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芬芳  龙睿 《杭州化工》2007,37(2):25-28
概述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分析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不足,并介绍了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等几种经济、高效的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短程硝化—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工艺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诸多缺点,是一种节能、高效、运行费用低的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介绍反硝化聚磷菌的反应机理、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工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韩晶晶  孙翀  徐江岑  李杰 《广州化工》2011,39(10):44-46
对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除磷脱氮等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综述和讨论,分析了新技术的机理、特点和开发应用的前景.通过与现有的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进行比较,认为今后应加强对生物脱氮除磷,尤其是反硝化除磷机理更深入的研究,大力开发技术成熟、高效经济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突破传统脱氮除磷原理的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反硝化除磷现象、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这些新技术和工艺克服了传统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所存在的不能使脱氮和除磷同时达到最佳效果的缺点。重点从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体现出来的优势以及相关工艺等几方面综述这四种新技术和工艺。  相似文献   

5.
传统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和反硝化除磷工艺对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传统生物除磷脱氮和反硝化除磷的机理,比较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传统除磷脱氮工艺和反硝化除磷工艺。通过分析认为反硝化除磷菌(DPB)能够以硝态氮为电子受体,从而大大节省耗氧量,缓解常规工艺对外加碳源的需求。如何在不增加工艺流程复杂性的同时,在工艺中充分富集DPB是反硝化除磷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手段和设备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述了当前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反硝化除磷工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同步除磷脱氮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除磷脱氮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好氧颗粒污泥除磷脱氮的机理及工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SBR定向培养,可以在颗粒污泥中培养出不同的微生物菌群(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等),使其能够实现同步除磷脱氮,从而为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伟光  田文德  康晓荣  张卉  郭旋 《化工学报》2011,62(12):3532-3538
引言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以其高效、低耗、简单易操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反硝化生物强化除磷工艺一直是个研究热点,主要是由于反硝化生物强化除磷工艺可通过反硝化除磷菌(DPB)在传统的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的缺氧池中利用内碳源聚β-羟基丁酸酯(PHB)作为碳源实现反硝化吸磷,同时亦可反硝化脱氮,一碳两用,可节省大量的碳源需求,同时也减少了一定的动力消耗和污泥产量,尤其适合低碳氮比的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的多种工艺,介绍了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以及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低碳源污水的主要脱氮策略(外加碳源、优化进水策略、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除磷策略(外加碳源、分段进水、生物强化除磷等)以及同步脱氮除磷对策(反硝化除磷、分段进水等)。指出改进现有工艺充分利用进水碳源、外加其他富含有机碳的废物资源、开发寻求碳源需求低的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结合实时在线控制优化系统运行是提高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碳源竞争、溶解氧需求大和菌群结构竞争等诸多问题,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能够在缺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在脱氮的同时进行超量聚磷,实现氮磷同步去除,具有节约碳源、能源、污泥产量低等优点,符合污水处理工艺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反硝化聚磷污泥的驯化是运行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前提,文中综述了一步法、两步法和三步法这3种主要反硝化聚磷污泥的驯化方式,并对比分析研究进展。其中,一步法驯化具有运行操作简单、驯化速度快的特点;提出温度、pH、碳源种类及浓度、电子受体种类及浓度、污泥浓度、污泥龄的建议范围;同时提出同步反硝化除磷还需对碳源、电子受体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等问题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不同电子受体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和各自优势进行了研究。在3个SBR反应器中,分别考察了以NO3--N和NO2--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现象,以及传统以O2为电子受体的生物聚磷现象。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生物聚磷在吸磷效果上要优于两种反硝化除磷方式,但后两者的耗氧量和碳源需求减少。以NO3--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在除磷效果上要优于以NO2--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但脱氮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源情况下,硝基氮的消耗与磷的吸收呈线性关系,在厌氧段维持合适硝基氮与磷的质量比,可较好地实现同步去除氮磷,而污泥泥龄控制不当则影响反硝化除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董继红 《辽宁化工》2009,38(12):924-926
反硝化除磷能够实现以相同的基质同时脱氮和除磷,是国内外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讨论和分析了MISS、碳源、C/N和C/P、污泥龄、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等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为反硝化除磷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物膜中反硝化除磷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在生物量,污泥龄,以及碳、氮、磷质量比方面和活性污泥法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差异。通过试验给出了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污泥龄等运行参数,并对试验现象和结果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5 d,和活性污泥法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约12 d)相差不大;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碳、氮、磷质量比为26.6∶7.67∶1,其中最佳碳、氮质量比为3.5,最佳碳、磷质量比为26.6。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州地区城市污水碳量严重偏低、碳氮磷比例失调的特点,以模拟的广州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SBR反应器,对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菌的培养及驯化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除磷菌存在于传统生物除磷体系中。经过两个阶段试验的培养驯化,反硝化除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29.8%上升到852%。稳定运行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脱氮除磷性能,系统出水磷〈1.0mg/L,C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2%,97%。  相似文献   

17.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富集短程反硝化聚磷菌,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同时采用计算机响应面方法进行培养基的优化。结果表明:SBR系统中分离纯化得到菌株Si,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系统发育树表明Si菌与Acinetobacter beijerinckii最相似,同时生理生化指标显示Si菌具有短程反硝化和聚磷功能,因此Acinetobacter beijerinckii是短程反硝化聚磷菌;影响Si生长的关键因素次序为pH值≈碳源氮源;Si菌最佳培养基中碳源为4060mg/L,氮源为1090mg/L,pH值为8,此时菌浊平均值为0.867。  相似文献   

18.
徐微  吕锡武 《化工学报》2012,63(2):618-625
污泥是典型的反硝化除磷工艺,在处理低碳源生活水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目前有关双污泥工艺的试验研究成果较多,而在双污泥工艺相关数学模型方面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建立一种可模拟双污泥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参照ASM2D等模型,对主要生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线性简化,并列出了各单元污染物的物料平衡方程组,成为双污泥工艺数学模型的核心。模型的输入量包括水水质、各反应器停留时间、厌氧池污泥浓度、硝化池污泥浓度、回流比、越流比。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与化学计量学参数由一实验室双泥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估计得出(英文摘要给出了各参数的具体值)。针对目前反硝化聚磷数学模型无法体现厌氧释磷对反硝化聚磷过程影响的问题,采用平均比污泥聚磷速率与缺氧池反应时间乘积来描述缺氧聚磷过程的线性简化模型,平均比污泥聚磷速率与厌氧释磷量及反应时间有关,因此可反映厌氧释磷过程对缺氧聚磷速率的影响。 可查比污泥反硝化聚磷速率表得出,该表反映了比污泥反硝化聚磷速率与比污泥厌氧释磷量及反应历时之间的关系,可由反硝化聚磷实验获得。在模型求解之前,因比污泥厌氧释磷量未知,所以 无法确定,故无法通过一次求解模型中的线性方程组得出模型的解,针对此种情况,采用试算法求解模型。模型通过一连续流实验室双泥系统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各污染物浓度及沿程变化规律的预测具有较高准确性,但模型中可能存在不同误差相抵的情况,仍需进一步验证或改进。  相似文献   

19.
反硝化聚磷污泥的基质利用及代谢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ASBR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并利用乙酸和葡萄糖两种基质进行反硝化聚磷实验,跟踪实验过程水中的磷酸盐、硝酸盐、COD与泥中PHA和糖原的变化,研究代谢途径。结果表明:(1)厌氧时磷酸盐的释放将决定PHA的合成,缺氧时PHA的分解一方面作为碳源将NO-3-N还原成了N2,同时产生的ATP为聚磷过程提供能量,因此在研究反硝化聚磷效果时,应重点跟踪ΔPHA,而不是ΔCOD。(2)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只有先通过发酵型的菌将葡萄糖分解为小分子的挥发性有机酸,才能充分发挥非发酵菌的反硝化聚磷功能。(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