施预期效果,并从加快规划项目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居民迁建等方面提出了下步蓄滞洪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钱敏 《中国水利》2009,(12):7-9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次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大规模的治淮拉开了新中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序幕。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治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淮河流域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改观。今天的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治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4.
吴明龙 《江苏水利》2006,(1):33-34,36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规划阶段水资源配置概念的前提下,结合我省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方能在规划阶段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水资源配置方案。1对水资源配置有关概念、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3.1对水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水资源配置阶段的提出是“资源水利”观念逐步深入的必然结果。在具体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中,应结合本区域内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和预测情况,并通过分析现实可行的工程技术和经济条件,以及满足生态环境容量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实时洪水调度工作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系统的目标、元素、关系及环境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调度元素"概念,分析了实时与预见期、需求与可能性、过程与阶段、河系与河段、主要与次要目标、全局与局部、合理与合法一致性等调度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应从系统学视角加强"防汛学"研究;探讨"精细化调度"的技术支撑;提出了"极限防洪能力"概念,考察现有防洪工程的安全极限;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工程险情评估系统;加强动态的风险评估,评估需反映社会承受能力等社会环境的元素。提出"调度根据条件"概念,探索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调度系统后评价工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降水量是水文循环的重要因素。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1951—2010年海河流域降水量的历史演变规律;并根据大气环流数据分析了降水变化的原因;利用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预测了未来降水量的可能变化情景。主要结论为:(1)1951—2010年,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夏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大。(2)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海河流域降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而太平洋年代波动(PDO)和太平洋年代内的波动(IPO)与海河流域降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3)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都将呈现出增加趋势;在A1B情景下,总体上流域东部降水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流域西部。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保障流域的水资源安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春应  黄学超 《治淮》2005,(10):42-43
蓄滞洪区是大江大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居民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特别是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调整方向,以淮河蒙洼蓄洪区为例,将遥感解译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在2000-2014年间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构建"居民点减少"、"农田减少"和"协同作用"3类24个子情景,运用CLUE-S模型,预测并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受工程措施和政策因素影响显著;林地、水塘、农田和居民点4种地类之间,存在空间分布的竞争性行为:在上游和中游湖心庄台居民点附近,林地的优先级高于水塘,在下游堤防和河渠附近,水塘的优先级最高,此种分布特征可起到径流削减、涵养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陆浑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域DEM、土地利用数据、1987—2001年气候和水文观测数据,在率定SWAT模型参数的基础上,以SCS模型参数的变化来反映覆被变化,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覆被变化情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50年在流域落叶林地面积退化30%情况下径流量将增大7.02%,落叶林地面积增加20%情况下径流量将减少8.48%。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准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m2和8万km2,有大运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防汛自动化系统包括水文信息测报系统、实时水情信息处理和预报系统、气象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和防汛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等.水文信息测报系统有微机译电系统、实时水情信息网络系统和遥测系统.实时水情信息处理和预报系统有水情检索系统和洪水预报系统.气象自动化系统有天气图的填绘系统、数字云图自动接收系统和数字天气雷达图象终端系统.通讯系统有淮河微波干线网和沂沭泗水系一点多址通信系统.防汛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是由1989年购置的大屏幕ECP-3500显示机建成的.完善淮河防汛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措施有:(1)建立淮委计算机局域网;(2)建设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淮河中游干流的治理.认为搞好防洪体系建设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从全局、全过程来谋求治淮的整体效果.治淮战略要研究关系重大的、全局的、长远的方案和措施.还针对淮河干流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蓄泄工程安排、行蓄洪区整治、城镇防洪及河道岸线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和设想.最后建议抓紧制定长期性的战略规划,明确整治方向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年 《人民长江》2008,39(16):1-3
淮河中游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黄河夺淮和人口增加的影响,淮河中游河道淤积,大量的湖泊洼地被围垦成圩区,造成中游行洪不畅.1983年以来,采取了铲除、退建行蓄洪区堤防,切滩、疏浚河道,整治束水河段,调整设计水位等措施,扩大了河道行洪能力,工程措施在防御1991、2003年和2007年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对25 a来工程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行蓄洪区的移民安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眼于 2 1世纪大水利建设的基本方向 ,分析制约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洪涝灾害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的主要特征 .提出加强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减少行蓄洪区人口、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流域对雨洪的调蓄能力等 5项重要对策 .针对淮河流域的焦点问题———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介绍东风湖行洪区实施移民建镇的基本经验 .调查结果显示 ,移民对这一举措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李君廷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5):13-16,39
蓄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结和分析蓄洪区的历史演变及运用情况,对于管理调度蓄洪区,取得最佳调度效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对城西湖蓄洪区的形成、基本概况、历史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近百年来围绕城西湖淮河低洼地而采取的不同工程措施以及城西湖蓄洪区历次运用情况,分析了城西湖蓄洪区在淮河防汛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完善城西湖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强蓄洪区建设管理及提高蓄洪区调度运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流域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洪水管理,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2007年洪水的分析,总结提炼了淮河洪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对今后淮河洪水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翔 《中国水利》2011,(23):112-114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制造业基地.介绍了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过程和规划的主要成果,阐述了规划对健全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国家水权制度、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制度等的指导作用,总结了规划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水质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河流水系及重点河段纳污的特点 ,将流域划分为不同区域 ,进而对CODCr,CODMn,NH3 N三者两两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检验了CODCr与CODMn,CODCr与NH3 N ,CODMn与NH3 N回归方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万隆  陈彪 《中国水利》2010,(20):78-80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淮委的指导下,不仅先后参与编制了一大批专业和专项规划,为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关注治淮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创新规划理念,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探索治淮新规律。在治淮面临的新挑战中,将更深入地探讨淮河内在特性,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