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某急倾斜薄矿脉钨矿床在采用普通留矿法开采时出现的围岩易发生板裂状垮落、采幅无法控制、只能局部挑采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3种不同支护情况(无矿柱、原生矿柱、人工矿柱)下的上下盘围岩状态,结果表明:随着矿体不断上采,岩体释放的能量逐渐增大,能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在上采至一定高度后各支护方案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采用空场法,充填及部分崩落法的矿山,有的回采工艺未过关,其重要原因是采场顶板围岩稳固技术没解决。开采实践表明:采场顶板围岩不稳固,松散破碎,有构造弱面,加上爆破冲击震动的影响,又加剧了矿岩的破坏,使岩层错动,炮孔变形,甚至发生冒落及较大的地压活动。 壁式崩落、壁式充填、分层崩落及充填、房柱、留矿、全面法等采场,用木支护时不但木料消耗量大(达5~20米~3/千吨),而且支护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长锚索锚杆联合加固采场顶板,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某矿回采巷道新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及巷道围岩稳定性,采用LDZ-300锚杆拉力计对顶帮锚杆锚固力进行抽查检测;采用MQ19-250/63型矿用锚索张拉机对顶板锚索力学性能进行监测;采用KCE30B型离层仪对顶板离层量进行监测;采用十字布点法对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量监测。结果表明,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能够有效降低巷道顶板离层量和围岩变形量,提高巷道支护强度。  相似文献   

4.
一、组合采矿法的产生和实质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地下采矿法按对采场地压管理方法分为空场、崩落及充填法三大类。空场法借助矿柱支撑采空区,空场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其最终不是人为或自行崩落围岩,就是人工充填空区。空场法具有回采工艺简单、矿房内矿石贫损低、以及采矿效率高等优点。其缺点是要留下占矿块储量50%左右的顶底柱和间柱,这些矿柱要进行第二步回采,并处理空场,这就大大增加了矿损和回采的复杂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采矿工作者逐渐把空场法留矿柱支撑围岩形成空场的原理,运用到某  相似文献   

5.
湖北宜昌某磷矿Ph22矿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通过采矿方法试验发现原预控顶房柱采矿法回采工艺难以实现,针对该磷矿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预控顶条带式充填采矿法,并对采场顶板支护、采空区充填工序进行优化,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可有效提高顶板稳定性,避免因顶板围岩垮落而造成大量的出矿贫化;采用废石胶结充填处理采空区,减少留设的矿柱量,从而降低矿石损失,矿石回采率提高了9.3%,矿块生产能力提高了48%。预控顶条带式充填采矿法是适应该磷矿层的一种高效、安全的采矿方法,可为宜昌地区其他磷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用边界元法研究灵湖金矿回采过程中岩体的稳定性,为回采顺序、采场结构、支护手段、矿柱受力状态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生产实践证明了该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灵湖金矿采用“沿倾斜后退式回采锚杆护顶房柱法”方案,解决了难采矿体的开采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灵湖金矿在房柱法采矿试验中采用长1.5~2.0m的楔管式锚杆支护采场顶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锚杆网度为0.8m×0.8m、1.0m×1.0m。试验表明其平均锚固力为71.59kg,具有安装方便,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对该地区围岩蚀变严重、矿岩脆弱破碎的含金矿脉及类似矿床开采的顶板支护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开磷集团马路坪矿采用锚杆护顶分段空场法开采,开挖后采场顶板用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为保证采场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安全、经济、可靠,通过力学模型对矿山的预应力锚索的极限承载力、破坏形式及破坏原因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了锚固段两个界面上的锚固规律,为后续矿山采场的预应力锚索支护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田岭钨矿区211号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该厚大矿体拟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回采。为确定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确保矿山安全、高效生产,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对9种不同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矿房、矿柱尺寸条件下采场稳定性、围岩应力、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矿房和矿柱宽度是影响采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矿房宽度的增大,采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相应增大;随着矿柱宽度的增大,采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相应的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求某矿-340m以下矿体回采的合理结构参数,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采场结构模型,对矿体的回采进行模拟。运用正交试验的特性分析了不同尺寸的矿房宽度、间柱宽度、顶柱厚度、分层高度在矿房回采后对矿柱安全系数与位移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佳的采场结构参数为阶段高度70m,矿房宽度8m,间柱宽度8m,顶柱厚度8m,底柱厚度6m,分层高度4m。  相似文献   

11.
连鹏凯 《河北化工》2014,(12):23-26
基于煤矿的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层开采后表现出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产生了围岩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巷道顶板破碎难以成形等现象,结合云驾岭高应力松软煤层的地质条件,通过多次支护试验,最终确定锚注一体化支护方案,结果表明,锚注一体化方案增加了支护体锚固力,有效地控制了两帮位移及顶板下沉。  相似文献   

12.
巷道开挖后,表层围岩打破了三向应力平衡状态,环向应力集中,随位移的发生与发展、破坏逐渐向深处扩展,遭到破坏的部分岩石形成了围岩松动圈。为了保持巷道的稳定性,大都采用锚杆、锚索和注浆联合支护方案,锚杆支护很难直接辨识出其初期设计是否合理。因此,对巷道进行矿压与支护监测,监测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围岩变形破坏情况、应力分布状态以及支护体受力等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所测得的数据的科学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有助于采取措施,保证生产,同时也为修改完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对围岩松动圈范围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判定巷道支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徐拥军 《河北化工》2014,(6):98-100
针对杨家村煤矿副斜井双层钢筋砼砌碹支护形式不能适应其浅地层、第四系厚度变化大、围岩风化严重和各岩层硬度系数均小于3的工程实际,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围岩松动圈测定及理论计算,优化支护方式为锚、网、索、喷联合支护形式。据实测锚杆轴向力规律及巷道水平和顶底收敛变形最大为60mm和25mm,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宋志清 《河北化工》2014,(11):87-89
依据七一新发煤业五采区3号煤首采工作面回风巷赋存的地质条件,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合理选取了锚杆和锚索等的支护参数,并规范锚杆锚索的安装工艺,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巷道两帮移近量约0.2 m,顶底板移近量约为0.18 m,提高了巷道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加大了巷道在其服务年限内的稳定性,为类似情况工作面提供技术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韩明亮 《河北化工》2014,(12):88-90
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是目前矿压界的支护难题之一。依据现场工程实践,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支护方案且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采用以注浆锚杆与注浆锚索为主的锚注联合支护巷道两帮,并施加以底板反底拱,及时监测矿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浆锚杆与锚索在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巷道反底拱能够有效控制深井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16.
针对章村矿位于褶皱区的-350m大巷、副巷支护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对位于褶皱区的大断面煤巷变形破坏机理及相应的高强度长锚杆支护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褶皱区大断面煤巷变形破坏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即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受相邻采区工作面采动影响,导致巷道锚杆支护失效,顶板离层,煤帮片帮破坏。高强度预应力4m长锚杆支护具有较高承载力,对褶皱区巷道支护有较好的适应性,保证了巷道围岩完整,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滑动构造区弱粘结围岩巷道扩修的合理方案,优化巷道支护参数,控制巷道变形,采取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支护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比较U29+2 m锚杆+注浆、U29+3 m锚杆+注浆、U36+4 m+注浆锚杆3种复合支护方案,得出U29+3 m锚杆+注浆支护方案既满足巷道支护要求,又比较经济合理,采取此种支护方式进行工业性试验,通过巷道扩修后表面位移观测数据可知,该支护方式满足滑动构造应力下巷道支护强度要求,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博 《河北化工》2014,(9):39-40,43
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是巷道支护的难题之一。以具体的工程为例,分析认为巷道变形严重是由于深部的高应力和围岩的强流变性。基于此分析,提出了"锚、绳、喷、注"的联合支护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巷道围岩变形量明显降低,保证了巷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宋志清 《河北化工》2014,(12):42-43,46
基于七一新发煤业有限公司北翼专用回风巷的地质条件,为防止出现底鼓的情况,对煤巷锚杆支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底板岩石强度较低和顶板岩石易碎的情况下,设计了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系统,主要简要的介绍了锚杆和锚索支护的设计思路,并对支护的效果进行了监测。工程实践表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能有效的控制围岩的变形和维持顶板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煤矿巷道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了对井巷围岩的稳定性做出正确评价,借助ANSYS软件,对支护后采煤巷道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巷道围岩和围岩的混凝土喷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来验证支护手段和支护参数是否具有合理性,从而对围岩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