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婷 《陶瓷研究》2022,(2):119-121
当代陶瓷文化教育涉及对陶瓷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陶瓷文化都是我们华夏民族众多璀璨文化中的明珠,陶瓷承载着异彩纷呈的文化内容。陶瓷文化的教育并不是机械性的灌输,而是有思想的创新,让陶瓷文化焕发新生机。而陶瓷莲花纹饰是众多陶瓷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莲花素有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性,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本文就当代陶瓷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陶瓷莲花纹饰进行研究,分析其历史属性以及对当代陶瓷莲花纹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陶瓷艺术馆是弘扬陶瓷文化、鉴赏陶瓷艺术、开展陶艺教育、体验陶艺生活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科普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是集产品展示、陶艺教育、学习实践、文化交流、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平台。包括陶瓷博物馆、工艺科普厅、综合展览馆、陶艺体验馆、陶瓷原创馆、陶瓷生活馆、科学探案馆、国学堂、爱国主义教育展区等,馆藏各类陶瓷艺术品上万件。基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依据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北京陶瓷艺术馆开拓创新,以"陶瓷+"为产业中心构建艺术、教育、科技、生活、旅游、动漫六大模块,全力打造以陶瓷文化为主线的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生态旅游、动漫传播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陶瓷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区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渠道,开展陶瓷文化教育在我国尤其是在陶瓷产区对推进陶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我国悠久的陶瓷历史、陶瓷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我国社区教育的蓬勃兴起等方面探讨了依托社区教育平台推进陶瓷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陶瓷艺术馆是弘扬陶瓷文化、鉴赏陶瓷艺术、开展陶艺教育、体验陶艺生活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科普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是集产品展示、陶艺教育、学习实践、文化交流、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平台。包括陶瓷博物馆、工艺科普厅、综合展览馆、陶艺体验馆、陶瓷原创馆、陶瓷生活馆、科学探案馆、国学堂、爱国主义教育展区等,馆藏各类陶瓷艺术品上万件。基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依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陶瓷艺术馆是弘扬陶瓷文化、鉴赏陶瓷艺术、开展陶艺教育、体验陶艺生活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科普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是集产品展示、陶艺教育、学习实践、文化交流、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平台。包括陶瓷博物馆、工艺科普厅、综合展览馆、陶艺体验馆、陶瓷原创馆、陶瓷生活馆、科学探案馆、国学堂、爱国主义教育展区等,馆藏各类陶瓷艺术品上万件。基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依据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北京陶瓷艺术馆开拓创新,以"陶瓷+"为产业中心构建艺术、教育、科技、  相似文献   

6.
民间陶瓷艺术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当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当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的母体与基础,是重要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内容,加强民间陶瓷艺术教育是当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当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多元化、文化自觉、传承与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陶瓷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集成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把博物馆变成陶瓷的“美育课堂”“德育课堂”“历史文化教育课堂”以及“亲子教育课堂”[1],对于普及传统陶瓷文化、传承陶瓷工匠精神、赋能我国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传统陶瓷文化与当代博物馆对教育的影响,及个人两年儿童美育教育工作经验,从博物馆陶瓷文化在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博物馆陶瓷文化教育赋能文化自信的关键节点这两个角度,分析和思考如何将博物馆与陶瓷文化相结合,赋予博物馆陶瓷文化教育少年化、易接受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时代潮流的趋势,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有利于使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化、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化、教育平台更加多样化、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本文就如何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进行了路径的探寻:创建陶瓷文化远程教育平台,让更多教育对象共享优质景德镇陶瓷文化教育资源;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现代转型;创立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园,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陶瓷艺术馆是弘扬陶瓷文化、鉴赏陶瓷艺术、开展陶艺教育、体验陶艺生活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科普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是集陶瓷展示、陶艺教育、学习实践、文化交流、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平台、国家AAA景区。北京陶瓷艺术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现代陶瓷艺术馆之一。总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包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被誉为千年瓷都,有着绚烂的陶瓷文化,这离不开景德镇的陶瓷教育。景德镇的陶瓷教育模式随着不断被探索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同时也需要进行优化改进。本文将从景德镇陶瓷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异化和归化策略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途径。中国现代陶艺基于传统陶瓷文化发展而来,其翻译不可避免要涉及文化因素。本文通过对景德镇一些优秀的现代陶瓷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在现代陶艺作品的翻译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更为淋漓尽致传达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陶瓷艺术文化的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陶艺制品造型,釉色,装饰等艺术符号都与每时期的阶段性精神和物质生活相联系,但在"现代艺术"文化认识领域中,往往从理论思维角度把陶艺实用目的的物质性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艺术常常强调物质的观赏性,而陶艺的实用功能就是这种文化类型的主体,陶艺的文化性和功能性,具有实用和审美文化的高度叠合,永久地承载着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大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吴斌 《中国陶瓷工业》2005,12(2):42-46,2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近现代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引进,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西方化趋势;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西方化的氛围;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陶艺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加剧了当代艺术与当代陶艺的西方化。面对当代艺术与当代陶艺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指出:全球化并不是指西方文化的一极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艺术只有回归到民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现实中,才是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与当代陶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陶瓷艺术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与科技文化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陶瓷艺术设计表现手法,文学修辞手法运用到陶瓷艺术设计中可以使陶瓷艺术作品充满个性,增强作品感染力,达到传达意境的效果。本文针对陶瓷艺术作品中的设计元素,探讨了隐喻、象征、叙事、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创造出适合人们需要的陶瓷作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已从实用和美观上升到文化和艺术的追求。陶瓷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鲜明的文化时代特征。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陶瓷艺术,可以增添公共环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八五”运动以来,西方现代、当代艺术在中国传播的加速等多种因素,形成了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从中国当代陶艺的“现代性”入手,旨在探讨对待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正确态度,以及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关系等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当代陶艺的“现代性”转型过程,不仅仅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当代陶艺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合现代人审美与价值趣味的有益探索的过程,而且也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间对抗与联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直至陶瓷艺术上的差异。现代陶艺的自我个性发展,需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去彰显现代陶瓷艺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的陶艺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莲生 《陶瓷学报》1996,17(2):52-57
文章回顾了我国现代陶艺教育发展历程、即八十年代前陶艺教育重心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八十年代后,其教育重心转移至景德镇陶瓷学院;阐述了我国第一、二代陶艺教育家在我国陶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概括地总结了我国陶艺教育思想的四大特点,并就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我国陶艺教育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文伟  杨青 《中国陶瓷》2002,38(4):55-57
伴随现代工业文明而发生的现代艺术形态--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以及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中国先进文化和艺术的建设,通过对它的发生、发展及现状的综述,目的在于更好使其在21世纪人们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章朝辉  王强 《中国陶瓷》2006,42(3):69-70,72
不论绘画性陶艺还是雕塑性陶艺也罢,都应是把绘画的思想性、艺术性与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质审美意识交融一体,也就是在作品中表现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瓷的自然性质,由此上升到火对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