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国内首个以褐煤为原料的碎煤型煤制天然气装置的设计基础和运行状况,讨论了变更现用褐煤为烟煤的选用原则,对不黏性烟煤在4.0 MPa碎煤加压气化炉的首次工业化试烧及整个装置的适应性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实现原料煤多样化的技术改进措施,阐述了大型煤制天然气企业用煤安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煤化工》2016,(5):1-6
对国内首个以低阶褐煤为原料、以碎煤加压气化工艺为龙头的煤制合成天然气示范项目运行与设计的相符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制约项目效益和生产负荷的瓶颈因素。对现有装置气化原料煤扩展为不黏性烟煤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原料煤扩展的影响因素,讨论了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和技术改进方向。提出了扩展原料煤煤种和计量配煤,以保证大型煤制气项目用煤安全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褐煤掺烧烟煤后对MB型风扇磨煤机提升压头、研磨出力、干燥出力及运行参数选取的影响,在SO2风扇磨煤机上进行了褐煤掺烧烟煤的半工业性试磨试验以及MB3600/1000/4900三介质风扇磨的热平衡计算,同时在一维火焰燃烧试验炉和煤粉气流着火温度试验炉上进行了相应的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劣质褐煤掺烧合适比例的优质烟煤,可提高机组的带负荷能力,且磨煤机的提升压头和干燥能力也能满足运行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烟煤的磨损性能较褐煤强,可能导致打击板寿命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褐煤干燥成型工艺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褐煤干燥成型技术是将成本低廉的富含水分的褐煤在一定温度下经脱水后转化成为具有类似烟煤性质的提质煤。提质后的褐煤更有利于综合利用、运输和贮存,且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介绍了国外7种褐煤干燥工艺技术和褐煤热压成型技术;着重论述了管式间接干燥工艺和高压热压成型工艺的干燥过程、成型过程、工艺特点及优缺点;通过工艺设计数据、物料衡算基准和关键设备配置,例举了褐煤干燥成型工艺设计应用实例;分析和论证了褐煤成型过程的性能保证和安全性保障。对褐煤干燥成型生产装置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建设1套百万吨级的褐煤干燥成型工厂,其建设投资约为3.8亿元,型煤加工成本约为60元/t。  相似文献   

5.
胡毅  梁进仓 《中氮肥》2013,(3):16-18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褐煤储量约占14%。褐煤含有20%~50%的水分,如此高的水分不但直接增加了运费,而且水分直接参与燃烧和气化,热损失严重,甚至影响煤气化装置的正常运行。Shell煤气化炉采用的是于煤粉进料,要求人炉粉煤水含量在2%左右,高于该值过多就可能出现粘连,造成粉煤输送困难,影响粉煤流化,因此在使用褐煤进行生产时一般需先进行褐煤预干燥处理,然后在煤制粉煤过程中再进一步干燥,水含量合格的煤才最后供气化炉使用。大唐多伦煤化工项目对Shell煤气化装置原料——褐煤引入了预干燥处理工艺,该工艺利用大唐化工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种新型管式干燥机对褐煤进行预干燥。  相似文献   

6.
采用山东天力干燥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床层过热蒸汽褐煤预干燥洁净煤成套工艺技术和装置与电厂系统集成发电。利用等效热降法分析计算了褐煤抽汽预干燥发电系统的经济性,以330MW亚临界机组为例,掺烧30%的褐煤全部干燥后,可降低标准煤耗4.32g/kwh。本技术可高效的降低褐煤含水率,提高褐煤热值;同时回收煤中脱出的水分。减少CO2排放和燃料消耗,降低电厂配套系统的损耗,提高电厂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以褐煤为原料的大型化工装置应用较广,褐煤的开发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化工,即将褐煤作为化工原料,生产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液化、气化和焦化等。二是干燥后生产型煤,以利于保存和长途运输。三是经过干燥提质后直接作为动力煤。  相似文献   

8.
《中氮肥》2016,(5)
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新建合成氨项目气化装置为国内首套以劣质褐煤为原料的航天粉煤气化装置,简介系统工艺流程、褐煤预干燥及输送技术的选择、航天气化工艺的优化,着重介绍装置的试车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褐煤和烟煤用高温反应器的热进行气化,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核加工热量的最重要应用。煤被转化为代用天然气,来自一个高温反应器的热用作气化过程的热源。在“原型装置核过程的热”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煤化工》2017,(1):50-53
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采用褐煤制浆进行气流床气化生产尿素产品,介绍了该气化装置的试车运行情况。经过几年的生产运行,该公司逐步解决了原料煤种变化、褐煤制浆质量分数偏低、工艺烧嘴寿命短、压滤机选型不当、合成气带灰等问题,整套工艺装置基本实现了稳定运行,但在系统达标优化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建议在提高制浆质量分数及合成气有效成分、开发适应褐煤水煤浆气化的工艺烧嘴等方面继续进行优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褐煤清洁高效利用,在分析维多利亚褐煤煤质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外先进的褐煤干燥及气化技术。褐煤干燥工艺主要有蒸发干燥和非蒸发脱水2种,重点分析了磨煤机干燥工艺、褐煤浆生产高致密褐煤球干燥工艺、回转蒸汽管干燥工艺和机械热挤压脱水工艺的工艺流程和应用现状,其中磨煤机干燥工艺和回转蒸汽管干燥工艺技术比较成熟,工业应用较多。论述了维多利亚褐煤气化工艺中的褐煤集成干燥气化工艺和增压流化床气化工艺,提出若将褐煤集成干燥气化工艺中的空气气化改为富氧或纯氧气化,并通入一定比例水蒸气,该工艺有望应用于中国煤化工领域,生产化工合成原料气,为中国褐煤高效洁净利用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2.
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具有原煤适应范围广(可使用褐煤、长焰煤、弱粘煤及不粘煤)、技术成熟可靠、运行稳定、维护费用低、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我公司在2003年新建了2套半水煤气生产能力均为40000Nm^3/h的恩德粉煤气化装置,从2003年12月开车至今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伟 《化肥工业》2015,(2):42-44
通过对伊泰2号煤的试烧,获得了添加剂添加量、煤浆浓度和黏度等原料煤成浆性数据以及合成气成分、气化炉压力和温度等气化工艺参数。试烧结果表明,伊泰2号煤能满足多元料浆水煤浆气化工艺要求,为水煤浆气化炉的煤种拓宽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了气化装置达到稳定、经济化运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氮肥》2021,(3)
主要对航天粉煤气化装置全烧三高煤的运行情况进行小结,分析不同矿上的三高煤煤种的基本参数、气化炉运行过程中各个主要参数指标、消耗指标的达标情况、煤泥系统的循环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该航天粉煤气化装置能够满足全烧三高煤的要求,并能够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氮肥》2019,(2)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气-油综合利用启动项目"是以煤、天然气、渣油为原料生产聚烯烃产品的大型化工联合装置,其1 800 kt/a煤-油-气联合制甲醇装置之600 kt/a煤制甲醇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多元料浆气化工艺,自开车以来系统运行平稳;为降本增效及合理利用资源,多元料浆气化炉于2017年10月23日开始掺烧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煤-油共炼试验示范项目"的煤-油共炼残渣。1 a多来的运行实践表明:共炼残渣(共炼残渣硫含量为4.48%,原料煤的硫含量为2.80%)掺烧比例达5%时,对水煤浆品质、气化炉运行状况、有效气含量和产量、硫回收系统运行状况均无明显影响;气化灰水总硬度虽有一定的增幅,但通过调整分散剂配方及投加量,不会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不良影响。总之,掺烧共炼残渣后,全系统运行稳定,不仅节省了原料煤成本与共炼残渣的危废处理费用,开创了一条变废为宝的新路子,而且拓展了多元料浆气化装置的原料范围及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气化装置使用高灰分、高灰熔点烟煤的制浆经验,对炉温选择和实际运行后的工艺优化、改造进行探讨和分析。使用鹤岗地区烟煤为原料煤,内水含量低,成浆性优异,制得煤浆浓度高,有助于气化效率的提高。高灰分、高灰熔点煤质需加助溶剂以降低灰熔点,煤浆灰分的增加会导致氧耗和煤耗增大,因此助溶剂加入比例应适当选择小值;可采用配煤掺烧的方法,降低灰分和灰熔点,并进一步减少助溶剂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国内外褐煤干燥脱水技术进展,从褐煤的析水特征及产业耦合应用等角度,结合国内典型在役褐煤干燥产业化装置实践,探讨褐煤干燥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向。分析结果表明,褐煤管式蒸汽干燥技术具有安全环保、稳定高效等技术特征和投资、运行成本低的经济优势,是褐煤干燥产业主流技术方向,并应趋向"安全环保、升级示范、产业耦合、水分回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1983年底,一座内径为650mm 的固定床干态排灰加压气化中试装置在煤炭科学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建成并顺利投入运行。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对我国五种不同煤进行了半工业规模的加压气化试验。我所在试验中考察了该装置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及数据的重现性,论证了其中四种煤作为加压气化生产原料的可行性。黄县褐煤、蔚县长焰煤、依兰长焰煤的气化试验结果已分别由相应的三个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气化制浆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综合改造措施:烟煤与无烟煤分堆改造、配煤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球磨机装置优化改造以及添加剂优化配比.改造后气化装置产能提高,实现了较长周期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0.
根据褐煤高水分、易燃易爆的特点,介绍了褐煤超大型直管式气流干燥装置工业生产的设计思路,针对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