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表剂是一种新型功能型聚合物,能在聚合物驱后迚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矿场分析聚表剂时,多是在注入井和采出井提取样品;而室内实验所用溶液都是现配现用,其分析结果仅处于注入前的性能和注入后的效果层面。然而聚表剂从注入井运移到采出井要经历数百天时间,且在注采井间渗流的过程中受地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黏度稳定性会发生变化。聚表剂的黏度稳定性发生变化后如何影响其驱油机理和渗流觃律,目前尚无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静置30 d的华鼎I聚表剂溶液模拟位于注采井间储层的聚表剂溶液。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聚表剂溶液在静置前后的性能差异;通过光刻玻璃实验比较聚表剂刜始溶液和静置后溶液的微观驱油机理,描述两种情况下的微观驱替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光刻玻璃实验中,在聚表剂驱阶段,静置后华鼎I聚表剂溶液较静置前提高相对波及面积4.3%,静置后的聚表剂溶液黏弹性和乳化性能都有提升。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最为盛行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随着聚合物驱进入中后期,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经得到石油工作者的重视,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实际需求,建立二层并联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聚合物驱油采收率、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聚合物驱和后续水驱阶段水线推进情况和聚合物总滞留量进行分析得出,油藏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浓度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相似文献   

3.
对于非均质储层,聚合物驱可有效抑制高渗层的指迚和无效循环,扩大注入剂波及体积,是提高常觃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存在层内窜流,聚合物驱后储层内部受效情况极为复杂。通过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考察了聚合物驱后层内非均质岩心内部的受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储层中正韵律储层聚合物驱替效率最高;正韵律储层中,渗透率越高,对驱油效率贡献越大,相邻两层级差越大,聚合物驱油效率越高;聚合物驱后,相对中渗层剩余油饱和度最高,中渗层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提高聚合物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是提高中渗层驱油效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指导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如何迚一步提高二元复合驱后采收程度成为亟待探究的内容。通过室内实验表明二元复合驱后剩余油依然达到40%以上,剩余油主要附存在驱替剂未波及的岩体内。通过继续注入驱替剂扩大波及体积以及封堵过水通道达到开采剩余油的目的,同时也探究了油井停止生产后油水重新分布对后采收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收程度在二元复合驱的基础上注入不同驱替剂能迚一步提高1.4%~5.6%,二元复合驱后采收程度主要受到聚合物的浓度、聚合物注入量影响,二元复合驱后是否静置一段时间对采收程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海上油田聚驱后大量残留在地层中的聚合物随采出液大量产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筛选出适用于海上油田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剂驱替体系,再利用剂通过与地层聚合物发生交联反应,封堵高渗透层,控制含水。实验结果表明:驱替液中加入交联剂后,体系的粘度均能保持在5000mPa·s以上,当聚合物浓度大于800mg·L~(-1)时,交联剂对地层和聚合物的固定效果显著,在聚合物水驱的基础上加入0.2PV的交联剂后采收率提高了12.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王迪  杨海玉 《当代化工》2016,(6):1225-1229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通过流动实验测得了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通过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得到了合理注入速度。利用相对分子量为2 500万的高分子高浓度聚合物在用模拟的方式实现了各种井网类别的前提下,在仿真的特定物理模型之上开展了驱油的相关实验,其研究的数据结果清晰地表明了井网重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普通聚驱剩余油饱和度,且井网重构后还能缓解注入压力的持续上升;随高浓聚合物驱阶段浓度增加,中低渗透层波及系数均有提高;井网重构后,使得原井网油井周围和其处在中间和低水平层次的渗透层中的剩余油获得了相应地使用,且这些剩余油处在分流线部位的,其驱油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油层经聚合物驱油后其电性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水淹层。在测井响应上造成了假象,影响测井解释结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同井聚合物驱与水驱层位测井曲线上的区别,分析聚合物驱特有的曲线特点,进一步提高聚驱层段测井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上油田水驱开发层间矛盾问题,通过三岩心并联实验对比研究了弱凝胶、聚合物微球、CO_2泡沫和N2泡沫的调驱效果。结果表明:N_2泡沫和弱凝胶调剖分流能力较强;N_2泡沫能适应不同的渗透率,具有"平推"效果,低渗岩心采收率增幅大;弱凝胶压力升幅最大,高渗层采收率无明显增幅,跟体系很快绕流进入中低渗层有关;CO_2泡沫稳定性差,采收率增幅较小,但在高渗处出现了CO_2气驱的效果;聚合物微球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高浓度聚驱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为进一步探索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葡Ⅰ1-2油层开展了聚驱后缩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试验注入高浓度聚合物0.095PV后油井开始见效,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但随着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目前试验区含水出现回升趋势。文章通过对注采井开发状况分析,结合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射孔情况、连通和发育状况等地质因素研究,分析含水回升原因,对试验区下步综合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斌  张威  王捷  傅程 《化工进展》2019,38(2):1053-1061
三元复合驱技术已在大庆油田成功进行工业化应用。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中由于含有残余的化学药剂,导致其很难处理,从而限制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本文首先采用室内实验制备模拟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然后通过沉降实验研究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最后结合驱油剂对油水界面张力、油滴Zeta电位、油滴粒径大小的影响来阐释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油滴的稳定性随着NaOH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NaOH浓度由0增大到400mg/L时,NaOH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增强油滴的稳定性;当NaOH浓度大于400mg/L时,NaOH本身作为电解质压缩双电层,使油滴的稳定性减小。油滴的稳定性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在油滴表面,使油水界面张力减小,同时增大油滴表面的Zeta电位,从而使油滴的稳定性增强。油滴的稳定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聚合物的浓度小于300mg/L时,聚合物的桥接、絮凝作用起主导作用,聚合物分子可以吸附到油滴表面,将油滴连接到一起,同时聚合物分子可以压缩液滴表面的双电层,从而有利于油滴的聚结;当聚合物的浓度大于300mg/L时,体系的黏度增大,油滴的运动速度减小,此时聚合物分子占满油滴表面,表现出空间位阻作用,从而使油滴的稳定性增强,不利于油滴的聚结。  相似文献   

11.
对于某区聚驱来说,有机铬凝胶体系调剖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基于某试验区油层发育状况及聚驱过程中存在问题对有机铬凝胶体系调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室内研究评价调剖体系成胶及稳定性,并结合动静态资料给出具体选井、选层等方法,进一步评价该技术在某区聚驱开发中效果。通过分析,确定有机铬凝胶体系对某区聚驱有较好效果,在聚驱前可以有效缓解层间、层内矛盾,降低聚合物低效无效循环,中期可增加油层动用厚度,提高开发效果。实践证明,有机铬聚合物凝胶调剖体系是改善聚驱开发效果有效措施,对于某区聚驱具有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B型和海博Ⅲ型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复配对其乳状液稳定性和乳化效果的影响;采用流变仪、界面张力仪和电位分析仪研究了该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及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能和界面特性。结果表明: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及其复配体系均能形成O/W型乳状液,随着B型两亲聚合物复配量的增加,复配体系乳状液粒径介于2种两亲聚合物单独形成的乳状液粒径之间,且逐渐减小,分布变窄;其外相体系的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的绝对值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作用下,复配体系乳状液液滴的迁移速率降低,絮凝、聚并程度先升高后降低;相比于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单独使用时,复配体系乳状液的稳定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最终将其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于洋 《当代化工》2023,(7):1523-1527+1599
基于二类B油层存在较强非均质性,不同层段动用差异较大,开发效果较差,设计恒压并联驱替实验和两层非均质并联聚合物驱剪切吸附实验,研究在并联驱替条件下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吸液比例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层段聚合物溶液黏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保留率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 900万时,低渗岩心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且整体聚驱效果最好;从吸附剪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万的聚合物溶液与低渗层配伍性较差,造成低渗层的黏度保留率要高于高渗层。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 900万的聚合物溶液剪切3次后,低渗岩心比高渗岩心相对分子质量损失率高5.30%。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渤海强非均质、中高粘油藏聚驱过程中低渗层吸液剖面初期改善,之后又变差的现象,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吸液剖面的影响规律;然后测试了高浓-低浓聚合物驱交替注入方式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聚驱早、中期阶段增加聚合物溶液的浓度,能够对高渗层有效的封堵,增加注入压力、显著改善低渗层的吸液剖面。结合油田实例研究表明:在现场条件允许情况下,相同聚合物用量,采用高浓-低浓段塞聚合物驱方式相比恒浓度聚驱,能够提高低渗层动用程度,增加总体采收率约1%。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滨五油藏是典型的高温高盐、中低渗透油气藏,中高含水的开发中期阶段出现了层间动用差异、平面上注水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应用新型的聚合物微球调驱理论,合成了适合滨五油层物性的聚合物微球,室内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溶胀、封堵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调驱机理。结果表明,所测微球具有低粘度、耐温、耐盐特性,溶胀后最大粒径可增大30倍,模拟实验封堵率大于90%,采收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三元复合驱是继聚合物驱后进行剩余油挖潜的又一项重要三次采油技术,三元配方中的聚合物能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能力,应用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聚合物、不同剪切速率对石油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粘度及界面张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三元体系界面活性范围略微变窄;不同类型聚合物配制的弱碱三元体系界面张力和粘度稳定性存在差异,其稳定程度和聚合物的水解度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以大庆北一区断东为实验平台,以采收率、含水率和注入压力为评价指标,在恒速条件下开展了聚合物驱后SMG调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增油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MG可以在聚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由于SMG的表观粘度低,在微观上表现为封堵大孔道的同时,对小孔道内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地驱替,在宏观上,高渗透层的流动阻力增加,导致分散体系中的水进入中低渗透层有效地驱替剩余油。  相似文献   

19.
赵华强  彭勃 《化工进展》2021,40(Z2):75-80
深部调驱技术作为目前提高低渗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有效办法之一,聚合物微球因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深入性能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深部调驱机理,介绍了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综述了聚合物微球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并指出引入纳米材料合成功能性聚合物微球能有效解决聚合物微球的稳定性,对低渗油藏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22,(11):2388-2393
室内评价了剪切速度对乳液稳定性和粒度的影响,观察乳化后乳滴微观形态,压汞实验分析岩心粒径分布,并进行驱油实验对比,分析聚合物吸附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速度越大,乳液稳定性越好,乳液粒度越小。二元驱过程中,岩石对聚合物具有吸附滞留作用,由于聚合物的吸附,孔隙喉道变窄,渗流速度增大,剪切作用增强,乳液稳定渗流。纯乳化剂驱过程中,乳液不稳定,容易产生聚并,堵塞渗流通道,造成注入压力升高,乳液聚并具有扩大波及体积作用,聚合物吸附对复合驱中乳液稳定性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