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用于高温下造气炉除尘系统的新型低阻高效E-Ⅱ型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并同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技术对比。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保研制航天工业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我们对此胶粘剂进行了系统性性能试验和考核,获得了原胶种所没具有的有实用意义的一系列技术数据,为设计,工艺正确选用E-16胶粘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且,E-16胶粘剂航天工业产品胶接密封的实用中,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量固体环氧树脂E—02的二步法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守贵 《塑料工业》1999,27(3):21-22
介绍高分子量固体环氧树脂E-03的二步法生产工艺,研究了原料树脂质量、配比、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环氧树脂E-03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树脂E~44的可水解氯含量应小于0.001eq/100g,Na+、Cl-1离子分数应少于50×10~,双酚A应为聚合级,熔点>156℃,色度小于25度,含铁分数小于1×10-6,游离酚小于0.05%,给出了双酚A的添加量计算公式;催化剂选用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推出的CT-4,按照文中给出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关系图,即可生产高质量的E~03树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E-31型环氧树脂的制备,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的浓度,制得产品。经过在电机行业绝缘浸渍漆中使用,证实了该种树脂与E—44型树脂相比,能够提高固化物的耐温指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粉末涂料技术飞速发展,粉末涂料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竞争更加激烈,粉末涂料品种不断推旧出新,透明粉,薄涂层粉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因此,作为粉末涂料的主要原料-环氧树脂的质量和净度的提高,已经摆在树脂生产厂家的日常议程上来,用常规水洗法生产604环氧树脂,杂质多,氯含量高,净度差,用二步合成法生产的603环氧树脂,净度好,氯含量低,但有时因使用催化剂并在高温下反应,易产生胶化颗粒,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透明粉和薄层粉产品质量,严重制约粉末涂料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发了溶剂法生产E-12环氧树脂的制造工艺,其产品满足各种粉末对环氧树脂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压蒸汽发生器E-1802的仪表设置及对其液位控制仪表进行的两次改进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吕军 《轮胎工业》2007,27(1):18
为满足南美洲市场的需求,徐州徐工轮胎有限公司近期开发出29.5—2528PR E-3宽基无内胎工程机械轮胎,并一次试制成功。  相似文献   

8.
介绍14.OO—25 28PR E-4矿山型工程机械轮胎的设计。结构设计:外直径1400 mm,断面宽345 mm,行驶面宽335 mm,胎圈着合宽度254 mm,胎趾倾角5°,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0.8675,采用耐磨块状加深花纹,花纹深度40 mm。施工设计:胎面采用四方五块结构,胎体采用12层2100dtex/2V1锦纶66帘布,缓冲层采用3层930dtex/2V3锦纶6帘布,钢丝圈采用三钢圈结构。成品轮胎充气外缘尺寸和物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学改性法将亲水性基团引入E-51环氧树脂链上,经冰乙酸成盐并加水制备改性树脂水性体系。研究了各反应物用量对体系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用红外光谱对改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水性体系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改性E-51环氧树脂成盐后可与水以不同的配比形成水溶液或水乳液,且体系具有优良的稳定性,水性体系粒度分布与文献相符。  相似文献   

10.
《农药》1959,(2)
一、概要剧毒高效内吸杀虫剂E-1059,亦名Systox(美)或(俄),其化学组成为O,O—二乙基O—(2—乙硫醇乙基)硫代磷酸酯。工业产品是两个异构体的混合物:硫代酯型((C_2H_5O)_2P(S)OCH_2CH_2SC_2H_5,thiono isomer或Systox)和硫醇酯型((C_2H_5O)_2P(O)SCH_2CH_2SC_2H_5,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3·21”事故为背景,针对危化品仓库的存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从工程预防对策(E-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对策(E-强制管理)、教育培训对策(E-安全教育)、安全评价对策(E-安全评价)、应急救援对策(E-应急救援)等5个方面提出危化品存储事故的控制对策,从而构成危化品存储事故的“5E”控制系统,通过在化工企业推广、落实危化品存储“5E”控制措施,可以使危化品存储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为本质安全生产做出有力的铺垫,为国家工业化进程弥补短板。  相似文献   

12.
一、选题理由1、有机合成厂循环水系统共有换热器253台,经过多年运行,设备基本上无腐蚀、无结垢和无生物粘泥滋生,拆检优良率达90%以上,但个别换热器影响生产现象时有发生,如乙烯 E-108、E-504等。2、近期换热器经常发生泄漏事故,这不仅给循环水系统造成严重污染,而且也使换热器产生腐蚀、结垢及大量生物粘泥。致使橡胶 E-402大量泄漏 C4,危害极其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换热器传热效果,威胁全厂夏季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1,研究了四氯苯醌(TcBQ)与10个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E-和Z-苄叉丙酮、E-和Z-肉桂酸乙酯、E-和Z-3-硝基肉桂酸乙酯、E-和Z-查尔酮、E-p-FC_6H_4CH=CHCOC_6H_5,E-3,4-亚甲二氧基查尔酮)以及E-β-溴代苯乙烯的光化环加成反应。用>400nm的光照射TCBQ与上述E-或Z-式烯烃的苯溶液时,以较高产量(72%—  相似文献   

14.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固化体系的热性能;比较了不同配比的SMB/E-51固化产物在150℃经过不同时间后的剪切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SMB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分别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时所得的固化产物的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酸酐值为0.356 mol/100 g。E-51/SMB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达430℃;当E-51/SMB的质量比为1/1.2时,固化产物表现出较佳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150℃下保温36 h后,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达到15.40 MPa,高于在相同条件和最佳配比下的E-51/SMA固化产物;且E-51/SMB固化体系的韧性也优于E-51/SMA固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丙酮稀释含有促进剂DMP-30的环氧树脂(E-51)胶液,并以此胶液对E玻璃纤维进行包覆。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凝胶化实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DMP-30作用下环氧树脂的固化特性;通过弯曲强度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探讨了丙酮对该树脂胶液包覆玻纤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环氧树脂E-51/固化剂甲基六氢苯酐/促进剂DMP-30质量比为100/72.9/1.5,固化工艺为102℃/0.5 h+124℃/1 h+141℃/1 h,丙酮质量分数为5%(以环氧树脂为基准)时,体系的弯曲强度比无丙酮稀释时提高了24.7%。这是由于丙酮降低了树脂胶液粘度,改善了树脂胶液与玻纤的界面结合,形成均匀的结合状态。  相似文献   

16.
《粘接》2016,(11)
以二苯基硅二醇为环氧树脂E-51的改性剂,运用非等温DSC法对改性前后的E-51进行了固化动力学研究。采用Kissinger和Crane方程分别计算得到改性前后固化反应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反应级数n,利用外推法确定了E-51的固化工艺,并对改性前后E-51固化物进行了DSC、力学性能、热失重(TG)和SEM的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硅改性对E-51的固化有促进作用;降低了改性E-51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Tg),提高了力学性能和耐热性,且对E-51有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7.
EMI-2.4固化环氧E-51的反应是由三个基本反应组成的复杂反应。本文用DSC以外推法求出了这个复杂反应的第一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n=1,E=18500卡/摩,A=1.5×109炉秒-1。  相似文献   

18.
原粗煤气除尘系统分离效果不好,给后续的CO变换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许多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在原除尘系统增设2级E-Ⅱ型旋风分离器和高效过滤器进行分离。经生产实际考核,E-Ⅱ型旋风分离器适合用于以煤为原料生产的粗煤气除尘系统。  相似文献   

19.
炭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别采用不同的混合分散方法制备炭黑/环氧树脂(CB/EP)复合材料(CB牌号为F101、XE2,EP牌号为E-54、E-51和E-44),研究了制备工艺、CB用量和CB结构等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得的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大小依次为机械混炼法离心混合法超声分散法;CB/EP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随CB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并且F101/E-54、XE2/E-54复合材料体系均表现出明显的导电渗流行为;CB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影响较大,F101/E-54、XE2/E-54复合材料体系的导电渗流阈值分别为3.85%、0.47%。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E-1802联锁系统及液位控制系统的改造,避免了因仪表故障引起的跳车,便于操作和监测。介绍了技术改造的情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