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外诱变柠檬酸生产菌黑曲霉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步研究了柠檬酸生产菌黑曲霉产柠檬酸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条件,通过紫外诱变考察了出发菌株的受诱变性,统计了紫外诱变黑曲霉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在紫外诱变过程中筛选到一株稳定高产菌株10min-3,产酸增加了5.33%,可作为进一步诱变筛选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2.
对1株初筛产柠檬酸黑曲霉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并对选育的优势菌进行了发酵条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的(Aspergillus niger)UV-5是一株优良高产菌株,该菌株的产酸率达到11.54%,比初始菌株(YZ-35)产酸率提高了24.41%;以红薯为发酵原料,在初始糖浓度15%、温度为35℃、起始pH值为5.5,转速140r·min-1、发酵84h的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平均产酸率可达到13.15%。  相似文献   

3.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喻红  邹晖  邹美珍 《江西化工》2005,(4):137-138
林可霉素是一种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少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目前,我厂林可霉寨的生产水平与国内先进厂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我厂林可霉索的生产水平,我们从菌种着手,采用紫外(UV)诱变处理,通过诱发基因突变,改变遗传基因特性,选育出效价高,生产能力强,性能稳定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线结合氯化锂以及硫酸二乙酯结合氯化锂2种常规诱变方法对刺糖多孢菌进行复合诱变,分别筛选鼠李糖抗性突变株、2-脱氧-D-葡萄糖抗性突变株和刺糖菌素抗性突变株,并结合自然分离纯化,最终获得高产菌株D-S-23,其产量达N89.57 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04.3%.  相似文献   

5.
黑曲霉(Aspergilus.niger)柠檬酸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8~0.15mg/L的MgCl2,对菌体浓度没显著性影响,但可使柠檬酸产率提高4%~7%,发酵旺盛期(30h)断氧30min的实验结果与正常发酵结果对照表明:添加0.1mg/LMgCl2的摇瓶产酸率下降16.2%;空白对照摇瓶产酸率则下降56.8%,通过对柠檬酸合成酶[EC4.1.3.7]酶活测定及活体染色计数,我们认为,断氧条件下,0.1mg/LMgCl2使黑曲霉存活率升高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在柠檬酸高产菌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在15keV能量的氮离子注入后筛选到两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约17%的高产菌株4#-8-7和4#-8-8,经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梁伟明 《河北化工》2011,34(2):20-21,61
研究了使用微波诱变筛选木糖醇发酵菌株的处理方法和适宜的微波诱变时间。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为40 s时,致死率达90.2%,获得一支突变菌株M-11,300 mL摇瓶发酵最终转化率高达83.3%。  相似文献   

8.
黑曲霉发酵是工业生产柠檬酸的主要途径,研究该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更好地理解这一工业微生物的代谢机理有重要意义。基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柠檬酸发酵过程主要代谢途径的分析,构建了简化的碳代谢网络,建立了胞内物质和酶浓度的平衡模型。引入一阶闭环调节器模型描述发酵初期微生物酶系的建立过程。结合生物反应器模型,给出了重要宏观状态变量(如细胞物质浓度、基质浓度、产物浓度)和胞内酶浓度的动态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熊俊君 《江西化工》2012,(2):97-101
本文对产柠檬酸菌种黑曲霉的筛选以及它发酵产酸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欲提高黑曲霉的产酸能力,通过对出发菌分离、复壮、斜面、麸曲培养,然后发酵,再通过滴定分析测试其产酸能力,通过实验可知菌种在处理前后产酸能力提高75.88%。再通过产酸条件对照分析,我们得出黑曲霉在温度为36.0℃,pH值介于2.0-2.5之间,摇床转速约220转/分,发酵时间72h,的条件下产酸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藤仓赤霉菌原生质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诱变剂60C0不同诱变剂量对菌株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筛选抗多粘菌素的变株。经多轮次诱变摇瓶初复筛,获得抗性突变株1130#的摇瓶发酵单位比对照提高13.3%,取得了较好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新鲜水牛鼻粘膜分离筛选得到15株菌株,经生化反应鉴定其中5株为透明质酸(HA)产生菌。对产量最高的菌株B发酵液精提物进行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振(13CNMR)、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证明其发酵液精提物确为HA。菌株B经超声波/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后,HA产量由0.793 g.L-1提高到1.46 g.L-1。  相似文献   

13.
王德培  郝常明 《广东化工》1999,26(2):102-104
本文通过分离筛选和紫外诱变法,选充出一株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株S13,并进行了最佳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其结果为:最佳碳源为1%碱洗麦杆粉70%,麸皮30%;另加酵母膏0.68%,(NH_4)_2SO_4 0 35%,微量元素0.1%,Vogel’s母液4%,初始pH3.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为72~96 小时,在此条件下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达801.18mgG/h·g,CMC酶活6262.32mgG/h·g,滤纸酶活20.73IU。  相似文献   

14.
15.
菌种保藏一般出于两种情况,一是为了随时供生产应用,要求菌种经常处于活化状态,通常保存的是斜面菌种;另一种是为了长期保存,要求菌种处于休眠状态,一般采用沙土管、石蜡封存存发和真空冷冻干燥法。介绍了黑曲霉生产菌常用的保藏方法即斜面低温保藏法和沙土管保藏方法。该方法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菌种活力高。  相似文献   

16.
对一株产γ-聚谷氨酸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CICC10099)进行了诱变筛选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以期得到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并进一步提高其产能.实验考察了不同诱变剂量下的菌体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以确定最佳诱变条件.结果表明60Co γ射线最佳的诱变剂量为200 Gy时,致死率大于90 %,正突变率高达13.3 %.在上述剂量下,经60Co γ射线诱变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突变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S16, 摇瓶实验表明γ-聚谷氨酸的含量达到16.9 g·L-1,较出发菌株CICC10099提高72.4 %.并且采用单因素法初步优化了摇瓶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柠檬酸12 g·L-1,甘油80 g·L-1,氯化铵6 g·L-1,L-谷氨酸15 g·L-1,K2HPO4 1 g·L-1,CaCl2·2H2O 0.1 g·L-1 ,FeCl3·6H2O 0.05 g·L-1,MgSO4·7H2O 0.75 g·L-1,MnSO·H2O 0.1 g·L-1,pH 7.5;利用优化的培养基在250 mL三角烧瓶装液量50 mL, 37℃,18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80 h,发酵液中的γ-PGA含量最高,可达到18.9 g·L-1.  相似文献   

17.
以绿色木霉为原始菌株,以纤维素酶酶活为考察指标,进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首先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A4,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35.36 U/mL和25.3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6.37%和16.00%。继续用A4进行亚硝酸钠诱变,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F1,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44.29 U/mL和29.0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4.90%和14.62%。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AN-126的达托霉素(Daptomycin)产量,对菌株AN-126进行ARTP-DES复合诱变,并结合癸酸钠耐受性筛选,最终获得一株达托霉素高产菌株RR-447,摇瓶产量为101.41 mg/L,是出发菌株的2.44倍。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高产性能稳定遗传。对突变前后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因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形态学特征有明显差异,且高产菌株RR-447 基因组DNA在1.5 kb~2.0 kb之间存在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在5L发酵罐中流加前体物质癸酸钠,菌株RR-447达托霉素产量达到521.39 mg/L。研究结果表明,ARTP-DES复合诱变结合癸酸钠耐受性是选育达托霉素高产菌株的一种有效育种手段,为达托霉素工业微生物育种以及其他菌株改良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培养基组成对纤维素糖化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雅琴 《山西化工》2003,23(4):20-21,27
采用纤维素糖化液为原料 ,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 ,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对发酵的影响 ,同时也研究了其恒温发酵过程。结果表明 :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 0 .3% NH4 NO3、0 .1 % KH2 PO4 、30 0× 1 0 - 6 Mg2 + 、1 0× 1 0 - 6 Fe2 + 。恒温发酵过程表明 :0~ 8h为孢子萌发期 ,产酸较慢 ;8h~ 1 0 4 h菌体大量生产 ,产酸较快 ;在 1 0 4 h之后 ,产酸下降  相似文献   

20.
对一株产γ-聚谷氨酸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CICC10099)进行了诱变筛选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以期得到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并进一步提高其产能.实验考察了不同诱变剂量下的菌体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以确定最佳诱变条件.结果表明:60Co γ射线最佳的诱变剂量为200 Gy时,致死率大于90 %,正突变率高达13.3 %.在上述剂量下,经60Co γ射线诱变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突变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S16, 摇瓶实验表明γ-聚谷氨酸的含量达到16.9 g·L-1,较出发菌株CICC10099提高72.4 %.并且采用单因素法初步优化了摇瓶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柠檬酸12 g·L-1,甘油80 g·L-1,氯化铵6 g·L-1,L-谷氨酸15 g·L-1,K2HPO4 1 g·L-1,CaCl2·2H2O 0.1 g·L-1 ,FeCl3·6H2O 0.05 g·L-1,MgSO4·7H2O 0.75 g·L-1,MnSO·H2O 0.1 g·L-1,pH 7.5;利用优化的培养基在250 mL三角烧瓶装液量50 mL, 37℃,18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80 h,发酵液中的γ-PGA含量最高,可达到18.9 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