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管理与运营包含了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多行业和多学科的许多复杂问题,如何进行合理运行、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是实现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最终规划目标和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体制的一些做法和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国内外调水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调水管理提出研究思路,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GFS降雨预报信息用于实时跨流域引水决策可行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GFS未来2~10d分级降雨预报误差的分布规律,分析该信息用于实时调水决策的可行性。对大伙房水库以上流域2001年-2007年汛期GFS降雨预报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降雨量级划分,并统计GFS降雨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该预报信息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结合流域和水库特点用于实时调水决策。  相似文献   

3.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管理与运营包含了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多行业和多学科的许多复杂问题,如何进行合理运行、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是实现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最终规划目标和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方面之一.许多国外调水工程的成功管理与运营经验非常值得思考与借鉴,以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为例,简要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的特点与经验,就工程所涉及的管理与运行的软环境,如水法、水权以及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调度运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我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供水调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运行机制、技术运用、市场运作等多种问题。结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度特点和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应实行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双重运行机制.应在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同时,兼顾区域和谐原则、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统一.并据此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调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珠江流域逐年编制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综合考虑流域防洪现状、调度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纳入联合调度范围的水工程,优化调整水工程现有调度方式,目前已成为珠江流域实时防洪调度的重要非工程措施。2022年6月,珠江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15年的特大洪水,实时调度中以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为指导,根据防汛形势和水工程布局,采取了以龙滩为核心,联合干支流水库群、蓄滞洪区、分洪闸的多组合水工程联合调度方式,统筹流域全局,充分挖掘水工程洪水调蓄潜力,成功应对了2022年大洪水。梳理2022年洪水期间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运用情况,分析不同来水形势下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方式和调度效果,总结大洪水期间水工程防洪联合调度方案暴露的不足,探讨了以龙滩为核心的水工程防洪调度方式的优化空间,提出进一步完善珠江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项涉及工程、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且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程建设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工程是否顺利建设和良性运行。本文在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特征、分类及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以期为我国今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跨流域水库群最优调供水过程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描述和求解跨流域水库群最优调供水过程,本文建立了基于0-1规划方法的水库群最优化调度模型,统一考虑并最终确定了最优调供水过程。为减少模型单次求解的变量数目,同时增加算法全局搜索的能力,本文借用逐步优化算法思想,对传统粒子群进行改进,提出了逐步优化粒子群算法(PRA-PSO)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中国北方某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例研究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优调供水过程的确定不仅可为采用隐随机优化方法确定跨流域水库群调水规则和供水规则提供最优化样本过程,而且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度运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跨流域水库群最优调供水过程耦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有效描述和求解跨流域水库群最优调供水过程,本文建立了基于0-1规划方法的水库群最优化调度模型,统一考虑并最终确定了最优调供水过程。为减少模型单次求解的变量数目,同时增加算法全局搜索的能力,本文借用逐步优化算法的思想,对传统粒子群进行改进,提出了逐步优化粒子群算法(PRA-PSO)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中国北方某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例研究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优调供水过程的确定不仅可为采用隐随机优化方法确定跨流域水库群调水规则和供水规则提供最优化样本过程,而且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度运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良影响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以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典型经验为例,说明跨流域调水工程是造福人类的重要水资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良影响可以采取措施减免,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方妍 《人民长江》2005,36(10):9-10,28
跨流域调水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采取的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大规模工程措施.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简要地介绍了国外已建、在建和规划设计中比较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论述了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前景,同时就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价,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国外著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调度情况进行介绍,简要分析其健全的政策法规、统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自动化调度系统、调节水库的工程保障和科学合理的调水计划等成功经验以及运行调度过程中关注的生态环境、水价问题。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运行调度,考虑中国国情,得到几点启示:国家应针对运行调度制定相关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调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体系,开发自动化系统,避免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探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水价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引江济淮工程水源区论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  陈一明 《人民长江》2017,48(19):57-60
水源区论证是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引江济淮工程调水规模大且水源区受影响因素多、影响涉及范围广,因此,对该工程水源区进行论证较为复杂。在开展有关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引江济淮工程进行了取水合理性分析;在考虑规划水平年工程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内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增耗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水源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工程给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域主要功能和纳污能力、咸潮上溯等方面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引江济淮工程取水合理、水源可靠、对水源区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实现跨流域和谐调水支撑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钮新强 《中国水利》2010,(20):29-31,35
跨流域调水直接关系到调水区与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谐调水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可实施性。工程的规划、实施需要从整体方面系统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设计,就跨流域和谐调水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国内梯级泵站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调水工程梯级泵站运行时的安全可靠性与经济性问题,综述国内梯级泵站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①加强梯级泵站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的计算机仿真研究;②开展提高梯级泵站实时调度自动化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调水系统实时水雨情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据采集方式、数据时序性及工程类型对实时水雨情数据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对实时水雨情的多种组合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过程线控件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功能。结合水闸水情使用水位流量过程图形控件进行了实例分析,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的苏北地区水雨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地区水雨情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跨流域引水工程中受水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问题,建立了供水量最大与引水效率最高的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型,并将其分解成两个单目标调度模型,应用长系列模拟优化的方法, 求解受水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规划为基础,采用本文建立的模型方法对其受水水库碧流河水库进行实例研究,先后求解引水后水库最大可供水量以及如何高效引水的问题。结果表明,进行联合优化调度后,可提高跨流域引水的有效性,从而增加受水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标准化建模、水资源规划与实时管理一体化设计、两层与三层供水体系一体化处理、区域或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式选择等技术实现系统的通用性;围绕水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采取问题导向型设计,保障系统的多功能性;基于水资源系统基本元素、模型结构与计算码、拓扑关系分离,提升系统的可扩充性;通过友好型界面设计、便捷化操作、可视化配置、情景模拟等技术研发实现系统的实用性。将开发的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运用在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结果表明系统实用、可靠,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Irrigated agriculture is the largest consumer of water, with high significance in India as the majority of its people depend on it. Rainfall uncertainties,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utilizable water over space and time, have presente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and crop production. Surface water reservoirs play a major role in supplying irrigation water and also addressing uneven water distribution to some degree. Varying water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crops under multiple canals, however, requires that planners develop an optimal crop planning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a multireservoir irrigation syste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water transfer within a multireservoir irrigation system necessitates integrated operation of all the involved reservoirs. Thus, integrated operation of a multireservoir system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efficient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and also become a key issu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derived an optimal crop plan for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of a complex multireservoir system with intrabasin water transfer, using a multiobjective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MOFLP) approach. The MOFLP model resulted in a level of satisfaction of 0.46, with an irrigation intensity of 102.18%, and a total crop area of 149 232.10 ha. The optimal policies were furthermore assessed with various statistical indicators with a simulation model, indicating they are performing well, with high reliability and resilience for longer periods.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西安市城市供水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调度规则控制的西安市多水源联合调度模拟模型。通过对水资源系统用水户和供水户等主要环节所涉及的要素和相互链接关系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出系统中的主要对象,建立了满足西安市联合调水目标要求的多水源联合调水系统网络结构图。模型以1956-2010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为依据,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多水源联合调度结果,并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意义。采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三层次分析法和相应的模型,对海河流域在四种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通水后,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将处于超载状态,但通过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流域内水资源压力。进而从规划管理措施层面讨论了提高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