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黎族制陶的泥条盘筑和露天烧制是国内目前尚存的、具有原始色彩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之一。本次调查详实地记录了海南三亚天涯镇布曲村黎族制陶的全过程,并从器形、功能、历史渊源等几个角度,对海南岛南部黎族的制陶作了进一步的整理,为深入研究及保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这里是令人遐想的万顷原始森林‘霸王岭’,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黎家人仍保留着古老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具有原始制陶‘活化石’之称的件件土陶制品,写就了一部黎族人特有的文化史书。在海南岛中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翠峰峻峦。烟笼雾锁似与世隔绝,生活于此的黎族同胞守护这方神秘的林海已有千年,他们称其为"霸王岭"。霸王岭深处,至今依然保存有相对完好的黎族原始风貌:古朴的船形屋,甘甜的山兰米酒,还有黎锦绣出的一段段美丽传说。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淳朴的黎家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泥条盘筑"在制陶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黎族只有语言,  相似文献   

3.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以无轮泥条盘筑成型和露天平地堆烧著称。但在海南白沙县还活态保存了另一种同样原始但更为罕见的"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以无轮泥片围合成型和露天平地堆烧为主要特征,并于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海南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的工艺过程、制陶工具、器物造型和用途等,并分析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瓷》2020,(8)
砂陶是贵州民间陶瓷很重要的一个品种,制作原料为煤砂和粘土,其烧成采用平地扣烧和渗碳,承袭并保留了原始制陶工艺,为研究原始制陶提供了现实参考。笔者根据当下贵州织金砂陶生产中使用的泥料、成形方式、釉料、烧成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对其造型、制作、烧成等进行分析,并与原始陶器工艺进行比较,发现织金砂陶的泥料、成形方法与新石器时期的制陶工艺有直接关联,其平地扣烧的烧成方式为研究陶器烧制由无窑到有窑的过渡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有四大名陶,广西钦州坭兴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宜兴紫砂陶,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越国,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紫砂陶的文化特点是在陶器上刻画具有诗情画意的纹饰和诗文,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以当地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采用"阴刻阳  相似文献   

6.
陶瓷与生活     
程耀 《中国陶瓷》1995,31(4):39-40
旧石器晚期,我们祖先用粘土通过高温烧制出了陶器。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陶器从单纯的储存器具,发展到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要,向多种功能演进。于是相继出现了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炊器、食器、储水器、取水器和储藏器,其中包括:陶罐、陶鼎、陶钵、陶碗、陶盘、陶杯、陶壶、陶盂等。我们的制陶先民,由于需要器物的储藏水和食物容积要大.加热时器体与火焰接触面大,受热快,受热膨胀不易变形等物理性质,创造出了以圆型为基础的陶瓷器皿来。这就奠定了我国延续万年的一种基本造型和美学风格,与此同时,有些陶器为移动时便于把持,在陶器的两边或顶部安设了附件(把手)。还有的陶瓷为炊煮的加快和保持食物的清洁,创造出了器盖,这也体现着人类的饮食文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土性宜陶·大唐名窑《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水经注》记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2014年5月5日,由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周建儿教授等知名专家及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醴陵陶瓷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组成的"铜官陶瓷原料及产品特色品质专家评审会"在长沙市望城区召开。通过对铜官陶瓷泥料、釉料及产品试片进行取样,完成全分析、定量分析、矿物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自北宋中期至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发源兴起,成为阳羡名陶初创时期的光辉一页。自此宜兴制陶工匠开始针对紫砂泥的自身特性,不断尝试紫砂泥的成型创作实践,兼收并蓄,将宜兴陶缸、翁、漆器、花盆、家具等多种器物器型的创作技法、制作工艺等融为一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形成了适合紫砂壶成型的"打泥条"、"拍身筒"、"镶接法"等基本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供春更斫木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之说。故而在此探讨紫砂壶艺创作的"临摹"之我见。  相似文献   

9.
采用干压成型的方法制备坭兴陶制品,对其烧制过程作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成型与烧成条件下,紫红泥比例为60%的制品的吸水率比40%的制品相对增大1.0%,体积密度相对减小0.2g/cm3,且抗折强度相对较低。在坭兴陶的烧制过程中,成型压力靠近临界压力点40Mpa、升温速率小于临界速率点12℃/min、保温时间接近临界时间点4h,可以得到抗折强度较高的制品。  相似文献   

10.
庄家会 《中国陶瓷》2012,(9):31-35,42
海南黎族制陶是国内目前尚存的、具有原始形态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之一。这里是在前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岛内不同地区的黎陶进行比较研究,以求获得对海南黎族制陶的整体把握,之后,进一步与岛外其他民族与此类似的制陶术进行比对,希冀从中挖掘海南黎陶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2000多年前,桂花镇因桂花树高大、茂密、花香四溢而得名;2000多年后,桂花镇因其独有的桂陶而广为人知。如今,桂花镇大大小小的制陶厂近百家,制陶业成了桂花镇的经济支柱;而制陶,也成了这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陶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事实上,"泥与火"结晶的陶,不仅是人类用火艺术的第一次升华,也是人类智慧对矿物的首次利用。在过去遥远的年代,一个盛水的瓦罐就是远古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12.
正0前言天降紫泥于蜀山,也许上天对宜兴特别偏爱,就将仅有的五色土赐给了这块宝地。宜兴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仰仗着宜兴丰富的陶土资源。同样,宜兴紫砂器的起源与发展也以紫砂泥为依托。且宜兴地区有逾7 000年制陶史,制陶有传统,工艺成熟,为宜兴紫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宜兴先民夹杂在"夹  相似文献   

13.
素有"南国陶都"之称的石湾,有着五千年的陶文化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石湾制陶技艺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本文从石湾制陶的原料陶泥、陶器的成型、釉料制造以及龙窑柴烧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探讨其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宁 《佛山陶瓷》2013,(6):45-47
广西坭兴陶从最早的制陶开始到今天,已有1300年了,在历史上和宜兴陶、荣昌陶、建水陶瓷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广西传统制坭兴陶窑变艺术在当今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完全恢复古代广西坭兴陶窑变的辉煌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让广西坭兴陶窑变艺术的生命力才会重新焕发青春.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壶有着丰富多彩的泥色、千姿百态的造型。制壶艺人除了注重壶器的造型设计,还运用了泥绘、陶刻、浮雕等装饰手法。其中,陶刻是紫砂工艺装饰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6.
徐志雪 《江苏陶瓷》2007,40(F06):29-29,31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宜兴是紫砂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紫砂壶以其自然质朴的原料、绚丽多彩的泥色、干变万化的造型、独一无二的工艺、温润古雅的风格而深受人们喜爱。而在宜兴的山区盛产毛竹,是我国重要的毛竹产区之一,拥有竹林近20万亩,茫茫竹海,绵延无际。印象中小时候的小竹椅.夏天纳凉时用的竹床,买菜时用的竹篮。  相似文献   

17.
<正>荣昌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荣昌安富地区烧陶业已经比较发达,明清时期荣昌安富制陶业持续发展,尤其是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三大陶,荣昌陶、宜兴陶、石湾陶在清朝康熙时期,因泥土的性质不同产生了各自不一样工艺特征,也是在这一个时期三大陶区陶业行成鼎盛时代,发展出各工艺特色,荣昌陶的土质、造型、釉色、装饰等都有中国西部川南地域的工艺  相似文献   

18.
余仲华 《陶瓷研究》2009,(2):105-106
陶的“绞泥工艺”源于唐代,术称“纹胎”、“搅胎”,是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泥色构成一种平面视觉效果的工艺,具有丰富的肌理变化。绞泥技法,唐代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陕西干县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绞泥武士骑马陶俑,用白、褐两色绞泥制成,十分精美,为唐代绞泥器代表作,宋后少见。  相似文献   

19.
许卫中 《江苏陶瓷》2009,42(5):40-40
宜兴有5000多年的制陶历史。但真正发现紫砂泥却在宋代。当时也只是初步地制作一些无釉的比较粗糙的细陶。到了明代时大彬开始。才真正对紫砂泥有高度的认识和比较实用的研究。当明代中后期,宜兴的一批制陶艺人和文人墨客结合后,以紫砂矿土制成工艺细腻的茶具,泡茶特香,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文化与欣赏价值,故受到文人墨客和王公贵族的喜爱,紫砂泥与紫砂壶便身价倍增,并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艺术门类而很快走红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一、牙舟陶的历史牙舟陶,故名思意是指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出产的一种绿釉为主,并以地名命名的陶器品种。早期釉料以草木灰釉为主,应该也有部分泥釉,近期的釉料中,应该是当地制陶艺人,为了追求高效多产和市场经济的驱使,加入了大剂量的高温玻璃,产品与之前有明显的差别。产品形式,主要是民用为主,样式基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