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LiTi2(PO4)3为基,用分析纯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850、900、950℃)制得锂快离子导体材料Li1.4A l0.1Mg0.1Ti1.8Si0.1P2.9O12(以下简称TM1)和Li1.8A l0.1Mg0.3Ti1.6Si0.1P2.9O12(以下简称TM2)。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了合成物的电导率。反应温度为850、900和950℃合成的TM1在298 K测定的电导率分别为1.05×10-4S/cm,1.11×10-4S/cm,1.31×10-4S/cm;同样条件下合成的TM2的电导率分别为7.41×10-5S/cm,7.81×10-5S/cm,8.11×10-5S/cm。以上数据表明,TM1和TM2的离子电导率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73、473、573和673 K测定的离子电导率也呈上述趋势。反应温度为950℃的合成物的电导率最高,反应温度为850℃的合成物的离子电导率最低,因此,TM1和TM2的最佳合成温度为950℃。T≥100℃时,TM2的离子电导率比TM1的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M1和TM2在不同的反应温度(850、900、950℃)下均得到空间群为R3c的合成物。  相似文献   

2.
通过干压成型制备了La0.6Sr0.4Co0.2Fe0.8O3-δ-Gd0.1Ce0.9O1.95(LSCF-GDC)系列双相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LSCF含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及烧结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LSCF含量越高,材料的电导率越高,LSCF质量含量为65%时,800℃电导率可达141.7S/c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晶粒发育良好,结构致密;LSCF对GDC晶粒增长有抑制作用,LSCF质量含量为65%时,1 350℃烧结5h,GDC晶粒尺寸仅有0.3~0.6μm。因此具有很好的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双相复合LSCF-GDC透氧膜材料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凝胶浇注法和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La0.6Sr0.4Co0.2Fe0.8O3–δ(LSCF)粉体与Sm0.2Ce0.8O1.9(SDC)粉体,随后制备出不同比例的LSCF–SDC复合阴极。用X射线衍射分析粉体的化学稳定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阴极的微观结构,在500~800℃范围内测量其热膨胀系数和电导率。采用丝网印刷法将LSCF–SDC涂覆在SDC电解质片上,在1100℃烧结4h。用交流阻抗法在600~800℃范围内测量不同成分的LSCF–SDC复合阴极和SDC电解质的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LSCF和SDC粉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烧结体具有多孔结构,LSCF–SDC复合阴极与SDC电解质可形成良好的接触界面。SDC的加入在降低阴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同时还保持了其本身较高的电导率,在中温范围内,电导率达到500S/cm以上。复合阴极的极化电阻随着SDC的含量增加而减小,当SDC含量为30%时,复合阴极的极化电阻最小,在700℃空气中测试得到的界面电阻为0.32Ω·cm2。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BaCe_(0.8)Y_(0.2)O_(2.9)(BCY)和Ce_(0.8)Gd_(0.2)O_(1.9)(GDC)粉末,并通过机械混合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BCY―GDC复合电解质粉末,在1 450℃烧结5 h获得BCY―GDC复合电解质。研究了复合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稳定性。结果表明:BCY–GDC复合电解质在CO_2和沸水中的稳定性均高于单相BCY;当BCY―GDC复合电解质中的BCY摩尔分数小于70%时,试样在CO_2气氛和沸水中都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基于BCY:GDC摩尔比为1:1的BCY―GDC复合电解质的单电池,在700℃工作20 h内的最大功率密度的稳定性高于基于BCY电解质的单电池。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复合离子掺杂的尖晶石型锰酸锂Li1.02Mn1.92Al0.02Cr0.02Mg0.02O4-xFx(x=0,0.06)正极材料,并用XRD、CV、EIS和充放电测试等研究了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F与金属离子(Li、Al、Cr、Mg)的复合掺杂不仅提高了材料的比容量,还增加了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改善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可逆性能;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Li1.02Mn1.92Al0.02Cr0.02Mg0.02O3.94F0.06具有优越的循环性能,常温下,以1/3C充放电的首次放电容量及5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17.9 mAh/g,96.9%。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合成法在1 650℃分别合成了Zr0.92Mg0.08O1.92和Zr0.92Y0.08O1.962种固体电解质,其相对密度分别为96.19%和95.12%。XRD分析表明在Zr0.92Mg0.08O1.92和Zr0.92Y0.08O1.96固体电解质中均含有立方固溶体相,SEM分析表明2种材料微观结构致密。采用交流阻抗法分别测定了Zr0.92Mg0.08O1.92及Zr0.92Y0.08O1.96固体电解质在1 000~1 600℃的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Zr0.92Mg0.08O1.92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不断增大,但Zr0.92Y0.08O1.96的电导率在1 400℃时达到最大值(7.24×10—2 S/cm),随后降低;在1 000~1 450℃,Zr0.92Y0.08O1.96的电导率高于Zr0.92Mg0.08O1.92,在1 500~1 600℃,Zr0.92Mg0.08O1.92的电导率高于Zr0.92Y0.08O1.96。分析得到Zr0.92Mg0.08O1.92和Zr0.92Y0.08O1.96在1 000~1 450℃温度区间的电导激活能分别为1.61和0.20eV,在1 450~1 600℃温度区间的电导激活能分别为0.55和0.85eV。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Fe3 、Zn2 、Mn2 、Cu2 、Ca2 、Mg2 等离子共存体系中采用六次甲基四胺 -铜试剂沉淀除去Fe3 、Zn2 、Mn2 、Cu2 等干扰离子 ,用EDTA滴定钙镁的方法 ,该方法钙的回收率在 99.7%~ 10 0 .3 % ;镁的回收率在 10 0 .0 %~ 10 0 .4% ,标准偏差为 0 .0 2 2。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机械混合法和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摩尔比为1:1的Ce_(0.8)Sm_(0.2)O_(1.9)(SDC)-BaCe_(0.8)Sm_(0.2)O_(2.9)(BCS)复合电解质,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复合电解质SDC-BCS的显微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机械混合法,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得的复合电解质中的SDC和BCS两相的分布更加均匀;且与单相电解质SDC相比,复合电解质中SDC和BCS的相界能够为质子和氧离子提供传输通道,有利于晶界电导率的提高。另外,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复合电解质制作的单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在700℃时分别达到0.914 V和0.281 W/cm~2。  相似文献   

9.
本讲主要介绍聚氯乙烯(PVC)的基础知识,如PVC发展史、生产情况、型号、性能、用途及改性的必要性等,使读者对PVC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结构特点、品种和性能,并对其中的主要品种TPS、TPO、TPV、TPU、TPEE、TPVC、TCPE以及TPA等进行了分别介绍。简述了TPE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TPE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橡胶新型原料,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结构特点、品种和性能,并对其中的主要品种TPS、TPO、TPV、TPU、TPEE、TPVC、TCPE以及TPA等进行了分别介绍。简述了TPE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TPE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橡胶新型原料,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干压成型制备La0.6Sr0.4Co0.2Fe0.8O3-δ-Gd0.1Ce0.9O2-δ(LSCF-GDC)双相复合透氧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氧量测试等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材料相结构、微观形貌以及透氧性能。结果表明:LSCF和GDC两相化学相容性较好,在1 300℃条件下共烧后没有杂相生成;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LSCF-GDC的氧渗透量逐渐增加。在烧结温度为1 300℃、操作温度为900℃时,厚度0.67 mm的膜片氧渗透量为0.14 m L/(cm2·min);在烧结温度不高于1 300℃时,LSCF-GDC双相膜的氧渗透活化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 天然多聚物玻璃(糖醛)酸(HLA),已用于眼外科,且发现可广泛地在化妆品配方中用作增水剂。HLA传统的来源是从鸡冠和脐带中获得。它存在于皮肤中,可以束缚住水分,当皮肤老化和皱缩时 HLA可以满意地降低老化和减少皱縮,因此HLA用于护肤霜有良好地效果。然而其价格高达2000~4000美元/kg,Battele研究的代替物有类似保水性质,其化学品类似于HLA和壳聚糖之间。壳聚糖日本已有工业品,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Ba(1-α)Srα)4.8(Sm0.7La0.3)8.8Ti18O54(α=0.1~0.5)系陶瓷,表征了该陶瓷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测试了微波介电性能.结果表明:α=0.3时,(Ba(1-α)Srα)4.8(Sm0.7La0.3)8.8Ti18O54系陶瓷为单相的新钨青铜结构固溶体.α>0.3时,相继出现了第二相BaLa2Ti4O12和La0.66TiO2.993.随α的增加,(Ba(1-α)Srα)4.8(Sm0.7La0.3)8.8Ti18O54系陶瓷的相对介电常数(εr)先增大后有所波动,品质因数(Qf)先增大后减小,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单调减小.α=0.3时,在1 350℃烧结的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最佳:εr=98.77,Qf=5184GHz,τf=10.9×10-6/℃,优于不掺杂的BaO-Sm2O3-TiO2陶瓷的.  相似文献   

15.
以稳态法(SteadyStatePermeationMethod)对La0.2Sr0.8Co0.8Fe0.2O3-z(LSCF)混合导电体在850℃~700℃间的透氧性能作了测试;同时,以暂态热重法(TransientTGA)研究了LSCF在815℃O2→N2→O2交变气流中的脱氧、吸氧过程,并对其透氧性能作了估算。结果表明,LSCF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致密透氧膜;在暂态热重测试条件下,LSCF的吸氧、脱氧过程是可逆的,且整个表面反应受氧脱附过程控制;由暂态热重数据估算出的材料透氧性能比稳态法的推算值低,其值分别为1.56×10-7mol/cm2·s和640×10-6mol/cm2·s。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物质的量的次亚磷酸钠对富锂正极材料进行改性处理,结果表明:采用4%(质量分数)的次亚磷酸钠改性处理的富锂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5 C经过150圈循环后仍有85.3%的容量保持率,以及较高的首次Coulombic效率。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一方面归因于次亚磷酸钠热解产生的还原性磷化氢气体与富锂正极材料表面活性氧反应产生氧空位,能够有效降低材料在首次充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另一方面这一改性措施可以同时实现Na^(+)掺杂,起到稳定晶格结构,抑制相转变的作用,并且能够增大晶胞间距,加快锂离子扩散,降低电化学阻抗。此外,次亚磷酸钠热解所形成的焦磷酸钠包覆层可以保护正极材料,减少过渡金属溶解,从而改善材料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7.
具钙钛矿结构的Na_(0.5)Bi_(0.49)Ti_(0.98)Mg_(0.02)O_(3–δ)材料(NBTMg-4902)因其在较低温度(400~700℃)范围内具有高氧离子电导率,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电解质材料,然而对该材料在操作温度范围内的热化学稳定性尚未有充分的研究。本工作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及差热/热重联合分析仪等研究了NBTMg-4902材料在还原气氛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以及该材料与几种SOFC阴极材料的热化学相容性,结果表明:NBTMg在还原气氛下(5%H_2/95%N_2)极易被分解还原生成金属铋;另外,其与阴极材料(LSC及BSCF)在热处理过程中极易发生固相反应,不具备良好的热化学相容性,说明该材料在SOFC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杨始堃 《聚酯工业》2007,20(2):60-62
聚酯薄膜(BOPET)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很快,从2000年的130kt/a到2005年的500kt/a,生产能力几乎翻了2番(以上数字未含台湾省)。这是因为聚酯薄膜具有优异的性能及在许多方面获得应用的缘故。自然,随着应用的发展而来的是对品质的要求更高,对出现问题的解决要求更迫切。据我所了解的,BOPET中可能出现的品质问题大小有30余项,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干压成型制备了Ba_(0.9)Co_(0.7)Fe_(0.2)Nb_(0.1)O_(3–δ)–Gd_(0.1)Ce_(0.9)O_(2–δ)(BCFN–GDC)双相复合透氧膜。研究了GDC掺入量对氧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BCFN–30%GDC透氧膜的氧渗透速率最高。对70%BCFN–30%GDC透氧膜进行100 h稳定性测试,其透氧量稳定在0.33 mL/(cm~2·min),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将70%BCFN–30%GDC透氧膜用于甲烷部分氧化重整(POM)研究,在900℃、(18 mL/min He+2 mL/min CH_4)的混合气吹扫下,100 h的稳定性测试过程中,CH_4转化率、CO选择性以及透氧量最终分别达到60%、84%和1.7 mL/(cm~2·min),并有缓慢增长的趋势。研究表明:70%BCFN–30%GDC透氧膜具有良好的透氧性能,在POM膜反应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始堃 《聚酯工业》2007,20(3):60-61
5.1 现象和鉴别 当聚酯薄膜用于阳光控制膜(有人称玻璃贴膜)等方面时,多染成紫色或其他需要的颜色。经染色后用肉眼便可鉴别颜色是否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