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听扇居",王健每年修复古扇千把,每年制扇十把,俨然苏州折扇最佳的形象代言人。折扇,素与风雅并论。虽曾一度"没落",但还有很多人,依旧保存着关于折扇的风雅记忆。苏州的折扇艺人,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时至今日,当我们寻访苏州时,依然能找到那些被称之为"怀袖雅物"的折扇。  相似文献   

2.
古扇送新风     
<正>陈子福每天最大的乐事是琢磨如何进一步创新荣昌折扇,他说,将来,在折扇古老的历史中,会有一段与他相关。走进位于荣昌县职教中心的陈子福家,仿佛来到一个折扇的世界,橱窗、墙上、茶几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折扇,这与陈子福给自己家取的雅号"百扇堂"相映成趣。曲折造扇路20年前,当陈子福决定辞去干了30年的国有企业会计工作,转行制扇时,正是荣昌折扇急速衰落的时期。他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当时,  相似文献   

3.
话扇头     
<正>净君扫浮尘,良友招清风。折扇,撒开为用,聚拢能藏。旧时文人雅士,出门穿长衫,袖带放折扇。俟时,展开轻摇把玩,谈笑风生,尽显儒雅,故名:怀袖雅物。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折扇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把好的扇骨打开时顺畅自如,收拢后风雅清丽。这开合自如,得益于扇骨聚拢处的扇钉。而这个打了扇钉的部分,便是扇头了。一柄折扇精致与否,功夫全在扇头。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9,(4):6-12
清代广产外销成扇中的髹漆图像浓缩了当时中国的文化景观,又迎合了西方人的趣味,凝练了中西结合的镜像。广州18至20世纪以十三行为贸易平台,大量出口外销漆扇。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外销折扇髹漆图像的三种类型,一是常见主题,如植物、动物、中国山水、人物故事;二是中国特色题材,如"Mandarin"清装人物、唐宋文人形象等;三是中外意趣兼具的图案,如盾形开光、徽章纹样等,以期勾勒出清代广产外销漆扇图像内容的多元形态。  相似文献   

5.
9月的广州依然是骄阳似火,若然手中有把折扇,送来凉风阵阵还可遮阴,岂不快哉?寻寻觅觅,记者来到中山四路榨粉街戴克果家中,淡淡的水墨气息弥漫着.打开卧室大柜,映入眼帘的折扇成百上千,清凉之气油然而生."哗"一声打开,花乌虫鱼书画诗词,咫尺中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大大小小的扇堆放一地,每一把小小扇画都是戴克果眼中的"心肝宝贝".  相似文献   

6.
扇坠与扇袋     
正喜扇的文人多好艺术,爱为扇配备精美的饰物,于是有了扇坠、扇袋、扇箱等文化衍生物。尤其是小巧的扇坠垂在扇头下方,更添一道流韵之美。宋人朱翌在《生查子·咏折叠扇》中说:"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说扇坠与扇子的关系如同夫妇一般,要形影不离才好。扇坠一般用玉、石、珊瑚、玛瑙、象牙等雕成,长不过寸许(约3cm),重不过四钱(约20g)。扇坠的拴法颇有讲究。明代是将扇坠拴于大骨之上,被称为正统拴法。但也有缺点,如此一来便不能将折扇装进扇袋,大骨与小骨之间也会出现缝隙,让扇骨变形。到了  相似文献   

7.
王若 《中国搪瓷》2013,(12):I0002-I0003
核雕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宠爱,在清代几乎达到“是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地步。雕刻师利用橄榄核的形状、纹理,因材施艺雕刻罗汉、观音、鱼兽、花生等题材,在小空间里展现复杂却逼真的形象,精湛技艺让人叹服。  相似文献   

8.
京扇颂香     
<正>一缕清风,送来的不仅是凉爽,还伴随着优雅和端庄。扇子经过重新定义,焕然一新,已然位于奢侈品行列,美其名日"京扇子"。北京的南锣鼓巷,挤满了韵味各异的店铺。胡同深处,有间名为"京扇子"的店别具一格,扇弧形的玻璃窗内展示着各式折扇,与一旁的古书台、盆栽相互映衬,浓浓京城味儿顿时沁人心脾,让人联想到"折扇一摇,文雅毕现"的情景。虽然才成立短短两年时间,"京扇子"却  相似文献   

9.
9月的广州依然是骄阳似火,若然手中有把折扇,送来凉风阵阵还可遮阴,岂不快哉?寻寻觅觅,记者来到中山四路榨粉街戴克果家中,淡淡的水墨气息弥漫着.打开卧室大柜,映入眼帘的折扇成百上千,清凉之气油然而生."哗"一声打开,花乌虫鱼书画诗词,咫尺中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大大小小的扇堆放一地,每一把小小扇画都是戴克果眼中的"心肝宝贝".  相似文献   

10.
就爱小橡果     
小时候常见到走街串巷做锡瓢的匠人,大木匣子里装满河沙,能随时印出一个水瓢的痕迹,待一旁的锡块熔化后,顺着木匣子的小口往里灌液体,搁置五六分钟后打开,一个像模像样的锡瓢就制作完成.设计师FemandoLaposse与Max Lamb在一家葡萄园花一周时间了解金属铸造技术,于是传统技艺有了新模样.  相似文献   

11.
正在农村,匠人是对手艺人的一种统称。我小时候住过的山村,就有很多这样的匠人,铁匠、篾匠、漆匠、锡匠、木匠、泥水匠……几乎应有尽有。因为乡下人都遵循着一句古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学门薄技。"学会了一门手艺,哪怕天旱地涝也饿不死。童年的小山村,小桥流水,田园风光。一个个村庄被群山紧紧环抱,就像抱着一颗颗跳动的心脏。而那些匠人,一年四季都奔走在这些村庄里,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铁匠铺子的叮当声是一曲动听的乐曲,铁匠师傅抡起锤  相似文献   

12.
正传说中国最早的扇子始于虞舜时期。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并非为了扇风。二十帝王们为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以后逐渐转化为"障扇",蔽风尘、遮骄阳,成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种仪表。但扇子的最大功能还是消暑纳凉,以邀清风。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它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叠,因此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骨扇、聚头扇等。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说:"吴中  相似文献   

13.
开花的扇子     
正制扇师在法国是一个非常稀有的行业。据西尔万·乐岗(Sylvain Le Guen)说,他所知道的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全法国只有几个。他对扇子的兴趣源于童年,10岁的时候,人生第一次在跳蚤市场上见到了一把中国折扇。从那时起,折扇的精巧结构和它身上所携带的东方意境便让他着迷不已。苦于没有地方学习这项工艺,所有关于扇子的知识以及制作技术都是在他自己的努力之下积累起来的。2008年,他曾来过折扇的故乡中国,但是那一年的大雪让他没有太大收获。他开始一步一步自学扇子的制作技艺,参考古老的扇子制法并融入自己的创意。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成都言几又的弧形剧场里,6位坚守在民艺道路上的匠人与200位嘉宾进行了一场"民艺新生"话题大研讨。"传统手工匠人和非遗传承人往往集培训、生产、营销等多个职务于-身,放大品牌附加值很难。"安仁議习馆馆长长期研究、实践民艺创生形态奸品开发,创立了"以手维生-民艺荟"服务于民间手作  相似文献   

15.
苏旭  刘园 《中华手工》2011,(6):78-81
扇子送凉,不意成艺。"王星记"制扇技艺的百年传承,瑰丽如史诗。关于扇子,汪建中先生有篇美文,用无限哀婉又悲戚的笔调书写扇子时代的终结,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意象——折拢,"那些盛唐的山水云天,那些大宋的楼阁亭台,那些明清的花鸟虫鱼,还有那些柳体和颜体的象形文字"都被折拢,说折扇"就像一扇优雅的屏风,静静地退向了历史的角落之中;又像一根魔杖,悄悄地收拢了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与传说……"  相似文献   

16.
山东诸城、莒南等小明矾厂由于矿石品位低,已相继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省内年需一万吨明矾大部分由外地调入,如能利用本省化工原料合成明矾,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明矾有钾明矾与铵明矾两种,其性质与用途  相似文献   

17.
正古老工艺的新生"物"的工作室,在台湾新北市巷弄的一间矮房里,老旧装潢加上斑驳墙面,与桌上的锡制品搭配得恰到好处。房间摆有砂轮机和布轮机,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剪刀、小槌子等工具。在这里,大概能知道"岁月静好"是什么感觉。"物"是一个将创新技法与传统锡器融合而成的品牌。主创是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系的陈怡珊、黄新雅、赖思羽、林纯绮,她们一同参加了一个"工艺新趣"的专案活动,接触了锡工艺后,几个小女生默契地爱上了这门技艺。锡的延展性强、质地柔软,不易氧化,为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且锡的熔点只有200多摄氏度,对于还是学生的她们来说,操作的可行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18.
这天早上,陈杰与我打过招呼后,第一件事是打开音响,流淌出来的是温柔雅致的《仓央嘉措情歌》.而后他点了一支烟,泡起一壶茶,开始放松地闲聊. 这是他这几年来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半从家里开车到绿洲家园的别墅,有时候像今天这样会见客人,饮茶畅谈,有时候则在茶室一边的工作室里关起门来做设计.工作室里,堆放着许许多多的图册资料,桌上依然摊放着前一天未完成的草图.会客结束,或是做设计累了,他就到一旁的工坊走动,看看学生们的制作进展,也给学生们布置当天的"功课".陈杰说,自从开始"让漆回归生活",他自己的生活节奏,缓慢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陈杰的工作室,每年来来往往一两千号人,或来品茗,或来聊漆谈艺。这天早上,陈杰与我打过招呼后,第一件事是打开音响,流淌出来的是温柔雅致的《仓央嘉措情歌》。而后他点了一支烟,泡起一壶茶,开始放松地闲聊。这是他这几年来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半从家里开车到绿洲家园的别墅,有时候像今天这样会见客人,饮茶畅谈,有时候则在茶室一边的工作室里关起门来做设计。工作室里,堆放着许许多多的图册资料,桌上依然摊放着前一天未完成的草图。会客结束,或是做设计累了,他就到一旁的工坊走动,看看学生们的制作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一家修笔店     
正太久不用钢笔了,竞然坏了,自己无从下手,又不想放弃,便在网上搜可以修笔的地方。在北京的东四南大街上,竞然还存活了一家修笔店,并且是从1962年开起来的,简直不可思议。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两扇木门紧闭,挂着一张牌子"休息",下面是小字"3点营业"。木门中间嵌着玻璃,透过可以看到工作室。工作室面积不大,写字台、柜台摆放得错落有致。整个门都是木制的,店名是金色的大字写在深灰色的墙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