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土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对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黄土进行了现场原位直剪试验.通过对现场试样的直剪试验,研究在不同垂直压力下土样的抗剪强度,根据一组试样的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确定强度包线,从而求出抗剪强度参数c,ψ.同时对每个试块的剪切面进行现场密度、含水率试验,进而分析得到了该地区黄土在不同密度、含水率下的力学指标.该试验为穿黄工程以及该地区的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抗剪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盾构技术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生勇 《中国水利》1994,(12):46-47
1994年1月下旬,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穿黄工程建议以孤柏咀双线输水隧道方案作为基本方案。由于穿黄工程需在软土地层中通过,报告中提出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关够工程——穿黄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 盾构法施工起源于欧洲,后来在日本有较大发展。盾构法施工的含义是指在“盾牌”的保护下挖掘隧洞。盾构技术即采用盾构机在地下土层中切削推进。施工时,在前部开挖地层,尾部拼装衬砌,然后用千斤顶顶住已拼装好的衬砌将盾构推进,如此循环交替逐步前进。这样,  相似文献   

3.
穿黄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性和控制性工程,而工程所在河段又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情况极其复杂,因此研究工程对河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工程修建后对所在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穿越黄河工程方案的选定北京、天津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已超出当地水资源的负担能力,多次发生用水危机;而且近年来地表水已很少入海,难以维持生态平衡,环境日趋恶化。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及地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渡槽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黄河的洪水泥沙特性和穿黄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的特点,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推荐采用三向预应力矩形薄腹梁渡槽,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经过较全面的设计分析研究,渡槽能够满足各种可能条件下的施工和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6.
《海河水利》2005,(4):27-27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预计今年8月开工,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相似文献   

7.
胡长华  郝长江 《人民长江》2009,40(23):73-74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穿黄隧洞为大型水工隧洞,采用盾构法在河底软土地层中穿越,所采用的复合衬砌结构型式为首次应用,无论在施工期、隧洞充水检查期,还是在正常运行期,都必须确保工程安全。针对穿黄隧洞的复杂地质条件,根据隧洞输送流量大、断面尺寸大、内水压大的结构特点,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在隧洞中按多断面、多种监测仪器进行布置,并且实现了自动化监测,以确保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各个时期,均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安全性状的演变过程,为分析、评价工程安全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7):F0002-F0002
6月22日上午,经过720个日日夜夜、4250m的穿行、掘进,“穿越号”盾构机顺利到达穿黄隧洞进水口,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9.
吴长征  凌霄 《人民黄河》2004,26(1):41-4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0.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南岸为邙山山岗,岸坡陡峭,主槽近岸,各种水流条件下主流较稳定,而北岸是宽阔的河滩地,因此,为缩短隧洞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不同河道束窄方案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对工程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束窄宽度,为工程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跨黄河渡槽抗震计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南水北调穿黄渡槽的两种设计方案分别选择了典型的数学力学模型,对槽内有水、无水,刚性地基,桩土相结合的弹性地基,冲刷与不冲刷,横槽向、顺槽向及竖直向地震等不同的荷载作用工况及其组合工况进行了抗震计算,并对渡槽的地震动态特性、动位移、动应力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引黄涵闸引水涵洞地基竖向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闸引水涵洞受力分析多用刚架模型,其地基竖向应力σy分布规律对地基反力形式具有直接影响。对黄河河南段31座引水闸从结构形式(包括涵洞纵剖面和横断面特征、混凝土强度、线刚度等)、涵洞上部填土高度、基础土质等方面开展调研,并主要依据设计竣工图进行了引水涵洞特征归纳分析,总结了涵洞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利用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对典型涵洞地基竖向应力σy分布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地基竖向应力分布使用六次多项式可以反映其规律。给出了采用弹性地基边界进行涵洞受力分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延西拓工程为石家庄市城市快速路,该工程修建一座桥梁跨越总干渠,影响范围内渠道无法填筑及衬砌。按常规方法施工,工期难以满足要求。为保证缺口处填筑质量及衬砌质量,对缺口处填筑部位拟定了两种加强措施,将沉降期缩短。经过对比最终确定按方案一实施,即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变,衬砌混凝土中掺加纤维素纤维,衬砌分缝变小。按确定的方案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满足了通水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引黄灌溉对耕层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聊城市引黄灌溉形成的天然试验场,2007年采集土壤样品与1987年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几十年内引黄灌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肥力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黄河泥沙携带的养分对引黄灌区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如何穿越黄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30多年来,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越黄河的位置、方式、线路及设计方案,有关单位做了大量的规划、研究、论证和勘测设计工作,尤其是克服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及黄河水“三水相通”的不良水文地质条件,在黄河以下基岩中成功开挖了穿黄勘探试验洞,最终明确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下游中段山东省东平和东阿两县境内的解山与位山之间黄河以下基岩中,以隧洞方式穿越黄河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漳古段永年县桩号74+660--75+095段在筑堤完成后发现黄土地基具有湿陷性,如采用传统的处理方式(强夯和翻压)处理,即影响工期又会对附近村民及房屋造成影响。采用土挤密桩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基土的物理性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同时施工设备简单,节省了大量的开挖和回填工程量,节省了施工投资,缩短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恩惠 《人民黄河》2000,22(9):22-23,25
系统介绍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利用河工模型开展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河道整治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河道演变规律及历次河道整治规划治导线的检验与修订试验成果。通过对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河道整治设计流量以选取4000m^3/s为宜;东坝头以上河段河道整治河宽可降为1000m、东坝头以下可降为800m,潜坝过水后应计入或部  相似文献   

18.
结合黄河下游王庵切滩导流工程实测资料,对切滩导流过程中引河比降变化、分流比、引河过水断面变化的规律分析表明:引河河势随着引河分流比的加大而变化,引河通过最大流量时对应的分流比为73.3%,引河初始断面与引河最终断面之比小于1/4,原大河河势的变化与引河河势弯化密不可分;初期引河过流流量比较小,大河流量较大,深泓线还在原河道,引河进出口上下游大河河道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引河进口上游大河河道人工扰动的影响和引河流量的加大,大河流量减小,深泓线由大河河道逐步移向引河。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黄河相机补水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阮本清  韩宇平  高季章  王浩 《水利学报》2005,36(1):0022-0027
本文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在分析水源区和受水区径流丰枯遭遇并遵循丹江口水库调度原则的条件下,计算了充分利用水库汛期的弃水和中线工程输水渠道的过水能力,向黄河相机补水的可能水量;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向黄河相机的补水量,多年平均为2.13亿m^3(2010水平年)和2.79亿m^3(2030水平年),最多年份可达24.10亿m^3(2010水平年)和31.01亿m^3(2030水平年)。能够向黄河补水的时问多为黄河偏丰、丰水期和汛期,补水时机不太有利。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穿黄模型检测与控制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河工模型检测与控制自动化水平,采用机电式自动跟踪水位计及自行设计的异形板结构掺沙阀门,自适应PID算法和独特的控制流程,以每级流量时间为基础,设计出了一个集流量、掺砂、水位检测与控制为一体的全自动控制系统。系统水位控制精度达到0.1mm,能在7min左右使水位达到稳定。应用于南水北调穿黄河工模型后,各项指标均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