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崔芳  李继德 《工业催化》1995,3(1):28-30
实验室研究了添加氧化铝对中温变换催化剂堆密度、机械强度、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添加适量的氧化铝可明显改善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我厂老系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设计的一套中型氮肥装置,净化采用的是典型的"三触媒"流程(中温变换、低温变换和甲烷化).变换系统中温变换炉采用的是铁铬系催化剂,低温变换炉采用的是铜锌系催化剂.1998年为降低变换系统的蒸汽消耗,合理分配热量,将铁铬系催化剂改为了钴钼系催化剂,流程也由中低变改为了全低变流程.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铁铬系中变催化剂用于工业生产已有七十余年,有关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国内外已作过大量工作和报道,而对于铁铬系中变催化剂重复氧化还原问题,仅限于物理特征变化的研究。至于国产中变催化剂的还原、氧化过程的动力学规律问题,尚未见报道。本文是通过试验研究了解国产B108铁铬系中变催化剂反复氧化还原后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合成氨生产中的变换工序,目的是除去一氧化碳的同时获得氢。通常采用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或者先采用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而后采用铜锌系低温变换催化剂。近年来又发展另一类变换催化剂,即钼系催化剂[1]。钼系催化剂的活性组份除硫化钼外,还有硫化镍,硫化钴或硫化铁等。制成的催化剂呈氧化物状态。活性组份经过硫化转变成硫化物后对一氧化碳具有显著活性。钼系催化剂具有下列特点:(1)能耐高浓度硫化氢和有机硫化合物,而且原料气的硫化氢含量越高,这类催化剂的活性越好,因而适用于高硫原料气,特别对于重油部分氧化急  相似文献   

5.
在一氧化碳变换制氢过程中普遍使用的铁铬系中温催化剂,铬组份引起的环境污染,以致对催化剂生产和使用人员身体的毒害,是有关部门极为关注的问题。去掉这种催化剂中作为结构稳定助剂的铬组份,代之以其它适当组份,而使催化剂保持应有的基本性能,则是研制铁系非铬中温变换催  相似文献   

6.
小氮肥厂采用钴钼系耐硫宽温域变换催化剂完全取代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后,增大了设备能力,简化流程,减少设备,並具有开车启动快,能耗低等优点,在生产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型无铬高变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对钙钛石型稀土铁复合氧化物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了设计和制备。采用XRD、活性评价等实验技术对模型催化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钙钛石型混合稀土铁复合氧化物具有较好的高温变换催化活性,以La0.5Ce0.5FeO3·K的催化活性最好,CO的转化率可达72%,其热稳定性也较好,能与传统的铁铬系催化剂相媲美,是一种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无铬高温变换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德国BASF公司开发的催化剂早在1913年就应用于合成氨生产工艺的一氧化碳变换装置中。1968年又将钴钼催化剂用于日产450吨合成氨厂的一氧化碳变换炉中。近年来BASF公司开发的K 8~11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和K 6~10铁铬系催化剂在不同工艺上应用都取得了有用数据。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固定床反应器阻力降快速升高的原因,介绍了用轴径向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原理及优点,及其在铁铬系变换催化剂和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反应器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XB—2型低温中变催化剂,是我厂在省内外科研单位协作下,新开发的又一种中变催化剂,现由我厂批量专利生产。该催化剂系采用共沉淀法生产工艺制备的。 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寿命是催化剂固有的性质,这些性质与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结构密切相关,由制备方法及制备条件所控制。目前,铁铬系中变催化剂的制备方  相似文献   

11.
吴思操 《工业催化》2002,10(2):23-25
本文对高温变换催化剂在升温还原期间空气升温阶段发生的飞温现象进行了分析。为防范飞温现象的发生,从生产及使用角度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期望提高高变催化剂使用技术水平以杜绝此类事故。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国内第一套以重油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装置中采用中、低变串联新工艺的生产实践,论述了在采用耐硫低变触媒的情况下,中、低变串联新工艺的实现,以及在设计条件下操作的可靠性与先进性,并对触媒运行情况作一介绍和小结.  相似文献   

13.
浸渍负载型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侧流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浸渍法,以氧化铝为载体,工业小试生产1 m3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在福建永安智胜合成氨厂变换工段考察了浸渍负载型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在线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好,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在低汽气比(约0.4)条件下运行,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Compact and economic processes for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demand a new catalyst that is active under low-pressure and low temperature. Combinatorial approach comprising a high-pressure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reactor system,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NN), and a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applied for the catalyst development. A variety of 96 microplates were used in the HTS reactor system for both preparation and activity testing to handle 96 catalyst samples simultaneously. Activity test results were used as training data for NN. After training, the NN can map catalyst a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catalyst composition and parameters for catalyst preparation. GA was used as an optimization tool to find maximum catalyst activity in the train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omposition of methanol synthesis catalyst (Cu–Zn–Al–Sc–B–Zr),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amount of precipitant were optimized simultaneously under pressure (1 MPa) because optimum catalyst composition is usually affected by both preparation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ptimum catalyst was Cu/Zn/Al/Sc/B/Zr=43/17/23/11/0/6 prepared using 2.2 times the equivalent of oxalic acid and calcined at 605 K. The activity (427 g-MeOH/kg-cat./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industrial catalyst (250 g-MeOH/kg-cat./h) at 1 MPa, 498 K.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B119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功能,并与国产某型及进口G-3型催化剂进行了实验室性能对比,其化学组成、结构及活性都与进口G-3型催化剂十分相似。该催化剂已在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使用20余月,运行时的各项指标与进口G-3型催化剂相当。  相似文献   

16.
孙传宝 《工业催化》2002,10(2):15-17
本文介绍了国产B119型高温变换催化剂在齐鲁第二化肥厂甲醇装置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破碎强度和催化活性等均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LB型低汽气比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叙述了LB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和在中原大化集团公司应用时的升温还原及运行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引入铜化合物和稀土元素后,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可替代进口催化剂,以满足低汽气比节能型合成氨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B113-2型低汽/气比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B113-2M低汽/气比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方法及其特点.实验室测试表明,B113-2型催化剂具有堆密度低、运行强度高、选择性好、抗沸水性能优、本体含硫低及低温活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中变催化剂失活典型事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文色 《化肥工业》2002,29(4):50-52
通过2起中变催化剂失活的事件,从理论上剖析其根源,并探讨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