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步研究香椿子不同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类别,为后续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对香椿子水、乙醇提取物进行理化鉴别研究;对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部位进行PC法与TLC法、UV法鉴别研究。结果表明:证实香椿子中含有酚类、生物碱、甾体三萜、挥发油、香豆素、黄酮、皂甙、糖类等化学成分。对香椿子中化学成分类别进行了鉴别研究,可为下一步香椿子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立PMP(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香椿子多糖的单糖组成。先用三氟乙酸水解香椿子多糖,再用PMP柱前衍生,KH2PO4-Na OH缓冲液(p H值6.8)-乙腈(81∶19)等度洗脱,HPLC法测定香椿子多糖中单糖组成以及物质的量比。香椿子多糖主要由D-甘露糖、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无水葡萄糖、D-(+)-木糖、L-阿拉伯糖等组成,它们的物质的量比约为0.18∶0.15∶0.08∶0.09∶1.03∶0.83∶1.59。本实验摸索的方法条件适用于研究香椿子多糖中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薄层色谱展开剂选择原则,运用已有溶剂极性参数,探究展开系统替代应用。借助溶剂极性参数公式,利用毒性与污染较小的有机溶剂替代毒性与刺激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以山楂和香椿子为模型药物进行验证。在不低于已有分离效果基础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3∶5∶0.5替代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进行山楂TLC研究;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5∶1替代石油醚∶丙酮=18∶1、石油醚∶乙酸乙酯=8∶1替代石油醚∶丙酮=10∶1进行香椿子正丁醇萃取物TLC研究。利用综合极性计算公式,探究TLC展开剂替代应用,具有较好验证效果,可在TLC鉴别实验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研究香椿树皮活性成分与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毒的复配增效作用。[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供试病毒,采用活性跟踪法对香椿树皮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通过半叶枯斑法测定香椿树皮活性成分与宁南霉素的复配剂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活性。[结果]香椿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TMV均表现较好的抑制活性,并对其继续进行分离,并通过对TMV抑制活性筛选,将高活性组分与宁南霉素复配,发现组分Fr1及组分Fr13分别与宁南霉素的复配比为1∶1时,增效作用最佳;组分Fr11与宁南霉素的配比为1∶2时,增效作用最佳,优于单剂。  相似文献   

5.
香椿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溶剂法提取香椿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实验法对香椿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考察乙醇体积分数、固液比、提取时间、浸提温度对香椿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提3次条件下,得到叶片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固液比为1∶10(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香椿叶片总黄酮提取率为61.13%;叶轴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固液比为1∶10(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 h,在此条件下香椿叶轴总黄酮提取率为71.71%。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植物总黄酮提取中的增容作用,以香椿叶为原料,在预处理及单因素等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模式,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微波法提取香椿叶总黄酮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探讨了微波功率、处理时间、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得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对得率影响显著,微波功率与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7.
黄筑艳  刘力  乐意 《广州化工》2014,(4):126-127,157
建立了Folin-Ciocalteu法测定香椿皮总酚酸含量。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香椿皮中多酚含量。结果表明:香椿皮总多酚的含量在0~0.048 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7),精密度RSD为0.34%,重复性RSD为0.35%,稳定性RSD为0.23%,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4.5%,RSD为1.43%。该多酚测定方法简单、快捷、准确,是测定香椿皮总多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PE、PVC、PVDC等3种保鲜膜对香椿进行保鲜,定期测定保鲜期内香椿的感官质量、失重率、Vc含量、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5个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保鲜膜中,PVDC保鲜膜对香椿保鲜品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香椿叶,萃取物产率为0.5%。利用GC—MS对香椿叶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鉴定出了33种成分。进行了香椿叶萃取物在参比卷烟中的作用评价,结果表明:香椿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在细腻柔和烟香方面有明显作用.在提高香气质、降低刺激方面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香椿叶中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瑞  曹叶霞 《广东化工》2009,36(8):221-221,230
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香椿叶中的钙、镁、铁、锌、锰、铬和镉含量。固收率98.65%~101.8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68%。方法准确、操作简便,可实现同一样品的快速测定,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测定的干扰。微波消解作为一种样品制备方法,在香椿叶样品预处理方面,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的限制,具有传统灰化法与湿法消解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正交实验法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香椿叶总黄酮的工艺。在原料50 g,分离室Ⅰ温度35℃、压力7 MPa;分离室Ⅱ温度35℃、压力与储罐平衡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香椿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夹带剂用量为3 mL/g原料,CO2流量35 L/h,提取5次,前2次用无水乙醇、后3次用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做夹带剂。在此条件下1 g香椿叶中提取的总黄酮质量为8.8369 mg,总萃取率为51.06%,提取物以总黄酮计的清除2,2-二苯代苦味酰基苯肼基(DPPH)自由基的IC50为5.080 g.g-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环己烷捕集馏出物的方法提取香椿叶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香椿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分离鉴定出51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 76.313%,其中主要成分是石竹烯 14.752%,石竹烯氧化物 9.218%,芳樟醇 6.266%,桉-4(14),11-二烯 5.916%,棕榈酸 5.585%,叶绿醇 4.140%,龙脑 3.796%、异龙脑 2.671% 和2-甲基-3-对异丙基苯基丙醛 2.427%。  相似文献   

13.
果蔬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田迪英  杨荣华 《化学世界》2004,45(2):70-73,112
利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液氧化法对杭州市场上常见的41种果蔬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并测定其总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多数果蔬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香椿、芦蒿、莴笋叶、水芹、茼蒿菜、马齿苋、藕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其总酚含量也较高,说明果蔬抗氧化活性的强弱与果蔬所含的酚类物质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CO_2与微波联用提取香椿芽有效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香椿油及总黄酮的超临界-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在超临界CO2萃取香椿油前处理工序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法提取香椿芽总黄酮过程中各操作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每克香椿芽所用溶剂乙醇的体积为12m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时间15min,提取3~4次。在该条件下,每克香椿芽可提取总黄酮65.1140~72.9344mg。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器件和高频雷达等的尺寸减小、工作频率提高及飞秒激光超快加工的广泛应用,金属中的电子-声子耦合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尺寸效应会不会增强多晶金属薄膜的电子-声子耦合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采用飞秒激光背面泵浦-表面探测热反射方法,对不同厚度金薄膜中的电子-声子耦合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薄膜中的电子-声子耦合和体材料基本相同,并且不随薄膜厚度及晶粒尺寸发生变化。通过对表面和晶界对电子-声子耦合的机理分析发现,在多晶薄膜中电子弛豫通过电子-声子、电子-晶界及电子-表面耦合实现,但是电子与晶界及表面的耦合作用远比和声子的耦合弱,因此多晶薄膜的电子-声子耦合过程和体材料相近,且不随薄膜厚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混晶模型和极化子微扰理论,研究了弱藕合下三元混晶AxB1-xC材料的极化子能级问题,推导了极化子能级表达式,给出了其随组分x变化的函数关系。对AlxGa1-xN和RbxK1-xCl两种典型的三元混晶进行了数值计算,与线性内插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极化子能量随组分x增大而逐渐增加,呈现出线性变化趋势;两种计算方法在AlxGa1-xN中吻合较好,而在混晶RbxK1-xCl中明显偏大于线性内插法,且随组分x增加偏差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7.
《化学试剂》2021,43(10):1322-1328
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对牛蒡子油脂及拉帕酚F的影响。在萃取温度55℃、分离Ⅰ压力9 MPa、分离Ⅰ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8、20、40、60 MPa的萃取压力对牛蒡子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GC-MS法及相关理化指标测定分析,研究不同萃取压力对牛蒡子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理化指标等质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超临界CO_2萃取拉帕酚F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不同的萃取压力对牛蒡子的萃取效率有明显差异,萃取压力越高,拉帕酚F(LAF)和油脂萃取效率越高,而且收率也相应提高,分离Ⅰ压力对LAF收率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同萃取压力下的牛蒡子油脂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从理化指标上看,高压萃取条件有助于降低牛蒡子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提高油脂的品质。与传统方法和超临界CO_2传统压力萃取相比,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更有利于牛蒡子油脂及LAF的萃取,为牛蒡子的后续研究及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定义了天然合成子、第二级天然合成子和模式结构。从天然合成子概念探索了天然产物的源流关系。以有机合成“第一原理”出发对比了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与天然合成的差距。分析了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和生源研究。将第二级天然合成子从抽象提升为具体,并对其组成作了进一步探讨。揭示了具有三个互成60角对称轴并将15个碳原子分布在三个同心圆上的麝香酮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余甘子是我国常用的药食同源植物,多酚类成分是余甘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余甘子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保肝护肝等作用。因此,余甘子中多酚类成分的高效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对于深度开发利用余甘子及其相关功能保健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余甘子多酚的提取工艺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余甘子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牛蒡子中总木脂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确定牛蒡子中总木脂素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方法:以牛蒡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牛蒡子总木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牛蒡子有效成分进行纯化工艺研究,采用牛津杯法对纯化前后的牛蒡子有效成分进行抑菌实验研究。结果:牛蒡子最佳提取工艺为用80%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3次,加醇量为12倍,每次1.5h。最佳纯化工艺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装柱,0.05g·mL~(-1)上样浓度,6BV的蒸馏水和5BV的70%乙醇洗脱,70%乙醇洗脱液洗脱部分为牛蒡子总木脂素。牛蒡子总木脂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有抑菌作用。结论:牛蒡子总木脂素经本工艺提取、纯化后,其纯度可达65.27%以上,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生产,牛蒡子总木脂素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具有抑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成分治疗急慢性咽炎等咽喉疾病提供前期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