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是高含沙河流,引黄必然引沙,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池的清淤弃土区多年累计了大量泥沙,又称泥沙堆积区,因缺乏植被保护,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特别严重。2011年采取工程技术及配套生物修复措施进行了综合治理并跟踪监测,探讨了泥沙堆积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和对土壤速效N、P、K含量的影响,对引黄泥沙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足沿岸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保证,但引黄灌溉必然涉及泥沙问题.借助于山东省西部引黄灌溉年限不一形成的天然试验场,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上引黄灌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引黄灌溉引起了土壤容重的略微增加,孔隙度增加幅度小,出现土壤质地枯化趋势,细小泥沙颗粒入田促进了团聚体形成,但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引黄灌区泥沙属性与处理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引黄灌区的泥沙粒径与黄河河道泥沙粒径关系密切,又有明显差异,和灌区的引沙条件有关;泥沙颗粒组成自渠首以下沿程逐步细化,支级以下渠道中的淤积泥沙颗粒一般较细,其颗粒组成接近于灌区耕地的土壤组成;利用引黄泥沙淤改盐碱荒地,不仅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地肥力,而且从化学作用方面可加速土壤脱盐,从物理作用方面可改变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环境。山东省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利用方式有:渠首设沉沙池处理粗颗粒泥沙;利用渠道长距离输送泥沙;动态调控运用沉沙池,分散处理泥沙。为实现山东省引黄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引黄灌区粗颗粒泥沙利用和引黄泥沙输沙入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引黄灌溉对耕层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聊城市引黄灌溉形成的天然试验场,2007年采集土壤样品与1987年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几十年内引黄灌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肥力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黄河泥沙携带的养分对引黄灌区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降雨产流过程中径流和泥沙中N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次降雨产流过程中径流中的全N和水解N的含量与产流过程“相似”,也会出现一个峰值,产流初期全N和水解N的含量低,随着产流量的增加,它们的含量会出现一个峰值,尔后其含量降低;径流中的全N和水解N的含量随着坡耕地坡度的增加其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侵蚀泥沙中的全N和水解N的含量分别高于土壤表层中的全N和水解N的含量,产生所谓的“富集”现象;随着坡耕地的坡度的增加,侵蚀泥沙中的全N含量亦呈下降趋势。依据侵蚀泥沙中的N素含量估算得出黄土高原南部100.82万hm2的坡耕地年均损失N素2.31万t。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木薯微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效应,以木薯品种‘华南205’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微滴灌溉、微喷灌溉和不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木薯产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滴灌溉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与对照相比,微滴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4.4%,土壤孔隙度增加了29.7%,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85%,137.62%和57.49%。株高和茎径分别增加了11.9%、18.4%,木薯块根产量增加了85.1%。由此可见,微滴灌溉是木薯一种高效节水的有效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7.
测定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黄麻土工布相对重量及其纤 维素、木质素、果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试验小区土工布均有不同程度降解。在覆盖土工布加裸露方式处理试验小区,土工布纤维素降低8.80%、木质素降低3.48%、果胶降低2. 21%;在覆盖土工布加种龙须草方式处理试验小区,土工布纤维素降低4.22%、木质素降低1. 52%、果胶降低0.39%。6个试验小区土壤全N,P,K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土工布试验小区与不覆 盖土工布试验小区相比,土壤N,P,K含量富集明显,土壤肥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7,(2):85-89
以不同树种和不同林龄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区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裸沙地的,而40~6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小于裸沙地的;0~60 cm土层的裸沙地土壤容重、pH值比林地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林地小;0~60 cm土层的不同树种固沙林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的固沙林树种中,梭梭林的土壤容重、pH值均随林龄的增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固沙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裸沙地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引黄必然引沙,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池的清淤弃土区多年淤积了大量泥沙,因缺乏植被保护,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特别严重。2011年采取工程技术及配套生物修复措施开展了综合治理并进行跟踪监测,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经改良后的物理性状、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应用Horton入渗模型和通用(一般)入渗模型拟合灌溉后的土壤入渗过程,得出初渗率、稳渗率等入渗特征参数,对引黄泥沙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动沙丘通过围封治理和栽植固沙植物.促进自然植被恢复,沙丘迅速稳定,流动风沙土部面出现明显层次,有机质与其他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人工固定沙丘,土壤腐殖质层厚度达0.3-4.5cm.固定5-6年的沙丘,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21%,全P提高0.004%.全K提高0.255%,全N变化不明显.固定10年以上的沙丘有机质提高0.397%,全N提高0.029%,全P提高0.004%,全K提高0.270%.  相似文献   

11.
人民胜利渠作为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自1952年开灌以来,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如泥沙问题、土壤次生盐碱化、水源条件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六十多年的灌区治理过程中,灌区通过探索出井渠结合灌溉制度、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方针、实践科技兴灌思路,解决了引黄灌溉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时空互代方法研究了太湖滨湖区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恢复2 a时的0.71%增加到恢复15 a时的1.85%;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初的恢复年限内,呈递减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湿地土壤孔隙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之增加,而恢复湿地土壤干容重则相反,表层土壤的pH值有降低趋势,底层土壤变化不明显;湖滨带由于植被和土壤结构的恢复,增大了对污染物的持留容量,减少了非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了水土流失,使湖滨区域成为营养性污染物碳、氮的汇聚地,对于减少湖泊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渗灌是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为了探讨渗灌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渗灌节水技术在山区旱地果园中的推广应用,以代表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的鲁中南山地果园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樱桃园渗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渗灌对樱桃园土壤环境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灌溉后7 d,渗灌土壤水分下降幅度为5.23%,而漫灌为7.13%,漫灌土壤水分损失较大;渗灌与漫灌相比,0~20 cm土壤层平均温度比漫灌高0.47℃,地上20 cm平均气温比漫灌高0.43℃;漫灌在1~0.05 mm范围内的土壤粒径分布由灌溉前的56.01%下降到43.69%,而渗灌没有明显变化;漫灌土壤容重增加了6.57%,总孔隙度减少了6.75%;漫灌土壤板结厚度达8.3 cm,灌溉4 d后,地面裂缝宽度5.0 mm,渗灌没有出现土壤表层板结和裂缝现象。  相似文献   

14.
引黄泥沙给沿黄两岸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黄泥沙已成为制约引黄灌溉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引黄水沙综合利用,其中包括淤改、淤背围堤,清水灌溉和泥沙向建筑材料的转化将会变泥沙"包袱"为"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长期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热带典型经济树种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分析长期模拟氮沉降下不同土壤层次(0~5 cm,5~20 cm和40~55 cm)土壤大量元素含量(C,N,P,K,Ca,Mg)、微量元素含量(Al,Fe,Mn)变化情况。以尿素为氮源,设置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N·hm~(-2)·a~(-1),对照)、N1(60 kg·N·hm~(-2)·a~(-1))、N2(120 kg·N·hm~(-2)·a~(-1))、N3(240kg·N·hm~(-2)·a~(-1))。恢复处理(NR)为240 kg·N·hm~(-2)·a~(-1)输入2a后停止施肥,让其自然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AlFeMnCCaKNPMg。随土层的增加,土壤C、N、P平均含量均下降,而Al平均含量均增加。氮沉降降低土壤pH而增加N和Al含量。低氮(N1)促进土壤C含量,中氮(N2)增加土壤Fe含量。恢复处理(NR)可以缓解N3处理的土壤pH和N含量的变化幅度,降低C含量,增加Ca,Mg和Mn含量。通过土壤养分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与P,Mg,Al,Fe,Mn显著相关,土壤N与K显著相关,土壤pH与P,Ca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引黄水库水质变化及底泥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水力停留时间、水源系统特点等因素影响,胜利油田引黄水库水质与引黄水质存在差异。引黄水库水质变化与底泥污染负荷研究表明:引黄水库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藻类总数、溶解氧等指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水库水体沉积物中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底泥有机质含量高的全氮含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砂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陕西省神木北部矿区石圪台煤矿为研究对象,对该矿区内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等物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塌陷使得土壤水分有向深层运移的趋势,且塌陷裂缝密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低(P﹥0.05);2塌陷区粗粉粒(0.01~0.05 mm)和中粉粒(0.005~0.01 mm)含量明显增加(P0.05),细黏粒含量(0.001 mm)显著减少(P0.05);3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塌陷导致心土层砂土容重有减小趋势;4塌陷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大,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孔隙度有减小趋势;5采煤塌陷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塌陷降低了土壤水分与其它指标(粉粒除外)间的相关性。可见采煤塌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物理结构,加快当地土壤沙化、水分流失,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平衡、含沙量大、水污染严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意识淡薄、节水灌溉发展缓慢、缺乏针对灌区特点的节水技术研究等问题。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和建设渠系配套工程等节水措施,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节水灌溉可减少泥沙的引入量,从而减少泥沙对灌区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以及河流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以兰木错曲典型河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植被样方调查与土体水理、物理化学特性等分析,得出研究区植被空间分布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可为源区植被的保护提供参考。兰木错曲的河岸植被有明显分带特征,随着河岸距的增大,物种生境类型由湿生→湿中生→中生演替变化;研究区植被对拦截泥沙、稳定河岸、保持土壤水分发挥重要作用;由近岸至边滩中部,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先减小后增大,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全N含量逐渐增大,土壤PH值、密度逐渐降低。由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植被演替与土壤特性相互影响,植被由近岸至远岸的横向演替导致土壤保留水分的能力增强、有机质和全N等养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基地,同时,也是严重确水的地区,干旱确水是制约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十年来,运城市始终将引黄河水作为发展水利的主要途径。引黄提水灌溉成效显著,但泥沙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引黄灌溉的障碍,清淤负担加重,泥沙占地及风沙,为引黄泵站的经济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妥善处理泥沙才能保证引黄提水灌溉正常发展。本文结合运城市15处提黄泵站运行多年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别采用了防、沉、输、淤工程处理泥沙,减少了水泵磨损,提高了泵站效率,使入渠、入池、入地的水沙各得其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