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最近几年对下扬子进行的第三轮地震勘探资料、地质露头、构造演化剖面等将该地区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①印支运动前平稳隆升阶段:构造形态简单、平稳;②印支期—燕山中期逆冲推覆构造阶段,此阶段又细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北西向南东挤压的作用,晚期为南东向北西的挤压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对冲构造特征;③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拉张裂陷阶段:下扬子应力场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发育白垩世断陷盆地,同时在应力松弛与重力作用共同作用下,断层类型发生了倒转,早期逆冲断层的上盘沿其断坡产生回滑,导致晚白垩世的断陷盆地逐渐演化为半地堑盆地。④喜山晚期隆升剥蚀阶段:喜山晚期,受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向西扩张的影响,欧亚大陆的遭到印支板块的强烈挤压,造成苏南地区发生剧烈隆升,从而遭受强烈的剥蚀,最终形成了苏北低台阶、苏南高台阶的构造格局。通过对构造演化分析发现在下扬子地区存在两个有利勘探区,一是南部的原生油气藏有利区,二是中部的晚期生烃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断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蓥山断裂是分隔川东隔挡式褶皱带和川中平缓区的重要断裂。本文通过对华蓥山断裂滑动和古应力分析表明,华蓥山甑裂经历了三期重要的断裂活动:早期近S—N向挤压、中期近E—W向挤压和晚期NE--SW向挤压,分别与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燕山期雪峰山隆起向北西的推挤和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位于米仓山和大巴山交汇区,地表复杂的构造形迹表明该地区是多次运动的叠加和改造的结果。文章通过通南巴地区的形变特征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印支期构造雏形的产生、燕山期构造定型和喜山期的构造叠加三个演化阶段;结合构造演化与油气运移的匹配关系看,位于开江~梁平海槽边缘的下三叠统北东向构造圈闭具有先期捕获油气的条件,但北西向构造圈闭因为喜山期构造叠加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使得这类圈闭具有二次聚集油气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盆地受喜山运动挤压作用影响,后期发生强烈改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基底卷入型逆冲构造,其类型包括逆冲断块、对冲断块、背冲断块和迭瓦式逆冲等,同时逆冲构造也使得冲断带前缘附近形成深坳陷生烃带。这些构造产生了背斜、断背斜、断层和披覆等不同类型的圈闭,并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受逆冲作用影响,基底卷入型冲断带油气分布具有近源性、成带性、有效圈闭的统一性、油气田的中小型性以及断裂带与油气分布的一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是从印支期开始形成,印支—喜马拉雅期自北而南依次发展起来。印支晚期呈叠瓦状逆冲推覆并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段印支晚期构造呈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龙门山前南段尤其是大邑地区则转换为生长的断层转折褶皱。燕山~喜马拉雅期在前陆方向发育构造消减褶皱带,发生在上述逆,中推覆带的下盘。龙门山与四川盆地构造结合部的最前排断裂带即山前叠瓦状逆冲推覆带,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期。按应力传播及消减方式的不同,在前山地区划分出以台阶状断层控制的叠瓦断片为特征的消减带和以褶皱为主的传播带,以及可能出现的以反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的反,中褶皱带。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在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均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构造格局,由此可划分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即东北逆冲推覆隆起带、盆地中央凹陷带和西南逆冲推覆带,本次研究区块主要位于盆地中央凹陷带的东北侧。自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应力作用,其中以南北向应力为主,形成了工区的总体构造形态,以北西向断层为主,北东向断层为辅的断裂格局。本次研究采用FRS应力分析技术进行应力方向预测,并应用相干体及曲率体属性来预测裂缝发育区分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从井出发进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追踪解释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断裂伸长指数,进行断裂期次研究,理清断裂级别。对麦盖提斜坡与巴楚隆起的构造样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玉代里克地区在各个地质关键时刻应力场环境,结合研究区内断裂期次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而确定玉代里克断块构造样式。玉代里克地区内断裂样式主要为四种:正花状、“Y”型或反“Y”型、对冲、压扭。因此五种断裂样式对应的构造样式为:正花状构造、复背斜构造、断背斜构造、背斜式断块、背冲式构造、断鼻构造、断夹块构造。这些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柴北缘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次拉张——挤压构造旋回、四个演化阶段。即燕山早期断坳阶段(J1-K1)、燕山晚期挤压隆升阶段(K2)、喜山早期断坳阶段(E-N21)、喜山中晚期挤压反转阶段(N22-Q)。同时对马东地区的构造演化分析表明本区与整个柴北缘地区的构造演化史一致,也经历了两次拉张-挤压构造旋回、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铜城断裂构造样式、断层活动性、演化过程及其余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城断裂上升盘为"帚状"组合构造样式、下降盘一侧为典型的"包心菜"构造样式;吴堡期,主要发育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系统,三垛期主要发育近东西向断裂系统。铜城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影响并控制了该区烃源岩、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研究成果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吴-盆地嘉荫是在大兴安岭地块、吉黑褶皱带和老爷岭地块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中-新生代盆地。沾河地区的断裂性质和断裂关系决定了其构造格局,早期基底正断层发育,晚期受东部挤压应力的作用,形成现今构造格局。构造样式指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构造组合,本区主要发育张性断块构造、盖层滑脱型及压性断块3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1.
苏家屯洼槽位于梨树断陷西北部,区内断裂极为发育。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测井、录井数据,对区内断裂展布特征、活动期次、组合样式和构造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家屯次洼整体上表现为南断北剥、一洼一断阶、南部双断、北部东断西超的特征,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西部断阶带、中央凹陷带、东部断阶带、东北构造反转区,通过制作构造演化史剖面,在基于本次三维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层特征,以及前人对苏家屯构造演化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四大阶段:断陷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沉积期和构造反转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法对下扬子盆地黄桥地区连井大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将黄桥地区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印支运动前平稳隆降阶段:构造形态简单、平稳;②印支运动-燕山早、中期运动挤压推覆阶段:三叠纪末,本区遭受最强烈的构造运动,强烈的隆升、发育一系列推覆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对冲构造特征。断层及地层褶皱量在18.3 km。③燕山晚期-喜山期拉张裂陷阶段:晚白垩-早第三纪时,下扬子地区应力场由原来的挤压转变为SE-NW向的拉张,表现为整体下降,广泛接受了上白垩统沉积,该阶段构造活动较强,致使先期逆冲断层发生构造反转,地层拉张量3.9km。拉张正滑大断层既控制着下第三系的沉积,又改造中古生界推覆冲褶构造,形成今日新面貌。致使黄桥地区构造形成由一系列的断垒和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13.
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整个盆地呈北宽南窄的南北向楔形展布,主体属康滇隆起的南延部分,本文通过盆地构造演化、热演化史的研究,综合归纳楚雄盆地油气的聚集成藏改造三阶段:燕山中期三叠系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藏聚集成藏阶段、燕山运动时期三叠-侏罗系构造圈闭油气藏形成阶段和喜山期油气藏强烈破坏期与新近系构造圈闭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4.
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类型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影响,组合类型,构造成因机制,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和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是造山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结构是逆冲构造的基本型式。逆冲推覆构造是当今地质学中最具活力的研究之一,它是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构造类型;是认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及其他地球动力学的窗口;是寻找能源矿产的关键,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濮卫地区构造主体油藏已先后投入开发,勘探开发的潜力主要分布在构造结合部、断裂复杂带及低勘探程度区,这些区域的以下特点影响了该区滚动勘探及油藏评价进展。一是断裂发育、断块破碎、构造复杂;二是钻井资料少、地质认识程度相对较低。为此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区带构造演化差异,分析断裂展布规律;运用断层落差及生长指数,进行断裂活动性分析;建立不同区带发育的主要构造样式,分析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明确"Y"字型、断阶型、反向屋脊型、垒堑叠置型为有利的构造样式。在卫西断裂带、濮卫环洼带的实际滚动勘探及油藏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楚雄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是南方地区除四川、江汉盆地之外最大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本文介绍了楚雄盆地的石油地质特点,分析了楚雄盆地的生储盖组合特点,并且分析了石油成藏阶段:燕山中期三叠系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藏聚集成藏阶段、燕山晚期三叠系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藏弱破坏阶段、燕山晚期三叠-侏罗系构造圈闭油气藏形成阶段、喜山期油气藏强烈破坏期与新近系构造圈闭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7.
火焰山地区燕山期位于台北凹陷西部古弧形带的中段,喜山期被火焰山断裂分成南北两个部分[1],北部上盘为火焰山油田所在的火焰山构造带,南部下盘为神北构造带,为北西西向展布。针对火焰山地区具体的地质特征及资料情况,根据岩屑、岩心及电性资料综合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此次主要对火焰山断层上盘北部斜坡带-北部冲断带侏罗系七克台组下段开展断裂解释、构造成图、薄储层预测等工作,总结分析构造演化特征和成藏主控要素,明确了下步滚动评价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海米罗斯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的边界断裂。发育盖层滑脱和基底卷入式两种构造样式。深层为"Y"字型基底卷入式压扭型花状构造,浅层为盖层滑脱式断展构造。该断裂带呈三角形平面展布,东、西段构造特征差异较大。形成于加里东时期、海西晚期和喜山中晚期,定型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19.
桑南地区位于阿克库勒凸起东南斜坡带,T_7~4侵蚀面是加里东中期Ⅰ幕运动形成的地质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是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的顶界侵蚀面。通过现今构造及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研究区T_7~4侵蚀面在加里东中期具备单斜雏形;海西早期隆升幅度大,单斜构造形态基本定型;海西晚期-燕山期处于稳定抬升期,抬升强度南弱北强;喜山中期之后构造应力发生急剧变化,向北相对沉降更大,表现为南高北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研究区发育多期次、多组系、多方向的断裂系统。构造演化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不整合面、古地貌和断裂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等3个时期岩溶作用,西北部主要受海西早期岩溶的控制,而中部及东南主要受加里东中期岩溶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将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样式归为伸展、走滑、挤压和反转四种。伸展样式产生于J3-K1和E,走滑样式产生于Es3s-Ed期,挤压样式产生于T3和K2,反转样式产生于K2末-E早期。古近纪伸展构造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走滑构造抑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反转构造导致煤系烃源岩早期生烃的散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