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采用XY-S型催化剂与专用催化剂混合后在300 kt/a的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上试用。通过逐步提高XY-S型催化剂的比例,研究了XY-S型催化剂与专用催化剂的不同配比对操作条件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工艺指标及LLDPE性能的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以确保装置平稳运行,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经试用,提高XY-S型催化剂的用量,催化剂成本显著下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 ZS 型、YJ 型聚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生产应用情况。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研制的 ZS 型(TiCl_4~Ti(OC_4H_9)_4—MgCl_2—硅化合物—烷基铝体系)和 YJ 型(含锌化合物)非氢调(也可用氢调)高效催化剂,在常州石油化工厂年产4000吨聚乙烯装置上,采用12米~3聚合釜满釜连续聚合工艺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对于聚乙烯分子量的控制、影响催化效率和产品性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研完,给出了产品实际应用性能数据。在连续生产装置上催化效率达9万~22万克 PE/克 Ti。产品技术指标达到部颁标准。两种催化剂具有生产简便,无“三废”、成本低廉,对原料乙烯纯度要求不高的优点。在生产应用上很有前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有机镁与TiCl_4/MgCl_2型催化剂作用,制得了HE—1型高效催化剂,这种催化剂适于制备超高分分子量聚乙烯。在1.7升釜中,以AlEt_3为助催化剂,聚合2小时,催化效率为440~1030kgPE/gTi,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在168~300万之间。在1米~3釜试验时,用Al(i—Bn)_3为助催化剂,聚合3~4小时,催化效达率800~1220kgPE/gTi,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0~315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种负载型双金属聚乙烯催化剂。该负载型双金属聚乙烯催化剂由负载型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组成,负载型主催化剂由载体片段和主催化剂片段组成,主催化剂片段包括辩聚功能部分及聚合功能部分。  相似文献   

5.
气相法聚乙烯BCG-Ⅱ型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气相法聚乙烯BCG-Ⅱ型催化剂的组成、粒径分布及催化剂的淤浆聚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CG—Ⅱ型催化剂的活性较高,聚合物堆密度适中,应用在Unipol乙烯气相聚合工艺装置上操作良好,所生产的树脂颗粒均匀。干爽且流动性好,产品质量合格、稳定。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产双峰聚乙烯SLC—B(25)催化剂在上海石化塑料部4号聚乙烯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四次工业化应用试验,其性能、效率都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实现了北欧双峰聚乙烯工艺催化剂国产化,预计每年可为上海石化降低生产成本上百万元。  相似文献   

7.
截至2012年12月2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工业应用试验项目——气相聚乙烯(PE)干粉催化剂PGE一201,在大庆石化公司塑料厂8万吨/年LLDPE装置已持续进行60天。这标志着中国石油拥有了自己的气相聚乙烯催化剂。该次试验共进行了8个批次的催化剂生产,生产出7042、7047、9047等牌号的产品14000吨,产品全部合格。在冷凝态操作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在6000—8000克聚乙烯/克催化剂可调,产品堆积密度为0.35—0.39克/立方厘米可调,产品灰分降为0.03%。与装置原来使用的催化剂相比,活性最高提高一倍,产品的堆积密度最高可提高31%。  相似文献   

8.
《工业催化》2008,16(9)
国产双峰聚乙烯SLC—B(25)催化剂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塑料部4号聚乙烯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四次工业化应用试验,其性能、效率都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实现了北欧双峰聚乙烯工艺催化剂国产化,预计每年可为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降低生产成本上百万元。  相似文献   

9.
刘卫东  白鸿 《当代化工》2013,(4):481-483
在UT的气相法聚乙烯装置中,国际上广泛使用了一种於浆型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叙述了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EG型於浆催化剂在聚乙烯生产装置上的使用情况,对国产SEG型催化剂的使用性能做出了完整评价。  相似文献   

10.
《工业催化》2009,17(5):74-74
国产双峰聚乙烯SLC—B(25)催化剂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塑料部4号聚乙烯装置上成功进行了4次工业化应用试验,其性能和效率都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实现了北欧双峰聚乙烯工艺催化剂国产化,预计每年可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降低生产成本上百万元。  相似文献   

11.
杨兴  孙建友  李京仙 《广东化工》2014,(17):107-108
阐述了目前世界聚乙烯催化剂的新发展,包括Z-N催化剂、茂金属、单中心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技术进展,聚乙烯生产工艺的催化剂改进,使得催化效率呈现几何级数的提高,从而简化了聚烯烃生产工艺,降低了能耗和物耗,进一步推动我国聚乙烯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调整。  相似文献   

12.
1 新型气相聚乙烯催化剂开发成功继 2 0 0 0年成功开发BCG气相聚乙烯催化剂后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工程中心和奥达中心开发的BCG Ⅱ型催化剂又在广州石化总厂的装置上工业应用成功。这是我国在气相聚乙烯催化剂研制开发方面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标志着BCG催化剂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装置流程的Ⅰ型和Ⅱ型两个牌号的系列产品。BCG聚乙烯催化剂开发成功后 ,在中原乙烯气相装置上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催化剂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 ,2 0 0 1年 11月 ,BCG催化剂又在广石化进行了工业试验。但由于广石化…  相似文献   

13.
H型β沸石催化降解聚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平  丛玉凤 《化工科技》2003,11(2):28-30
涉及废聚合物的循环利用。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H型β沸石作为催化剂对高密度聚乙烯催化降解的作用。H型β沸石的存在能显著地降低聚乙烯的热降解逼度,催化剂的酸量和用量对聚乙烯降解温度、活化能及积炭生成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酸量增加,聚乙烯的降解温度、活化能稍有下降,但积炭量却明显增加;用量增加也可导致聚乙烯的降解温度及活化能明显下降,而生成的积炭量与催化剂用量基本成线性变化规律。综合实验结果,为了有效地降低聚乙烯的热降解温度及活化能,同时抑制不希望的积炭生成,应选择合适的催化剂酸量及用量。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工》2022,(Z2):216-219
综述了近年来在催化苯乙烯立构规整聚合中单核镍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N—N型镍配合物、[N—O]型镍配合物、[N—N—O]型镍配合物、[N—N—N—N]型镍配合物等催化剂,并对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总结出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行为之间的构效关系:催化剂活性中心周围空间位阻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催化剂活性中心周围吸电子基团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不对称结构催化剂比对称结构的催化剂更容易调控催化剂的活性及聚合物的分子量大小等。这些特点为今后设计具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苯乙烯聚合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聚乙烯催化剂的进展 ,着重介绍了高密度聚乙烯催化剂、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和非茂有机金属聚乙烯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格氏试剂法合成了氯化镁载体,并分别担载四氯化钛和四氯化钒制备出含有钛和钒活性中心的载体型高效聚乙烯催化剂。钒系催化剂的活性与钛系催化剂相近,但是其氢调敏感性更高,而且钒系催化剂所生产的聚乙烯产品具有较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较高的甲基支化密度。提出了钒系催化剂体系中形成高支化度聚乙烯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径分析仪等表征了PGE-201型催化剂的形态,同时用PGE-201型催化剂在Unipol工艺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装置上进行为期90天的长周期运行试验,并与原来使用的M型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GE-201型催化剂颗粒形态好,氢调敏感性好,共聚合性能与M型催化剂相当,活性可达5~8 kg/g;用PGE-201型催化剂生产的LLDPE粉料的细粉含量更少、粒径分布更均匀、堆密度达0.35~0.40 g/cm3,力学性能与光学性能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气相聚乙烯浆液型催化剂(PGE-101),在吉林石化27.4万t/a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装置上完成了超冷凝态生产条件下的工业推广,各项指标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浙江化工》2008,39(7)
日前,国产双峰聚乙烯SLC—B(25)催化剂在上海石化4PE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四次工业化应用试验,其性能、效率都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圆了北欧双峰聚乙烯工艺催化剂实现国产化的梦。“双峰聚乙烯”催化剂实现”以国代进”后,预计每年可为上海石化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民币上百万元。  相似文献   

20.
茂金属催化剂在LLDPE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现有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装置上,生产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LLDPE)。工业生产结果表明,相对于原有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使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mLLDPE的物料消耗、H2用量、冷剂的浓度都有所降低;mLLDPE薄膜制品的雾度由14.0%降到8.1%,落镖冲击强度由10.8g提高到38.8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