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伟大的治淮事业就开始了。1951年5月,毛主席又在第一年工程尚未结束时,派遣中央慰问团到治淮工地慰问广大农民群众、水利工人、解放军水利师的指战员和治淮工程干部、技术人员。中央慰问团带来了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表达了党中央、毛主席改天换地的坚定决心,也包含着对淮河人民的殷切希望,给治淮大军带来极大的鼓舞与鞭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河流。从1950年中央政务院发布治淮决定、第一次治淮高潮到来之际,为了不失时机,宣传党中央政务院对治淮的政策,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治淮精神,宣传深入调研、勇于开拓的治淮事业,宣传苦干加巧干、科技兴淮的先进人物,在周总理直接关怀下,《治淮》月刊于1952年4月创刊,周总理亲自为她题写了刊名。“治淮”这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直在为宣传治淮,鼓舞治淮作出杰出的奉献:她既向人民展示治淮的成功经验,也向人民揭示失败的教训;她使人民既看到治淮面貌的巨大变化,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又看到淮河的水利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治淮任务远没有完成。她鼓舞淮河儿女奋勇向前,不  相似文献   

3.
处理中游洪水是治淮规划中的难点。历次治淮规划都贯彻1950年中央制定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40年来的治淮和抗灾斗争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个方针是科学、正确的,进一步治理淮河必须继续认真贯彻。淮河本身的洪水和地形特点以及历史条件,决定了治淮必须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1950年治淮规划将山区修建水库和加高加固堤防,开辟行、蓄洪区作为中游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前30年治淮中,制定行蓄洪区的工程措施和政策未被充分重视,1980年后开始重视行蓄洪区的遗留问题,制定了一些措施和政策,有的措施起了作用,有的措施经过多年实践很难落实,以致大水时不能有效行蓄洪,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这是加快治淮中值得思考和深  相似文献   

4.
舒嘉明 《治淮》1998,(1):14-15
石漫滩水库是在1951年第一次治淮高潮中兴建的第一座水库。1950年夏天淮河发生了大洪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在看到淹死了人的灾情报告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领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连,以解除人民的苦难为己任。1950年7月20日至9月21日,毛泽东四次批示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尽快治理淮河水患。明确指出:“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  相似文献   

5.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6.
《治淮》2001,(12):1
2001年11月26日,是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恢复建院20周年纪念日,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前身为淮委勘测设计院,于50年代中期在原淮委工程部基础上成立。在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治淮高潮中,该院先后完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并完成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沂沭泗河流域规划报告》等,为后来几代人的治淮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后因故于1958年7月随原治淮委员会一并撤销。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根治淮河的战略决策,开始了千百万人参加的治淮斗争。1950年冬,河南、皖北、苏北三省组织了100万民工进行山谷水库、洼地蓄洪、整修堤防、疏浚河道及中游控制等工程建设。接着经过四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淮初战的重大胜利。从1950年冬到1954年春,在淮河干、支流上建起了5座大型水库和11处洼地蓄洪工程,总共可拦洪、滞洪200多亿立方米。同时,修建了重要涵闸107座、船闸9座,修筑堤防  相似文献   

8.
1950年,淮河大水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为加强治淮的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中央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市正式宣布成立。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治淮高潮在淮河流域迅速掀起。1958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交由流域四省各自办理。  相似文献   

9.
回顾治淮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曾进行过几次大的治淮活动,但每次都未能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几经波折,延误了治淮进程,教训是深刻的。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政务院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役打响了。经过7年奋战,在山区修建了佛子岭等9座大型水库。在淮河干流上中  相似文献   

10.
顾洪 《治淮》2010,(10):40-44
<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第二年即1950年,淮河发生了约10年一遇的中等洪水,造成灾民1300多万人。是时国家正面临美帝出兵朝鲜直指我国东北和国民经济亟待恢复的极端困难时期,毛泽东主席同时作出了抗美援朝和全面治理淮河两大决策,可见治淮的意义何等重大!自1950年至今年,中央人民政府直接主持召开的治淮会议有10次之多,这在全国各大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2.
去年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太湖会议,要加快治淮步伐,这是治淮历史的新里程碑,出现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淮河流域和社会上有识之士都非常关心治淮事业,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治淮历史和现在的治淮进程。为此,对《治淮汇刊》有关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950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具体承办治淮工程建设,当年冬天即开展轰轰烈烈的治理。1951年出版《治淮汇刊》第一辑,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汇刊》题字。《治淮汇刊》是把治淮工作中的大事和重要成果逐年记载下来,是年鉴性质的内部资料刊物,它辑录已经形成的文献和资料,每年刊出一辑。其目的既是为搞好当前治淮工作服务,亦是日后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治淮45周年,45年来,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治淮人,面对今天的治淮业绩,心中感慨万分,不禁回忆起当年治淮的点点滴滴。 奔赴正阳关 1950年底,我在六安高中师范科毕业考试一结束,学校便宣布我们60几名同学参加治淮。要与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分别了,大家难舍难分,互相签名,留下通讯地址。出发那天  相似文献   

14.
夏广义 《治淮》1999,(2):6-7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中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淮委针对1950年洪水提出了治淮方略报告,明确中游兴建洪水控制工程,枢纽位置选在润河集(临淮岗以上38公里)。规划在淮河干流上游和支流修建16座山谷水库和利用上游洼地蓄洪情况下,再遇1950年洪水,控制正阳关下泄流量不超过6500立方米每秒,水位不超过24.4米(废黄标高,下同)。润河集工程于1951年2月开工,同年7月建成。 1954年7月,淮河发生了全流域大  相似文献   

15.
周虹 《治淮》2008,(1):6-7
200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决定,把淮河治理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要求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目前,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中入海水道、临淮岗洪水控制等10项工程已竣工验收,涡河近期治理、奎濉河近期治理和湖洼及支流治理等3项工程已全部完成,淮干整治、东调南下续建、防洪水库、沙颍河近期治理等6项工程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在抗御2007年淮河大洪水中彰显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参与建设的河南省燕山水库工程荣获2011—201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马福恒、蔡正银两位教高作为科研主要贡献人获得荣誉证书.燕山水库位于河南省叶县沙颍河流域干江河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列为2007年以前完成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7.
淮河水利委员会从1950年11月成立到人民共和国46年大庆之时,已经经历了45度春秋! 45年前,新中国成立不满周年,中原大地满目疮痍,而本来“十年就有九年荒”的淮河流域又雪上加霜,1950年又发生了大水灾。同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治淮为己任的淮委受命于危难之际,在中央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经过豫、皖、苏、鲁四省人民共同努力,上下游合作,左右岸配合,齐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     
《水利发展研究》2009,9(10):42-43
一、治淮历程 (一)第一次治淮高潮 1950年洪灾后,政务院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原则和实施计划。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1957年、1969年、1970年、1981年、1985年国务院召开了治淮会议,促进了治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治淮》2000,(1)
沐浴2000年的朝阳,我们站在了新旧世纪交替的关口。千年新禧,对于我们治淮人更有一份特殊意义,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治淮50周年。伴随新中国的成长壮大,治淮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淮河,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夏季,淮河发生了约10年一遇的洪水,淮河灾情紧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当时我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毅然揭开亘古未有的治水伟业,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20.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