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污染湖库环保疏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底泥堆放在底泥堆场,污染底泥含水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快速脱水干化,尤其是在雨水充足的地区,会长时间占用堆场土地资源,不利于疏浚底泥后续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由此导致湖库底泥环保疏浚工作难以大规模地开展。该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环保疏浚底泥脱水干化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底泥干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大规模环保疏浚工程中底泥脱水干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城市的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成为了近年社会各方越来越关注的一项水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启东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一个河段——惠阳河整治工程为例,简要介绍该项目整治措施中河道疏浚底泥环保脱水干化工艺,以及卧螺离心机在底泥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底泥的处理高效、环保。  相似文献   

3.
疏浚固结一体化法是由同济大学开发的一套完整的河道底泥清淤-脱水工艺,通过移动式脱水站与疏浚接驳管直接相连,可以在一套脱水站中完成底泥输送与干泥输出。采用疏浚固结一体化法疏浚处理东莞市寒溪水某段河道底泥,工程量约为水下方1万m^3。运行半年间,该工艺稳定可靠,环境友好,处理后河道底泥含水率〈40%,可直接填埋或作为工程用土,节约了运输和管理费用,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ISER河道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技术(in-situ river ecological remediation,ISER)"是一种创新型的疏浚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制备生态护岸的技术。在黑臭河道、湖泊岸线治理工程中,具有投资小、治理效率高和生态效益好的显著优势。针对河湖积於严重、岸坡坍塌和硬质护岸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利用ISER技术对河湖底泥进行改良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后的底泥资源化用于制备生态护岸、护坡,并在该生态护岸上配种鸢尾、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对河岸生态景观进行重构和优化,构建一套村镇级中小河道原位利用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成套技术体系。通过崇明区示范工程应用,ISER河道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技术能有效解决示范工程河段河岸侵蚀、岸坡坍塌、引排不畅、硬质护岸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并使岸坡生态景观有效改善,为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咏梅 《河北化工》2007,30(10):65-67
介绍了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对其土地利用、作建筑材料和填方材料及污水处理材料等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疏浚底泥脱水资源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氯化铁(FeCl3)和聚丙烯酰胺(PAM)作为河流疏浚底泥的脱水药剂。研究表明,在FeCl3投加量250mg·L^-1,阴离子PAM投加量10mg·L^-1的条件下,含水率85%的底泥在100min后能够脱水至原有体积的50%左右;上清液能够达到GB18918-2002中规定的一级B排放标准。脱水后的底泥在自然状态下干化60d后,承载力可以达到100kPa,强度能够满足景观绿化用土。经过经济核算,处理1m^3疏浚干底泥的运行费用约为3.47元。本研究为河道和湖泊疏浚底泥的处置和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含水率高是目前河道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最大瓶颈。该文以崇明岛老滧河疏浚底泥(底泥C)及赢东村东湖底泥(底泥Y)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絮凝剂对不同底泥的沉降和脱水效果,为两种不同底泥最佳絮凝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不同絮凝剂投加量、含水率、反应时间和搅拌强度的试验,为实际工程提供优化参数。结果表明:1#絮凝剂对底泥C的沉降效果最好,其投加量为2%(絮凝剂与底泥干重之比);3#絮凝剂对底泥Y的沉降效果最佳,其投加量为1%;底泥C和底泥Y的最适疏浚含水率分别为380.0%和305.0%,最适搅拌强度分别为80 rpm和40 rpm,最佳絮凝时间均为30 min。  相似文献   

8.
基于受污染河湖的疏浚底泥特征和现有快速脱水干化技术的优缺点,在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中结合传统的化学辅助脱水法和真空预压法的特点,提出一种自由水渗透法的污染底泥快速干化新工艺。该工艺应用于太湖竺山湾疏浚底泥干化示范工程,疏浚干化90 d后,整体承载力达到40 k Pa,造价低于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且不改变土的原有性质。  相似文献   

9.
疏浚水流扰动作用下的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湖泊疏浚时,由机械扰动水流造成的底泥再悬浮污染物释放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循环长直水槽试验,研究了水动力学条件对底泥污染物内源释放效应的影响。分别在上覆水体静止和流动情况下,分析了水体CODc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体的自净作用在动水条件下显著增强。动态水流通过减小底泥一水界面浓度边界层厚度和破坏底泥一水界面底泥表面结构,增大底泥污染物释放速率和通量。底泥CODcr释放量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在水深较浅时,波浪会破坏底泥表层结构,引起底泥污染物的再悬浮释放。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底泥污染物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迂回减小,底泥内部污染物向泥一水界面的扩散维持了底泥内源释放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胡正  陈再 《广州化工》2022,50(3):109-111,122
河道底泥是河道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底泥受到污染,整个河流水环境都会受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底泥,介绍了底泥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并全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等,同时也对这些修复技术的原理、动态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河道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影响景观,还会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内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文章对内源污染的形成及危害、异位和原位治理技术定义及优缺点等内容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底泥清淤能快速转移污染底泥,但易破坏水底的生态系统,且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底泥覆盖能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但不能移除污染物,仍存在污染物释放到水体的风险;投放化学药剂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可能带来水体毒性以及引起污染物的异常释放,一般适用于应急处理;微生物修复底泥效果好,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和中试试验阶段;底泥曝气能加快底泥复氧速度,有效改善黑臭水体污染情况,但其耗能高,受设备因素限制而少应用于实践。在城市黑臭水体内源治理实际工程中,应依据不同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修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泥沙堆积会导致河流淤积堵塞、防洪遇阻、水资源利用困难等问题,清淤后大量堆存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和安全问题。泥沙具有资源属性,如何实现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针对流域泥沙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系统介绍了泥沙在陶瓷、微晶玻璃、板材、砖、备防石、固化土、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以及在土壤修复、环境治理、采空区充填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泥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为泥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三种絮凝剂氯化铁FeCl3、硫酸铝Al2(SO4)3和聚合氯化铝(PAC)中优选出FeCl3用于处理重庆梁滩河疏浚底泥的余水。考察了在混凝剂FeCl3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投加量下,强化絮凝对水中浊度、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COD的去除效果。探讨并分析了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对疏浚底泥余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余水Zeta电位绝对值接近于零时,采用强化絮凝的处理效果较好;达到同样处理效果,平均粒径较小的河流疏浚底泥余水所需的絮凝剂和助凝剂的投加量较小。  相似文献   

14.
黄宝元  张伟娇  陶岳杰 《广东化工》2012,39(6):310+312-310,312
文章通过对塑料管道两种磨损类型产生破坏原因的分析,得出耐磨性并非材料的固有特性,而是与疏浚工况中输送介质的特性、工艺参数紧密相关的结论,进而针对不同疏浚工况提出了相应的排泥管道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河湖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吸附-解吸是水环境体系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介绍了水体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反应机理,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综述了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模式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粘合增进剂AIR-1用量对海上漂浮疏浚胶管NR/SBR/EPDM外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粘合增进剂AIR-1后,胶料的门尼粘度增大,硫化时间和焦烧时间缩短。当AIR-1用量为4.0份时,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最好,交联密度最大,AIR-1的加入没有影响硫化胶的耐臭氧老化性能,胶管成品的粘合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