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弥永丰 《化肥设计》2007,45(3):11-13
论述了合成氨原料气精制过程所采用的铜氨液吸收工艺、液氮洗涤工艺、甲烷化工艺、醇烷化工艺的技术原理和工艺特点;从各工艺对CO变换和CO2脱除的要求、对氨合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吸收洗涤剂的来源、能量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合成氨原料气体精制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徐冬柏 《中氮肥》2005,(4):29-31
1 概 况我厂是以煤为原料造气的中型合成氨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150kt,原料气净化采用碳丙脱碳和醋酸铜氨液洗涤。在进入铜洗之前,部分气体通过甲醇塔副产甲醇。铜氨液吸收有害气体之后,采用蒸汽加热及减压使有害气体溢出,再经水冷、氨冷及加HAC、加氨,使铜氨液得到再生,恢复吸收的能力。内径为1600mm的铜液塔原采用 50×50×2mm铁质鲍尔环散堆填料,在18m高填料层中,有2个锥形的液体收集器,以消除铜液自塔顶流下所产生的塔璧效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原料气中CO含量为3%时,脱除CO吨氨需铜液量为6 5~7 0m3。由于我厂合成氨系统2~3a…  相似文献   

3.
孙斌  张军保 《气体净化》2006,6(C00):248-251
湖南金信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合成氨180kt。经中压变换、联醇生产后,原料气中的CO、CO2等杂质最后由铜氨液洗涤工艺完成净化精炼。铜氨液洗涤工艺吸收CO、CO2的关键设备是铜洗塔,其基本结构见图1,技术特性见表1。  相似文献   

4.
合成氨通常是由含碳原料生产的,而碳的氧化物会使氨合成催化剂的活性衰减,因而在氨合成以前必须将其脱除。大多数现代化的合成氨工厂是用蒸汽转化烃类造气,经两级变换将CO转化为CO_2,在洗涤塔中将CO_2吸收,残余的CO和CO_2最后采用甲烷化的方法除去,以降低合成氨中CO和CO_2至痕量级。  相似文献   

5.
陈桂英 《化肥设计》2004,42(4):50-51
我公司合成氨装置的气体精制工序采用铜氨液洗涤法脱除压缩机五段气体中的CO、CO1、O2和H2S。3#精炼铜液再生系统原有1台换热面积为320m^2的喷淋式水冷器,其管外壁易结水垢、长青苔,传热效率低,造成水冷后的铜液温度高,氨冷器负荷重,增加了冰机冷冻功耗。在  相似文献   

6.
周寿祖 《化肥设计》2001,39(2):39-40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 ,经CO变换和CO2 脱除后的原料气中尚含有少量残余的CO和CO2 ,对合成催化剂具有毒害作用 ,可使合成催化剂中毒 ,使之部分或全部丧失催化作用。为防止催化剂中毒 ,一般规定CO和CO2 总含量不得多于 1 0× 1 0 - 6。因此 ,原料气送往合成工段前 ,一般需要一个最终净化的步骤。原料气的最终净化方法有 :铜氨液吸收法、深冷分离法和甲烷化法。目前国内大型氮肥厂常用深冷分离法 ,中型氮肥厂常用甲烷化法 ,小型氮肥厂常用铜氨液吸收法。铜氨液吸收法 1 91 3年就开始采用 ,其基本原理是 :在高压和低温下用铜盐的氨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合成氨精炼工段防止钢液沉淀降低铜耗的分析以及改进以后产生的效果。在小氮肥厂的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精制大多采用醋酸铜氨液洗涤法。铜液在吸收与再生操作过程中,由于多  相似文献   

8.
目前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我分公司由第1套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物理吸收法)发展到第2套MDEA脱碳装置(物理化学吸收法),再到第3、4套NHD脱碳装置,对各种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的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我分公司2001年投用的NHD脱碳装置为例,对NHD法脱碳工艺的使用情况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9.
在合成氨的生产中,原料气中所含的氧系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氧等对于氨催化剂将产生暂时性的中毒,而原料气中所含的硫化氢将使氨催化剂产生永久性的中毒,即使是暂时性的中毒也会严重地破坏整个合成氨的生产,因此对原料气精制度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一般控制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总量不得超过20ppm。在工业生产中除去原料气中的一氧化碳,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通常采用铜氨液洗涤、液氮洗涤或甲烷化三种方法。用铜氨液洗涤不但能去除一氧化碳,尚能去除二氧化碳、氧及硫化氢。铜氨液洗涤系在高压和较低的温度下进行,铜氨液的再生则在常  相似文献   

10.
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目前,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及物理兼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有碳酸丙烯酯法、低温甲醇洗涤、液氮洗涤和变压吸附等,其吸收速度慢,吸收容量小、气体净化度差,电耗高,产品二氧化碳纯度低。而化...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合成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3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较低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进行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12.
<正> 铜污来源于氮肥厂合成氨原料气铜洗塔中,是醋酸铜氨液中的铜化合物沉淀物。醋酸铜氨液原来是用于吸收原料气中,对合成氨催化剂有毒害作用的一氧化碳,由于原料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气体,进入铜洗塔后形成硫化铜沉淀,必须定期清理。其沉淀物呈棕黑色稀泥状,有氨臭,并夹带醋酸铜氨的蓝色液体,极易污染环境,习惯上又称之为  相似文献   

13.
1 工艺简介。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氨、甲醇、天然气净化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所广泛采用的脱碳工艺主要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两类,其中化学吸收包括热钾碱法、空间位阻胺法、一乙醇胺(M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等,物理吸收包括水洗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酯法、NHD法等。在选择脱碳工艺时,通常是从原料气中CO2分压,CO2净化度的要求,以及能量消耗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吸收剂。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和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低一些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予以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必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15.
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在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中CO和CO_2的最后净化,以甲烷化代替铜氨液洗涤法,已被广泛采用。考虑到,残余CO和CO_2催化加氢生成甲烷,为减少氢气的损耗和因甲烷积累到一定量而不参与氨合成反应,却相对降低了氢氮气的分压,需放掉部分原料气以降低惰性气体的含量,故在甲烷化之前CO和CO_2的含量,要求有一合理指标。低温变换催化剂解决了这一前提,从而为甲烷化催化净化CO和CO_2  相似文献   

16.
合成氨原料气双甲精制新工艺与深度低变甲烷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合成氨原料气双甲精制新工艺的开发状况,设计方案和使用效果。并将它与铜氨液洗涤法、深度低变—甲烷化法、中变串钴钼耐硫触媒低变—甲烷化法等原料气净化精制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17.
铜氨液是用醋酸、铜和氨经化学反应后配制成的一种溶液。这种溶液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亚铜络二氨(Cu(NH_3)_2AC)、醋酸铜络四氨(Cu(NH_3)_4AC_2]以及一定过量的氨和醋酸。生产上用铜氨液洗涤精制原料气,将其中有害气体(CO、CO_2、O_2和 H_2S)吸收清除。如果  相似文献   

18.
1 氮肥企业 CO2 的脱除方法合成氨变换气中含有约 2 8%的 CO2 ,在合成氨之前必须将其脱除。变换气脱除 CO2 方法很多 ,工艺流程不同 ,CO2 回收量有很大差别。1 .1 碳酸丙烯酯法 ( PC法 )碳酸丙烯酯法是一种物理溶剂吸收法 ,主要是利用 CO2 在较高压力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大而选择吸收 CO2 ,使 CO2 和其他气体组分分离 ,并在较低压力下使吸收的 CO2 解吸。经脱碳后的氢氮气中 CO2 含量 <2 % ,CO2 回收率约 70 % ,CO2纯度≥ 98.5%。1 .2 聚醇醚法 ( NHD)由南化院开发的 NHD气体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净化新技术。它保持了物…  相似文献   

19.
杨守智  Robert  A  oklejas 《气体净化》2005,5(5):14-18
将CO2气体从原料气体中分离出来,获取CO2气体,是现代合成氨工业、尿素工业、合成甲醇工业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工业上常用的脱碳方法分成两类,即湿法脱碳和干法脱碳。湿法脱碳又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在中国700余家大中小型合成氨生产企业中,使用的脱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合成氨厂广泛采用醋酸铜氨液作净化原料气的方法,这是一种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操作,机理比较复杂。总铜含量是影响该法吸收效果的一项主要工艺指标,本文拟就总铜问题作为讨论对象,提出一些看法。一、铜液制备氧化终点对总铜的影响在醋酸、氨与空气三种介质存在条件下,金属铜能够溶解并生成铜离子。整个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