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网络技术也不断深入。目前物联网形势下的5G技术虽然还没有广泛得到应用,却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传输速度的成倍提升,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高频、密集、智能化的技术也将刺激物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本文从5G和物联网的技术概念出发,分析相应的技术特点和必要性,阐述了物联网形势下5G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加快,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并且在该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就电力信息通信工程而言,网络技术已经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力信息通信工程是一项利民工程,根据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电力信息通信工程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要借助网络技术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加强电力信息通信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能够使人们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故而在未来也应该继续深化网络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带动下,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讯行业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步,其通讯技术不断被更新,而通信工程作为通信技术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信工程是维持信号传输稳定的重要媒介,而且基于有线传输技术于通信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通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对其在通信工程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探索其在通信工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诸多领域占据明显的优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应用优势,在物联网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本文主要总结了物联网的特点,重点对通信工程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气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产业应运而生——物联网.物联网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本文简要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及关键技术,并分析了目前物联网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信息通信工程快速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都有大量渗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信息通信工程的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传输技术运用到信息通信工程领域,恰恰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完善网络体系,提高用户体验度。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传输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就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说明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信工程的建设能够提高通信质量,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但是在通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容易出现网络问题,必须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的具体优点,要加强对通信工程项目的合理优化,这样才能够确保通信工程项目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将设备、传感器、系统等各类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而信息通信技术则是物联网的基石,为其提供了可靠、高效、安全的通信手段。本文结合当前物联网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物联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强调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为物联网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化计算机通信网络得到较快发展,而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率的提高,人们对其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简要介绍了构建可靠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重要性,并具体分析了能够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一些技术。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将现实中的物体通过虚拟的互联网连接起来,智能化的终端催生了大量新应用,其中重要的有组织协作、人员跟踪和物流定位等。在上述应用中,物体通过RFID阅读器组成的接入网与应用服务器通信,为了保证交互是安全和可靠的,阅读器必须是可信节点,即机构需对与其标签交互的阅读器动态授权,但由于物联网环境复杂,而阅读器也不稳定,机构无法直接推断未知阅读器的信任度,物联网中的信任授权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解决动态授权问题的前提是在机构、阅读器和标签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然而物联网应用种类众多,互联网和阅读器网络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机构和阅读器有不同的信任特征,现在还没有一种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物联网。  相似文献   

11.
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工程建设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标准化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直接影响到通信企业的经济效益、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通信工程建设合理资料利用以及安全生产。本文针对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进行简单阐述,从企业角度构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促使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而且物联网本身也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有着一定的影响,能够对通信途径予以科学优化,还能够拓展通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物联网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代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为了解决通信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一种新的模式被开发利用——通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为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但同时很多人对此也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对通信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一次探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通信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中组织管理的了解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代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为了解决通信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一种新的模式被开发利用——通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为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但同时很多人对此也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对通信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一次探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通信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中组织管理的了解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物联网的含义及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衍生出世界信息产业的物联网新型技术。物联网,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通信工程管理水平也取得有效的进展。就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工程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我国通信工程的建设,通信工程的建设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潜力。但通信工程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和各个部门的相互联系。本文通过对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了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相关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智能化家用电器越来越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认可,在电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本文针对智能家用电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技术在智能化家电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对智能家用电器发展中的特点以及功能性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传递和处理信息已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网络信息化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逐渐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好处在于其共享与开放,这也使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建立网络安全协议十分必要,网络安全协议能够有效的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网络安全协议也是安全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文中,将对网络安全协议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展,信息技术水平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在信息传输时,为了可以充分确保信息的高质量传输,避免不同电子干扰以及保证接地线中无电压等问题,应当结合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应用特点,进行防雷接地抗干扰设计,从而才能够有效确保信息通信工程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对抗干扰接地技术展开全面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以期能够有效促进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抗干扰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物联网技术就是"物与物相联系的一种互联网模式",包括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激光识别技术等一些综合性较高的新型技术,可以通过某些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且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信息传递与通信系统,在智能定位、识别、跟踪、监控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有效拓展。随着经济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