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2.9%),而病死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4%),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切口疝、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4.2%和6.3%)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和20.8%),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积水、外伤性癫痫发生率(25.0%和29.2%)明显高于对照组(8.3%和10.4%),2组相比,P均<0.05。结论 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至今65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与2000年至2003年70例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进行对比。随访半年,比较2组GOS结果。结果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63例获随访,恢复良好33例(52.38%),中残10例(15.87%),重残9例(14.29%),植物生存2例(3.17%),死亡9例(14.29%);传统去骨瓣减压组66例获随访:恢复良好23例(34.84%),中残9例(13.64%),重残14例(21.21%),植物生存1例(1.52%),死亡19例(28.79%)。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恢复良好率高于,死亡率低于传统去骨瓣减压组,2组有差异(P<0.05);2组病残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优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并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脑中线移位基本恢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GCS计分、恢复良好和中残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抢救(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近年来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23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术后半年GOS恢复标准.疗效良好8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 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抢救(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愈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采用硬脑膜预先减张缝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在减压术后直接对头皮缝合,和观察组40例,依据颅内压力裁取合适大小的颞肌筋膜或骨膜,后行硬脑膜减张缝合,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预后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头皮与脑组织粘连发生率和切口CSF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行去骨瓣的同时取骨膜或颞肌膜行硬膜腔扩大减张缝合术,具有可任意裁剪大小,防止脑血管痉挛,降低了癫痫和切口疝的发生率,降低了脑室穿通畸形的发生率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6例因大面积脑梗死而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的患者的疗效,以及GOS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脑梗死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42h(20h~4d)。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随访,术后死亡10例(27.78%),其中年龄大于55岁者23例,死亡8例(34.78%);年龄小于55岁者13例,死亡2例(15.38%)。以GOS评价治疗效果,出院时死亡11例(30.56%),植物生存6例(16.67%),重残8例(22.22%),中残7例(19.44%),良好4例(11.11%)。术后6个月死亡11例(30.56%),植物生存5例(13.89%),重残5例(13.89%),中残8例(22.22%),良好7例(19.44%)。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能够极大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传统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极为有效疗法,其中手术技巧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年龄大于55岁及快速恶化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舟骨瓣移位术治疗Ⅲ型距骨颈骨折及对并发症防治的效果。方法Marti-Weber分型Ⅲ型的距骨颈骨折患者46例,按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舟骨瓣组28例,采用舟骨瓣移位术治疗;内固定组18例,采用"BIOFIX"可吸收螺钉和固定棒(芬兰)行内固定治疗。随访1~3年,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治疗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骨瓣移位术与可吸收内固定术在Ⅲ型距骨颈骨折治疗效果和对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前者适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8.
对冲性颅脑损伤临床较为常见,发病机理为冲击点受力后,外力经脑组织伸展导致对冲点,致对冲点处周围脑组织与颅骨撞击,造成颅脑损伤。多数情况下对冲伤较冲击点伤更为严重。治疗方法如果有手术指正应采用扩大骨窗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效果较常规骨窗开颅减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南志勇  林日才 《化工之友》2008,27(13):36-36
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救治。2003年至2008年我院对出血量30mL~120mL,中线明显偏移,GCS评分3分~8分的38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取了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脑室穿刺引流术等外科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颅脑外伤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的变化,为探讨颅脑外伤后神经元再生和修复机制及临床应用药物治疗颅脑外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成模后取额皮质及海马部位,应用HE染色法观察额皮质区和海马CA1区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轻、中、重度损伤组大鼠脑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各损伤组大鼠创伤性颅脑外伤(TBI)后,额皮质区及海马CA1区均于12 h开始出现GAP-43表达增强,3 d后明显增强,1周达高峰,2周时开始降低。GAP-43的免疫反应产物的实际累积光密度值(CIOD)值在TBI 12 h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同期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中、重度损伤组CIOD值在TBI12 h后明显高于同期轻度损伤组。结论大鼠TBI后,GAP-43的表达增强;TBI损伤越重,其GAP-43的表达越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术式,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方法选择原发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1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及微创穿刺抽吸3种手术方法,观察并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各组死亡率及ADL(日常生活能力)间的差别。结果骨瓣开颅组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P<0.05);小骨窗开颅和微创穿刺引流2组治愈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我们认为骨瓣开颅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重度脑损伤病人死亡率接近80%,其原因是颅内血肿对脑组织的挤压以及脑挫裂伤后的脑水肿,双侧瞳孔散大是病情发展的频危阶段,发生愈早,表明原发伤愈重,预后越差。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原发伤是死亡的关键因素,这些人术中探查发现广泛的脑挫裂伤造成肿胀。其次是手术时机的延误,有些病人在来院途中即双侧瞳孔散大,到我院时双侧瞳孔散大时间已超过1h,加之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要求转院,延误时间,以至造成不可逆的继发脑干伤而死亡。治疗体会是所有手术病人术前均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降低颅压,注重合并伤的处理,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颅脑外伤病人根据瞳孔情况和CT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清除病灶充分减压,开骨窗面积应足够大,必要时行双侧开大瓣减压术,我院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可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患者恢复程度。结果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级24例(33.3%),Ⅱ级32例(44.4%),Ⅲ级6例(8.3%),Ⅳ级5例(6.9%),Ⅴ级2例(2.8%),Ⅵ级3例(4.2%)。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开颅迅速、手术创伤小、简单易行,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周边区额皮质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为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假手术对照组(30只)和损伤组(80只),采用侧位液压冲击法制成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损伤组按冲击时脑组织所承受力量大小,进一步分为轻、中、重度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后4、8、24、72、96h和7d大鼠伤灶周边额皮质及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结果轻、中、重度损伤组大鼠损伤区周边额皮质和海马CA1区各时间点凋亡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重度损伤组高于轻度和中度损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损伤4h后,各损伤组伤灶边缘额皮质和海马CA1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随后逐渐增加,分别于72和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结论颅脑损伤可导致损伤周边区大脑额皮质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凋亡高峰时间分别为损伤后72和24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9例的经验与治疗效果,并与常规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19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行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并与21例行常规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CU停留治疗时间差异。结果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并不加长手术时间,不加大手术难度,没有增加并发症及其它危险。结论术后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了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治疗时间,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麻醉下行小骨窗开颅微创术清除血肿。结果恢复良好17例;加重2例;死亡2例。结论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对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推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7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5~41个月。按侯树勋等的评价标准,优良率94.6%,8例Ⅰ度滑脱椎体患者和28例Ⅱ度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且全部融合,无滑脱复发。结论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应用骨形成蛋白与胶原膜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与胶原膜复合物(复合膜)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BMP与胶原膜复合,在大鼠颅骨制备骨缺损,分别采用双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复合膜进行治疗,以外侧覆盖胶原膜作为平行对照,并设空白对照。于术后2、4、6周,取标本进行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个覆盖复合膜组的缺损成骨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的平行对照组(P<0.01)。术后4、6周,双侧覆盖复合膜组的成骨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单侧覆盖复合膜组(P<0.05)。双侧覆盖复合膜组的缺损术6周后已达骨性愈合。结论BMP与胶原膜复合既具有机械性阻挡作用,又具有骨诱导性,能加速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植骨于术后3个月均获骨性融合,骨折、脱位全部减压彻底、复位满意。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钉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时Frankel分级好转率分别为55.0%和80.0%,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分别为0.625级和0.975级,分别有2例和3例恢复正常。结论采用经颈前路手术减压、椎骨、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颈髓损伤,颈髓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颈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1例应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4个月拍X线片显示植骨部全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良好,钢板螺钉无折断、滑脱、松动等并发症。优6例(54.55%),良3例(27.27%),可2例(18.18%),优良率81.82%,无其它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恢复椎管的容量和形态,能够维持正常椎间隙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