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柑橘精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立  李延升 《广州化工》2011,39(10):85-87
以柑橘皮为实验材料,以柑橘精油萃取率为指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在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投料量试验的基础上,经正交试验对柑橘皮中精油的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柑橘皮中精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32℃,投料量120 g,萃取时间2.5 h,柑橘精油的萃取率为3.60%。  相似文献   

2.
《北京日化》2007,(3):32-34
小花茉莉精油和萃取物 小花茉莉的花常用来生产精油和萃取物(主要是净油),这些产品的产量很低,但是是具有很高的价值日用香原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制备迷迭香精油关键技术研究"和"薰衣草精油提取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成果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制备迷迭香精油关键技术研究"筛选了西班牙型迷迭香精油、突尼斯  相似文献   

4.
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香茅精油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超临界CO_2萃取香茅精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超临界CO_2萃取香茅精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9℃、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8 min,在此条件下,香茅精油的平均收率达到3.95%。  相似文献   

5.
植物精油提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化工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提取技术和方法。介绍了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包括超临界CO~2萃取、连续亚临界萃取、微波萃取、微胶囊双水相萃取、超声波萃取、分子蒸馏、酶法提取等方法,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展望了植物精油提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精油提取技术对精油品质以及植物原料的综合利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精油生产中常用的8类提取技术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共水蒸馏,水蒸气蒸馏,同时蒸馏萃取,压榨法,超临界流体萃取,亚临界水萃取,无溶剂微波萃取和即时控制降压提取法,并指出了这些提取技术的优缺点及精油提取产业的一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流体萃取动力学模型(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用超临界流体从植物体中萃取精油等有效成分的机理和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讨论. 精油的萃取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一般传递模型、热球模型、突跃与阻力模型、收缩核模型以及其它模型.  相似文献   

8.
1 应用范围和目的本国际标准规定了广藿香油的某些特征 ,以便对其质量进行评定。2 参考资料ISO/R2 1 0 ,精油———包装方法。ISO/R2 1 1 ,精油———容器的标签和标记。ISO2 1 2 ,精油———取样方法。ISO2 79,精油———在 2 0℃ ,相对密度的测定。ISO2 80 ,精油———折光指数的测定。ISO592 ,精油———旋光度的测定。ISO70 9,精油———酯值的测定。ISO875,精油———在乙醇中溶混度的评估。ISO1 2 4 2 ,精油———酸值的测定3 定义广藿香油 :用水蒸汽蒸馏法从生长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巴西…  相似文献   

9.
提取野菊花中的精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研究了从野菊花中提取精油的工艺并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的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得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萃取温度 35℃、分离温度 30℃、萃取时间 90 min、萃取压力 25 MPa、CO2流量为 30 kg/h。在上述萃取工艺条件下,精油得率 9.65%。经GC-MS分析鉴定了野菊花精油成分43个,主要是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烷烃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10.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结合分子蒸馏纯化制取橙花精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即萃取时间240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萃取流速20L.h-1。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橙花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54种化合物。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制取橙花精油的方法具有工艺操作温度低、基本上不破坏热敏性物质、精油香气更接近天然、无溶剂残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结合分子蒸馏纯化制取橙花精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即萃取时间240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萃取流速20L.h-1。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橙花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54种化合物。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制取橙花精油的方法具有工艺操作温度低、基本上不破坏热敏性物质、精油香气更接近天然、无溶剂残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桔油中的萜烯和含氧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榨柑橘精油为原料,采用GC/MS对柑橘精油原料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确定了柑橘精油中的7种萜烯类化合物成分作为分离考察对象。实验探讨了超临界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等因素对含氧化合物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萃取相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回收率总体上随着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CO2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萃取压力为12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4h以及CO2流量为1.0L/min时,分离效果最佳,其萃取相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回收率高达90.03%。  相似文献   

13.
鲜花精油和浸膏的超临界CO_2萃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华  银建中  徐巧莲 《精细化工》2004,21(Z1):103-107
该文对国内外植物精油和浸膏的提取方法作了概述,包括传统方法(水蒸馏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和新型清洁方法〔微波诱导法、吸附法、水扩散法、分子蒸馏、超临界水萃取、液体CO2萃取和超临界CO2(SC CO2)萃取〕。介绍了SC CO2萃取的原理和优势,详细地说明了SC CO2对精油选择性萃取的较优条件、蜡和精油的传质机理、多级萃取除蜡等。重点将现有的SC CO2萃取强化方法———快速降压法、夹带剂法和溶胀预处理法进行较详细的总结。引用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14.
潘美贞  童汉青  黄敏 《广州化工》2009,37(7):119-120
采用超临界CO2的方法萃取紫色姜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研究了傣药紫色姜精油中的化学成分。在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MPa;分离温度35℃,分离压力8.5MPa下萃取得到的紫色姜精油含有40种化学成分,其中鉴定37种,占92.5%。了解了超临界提取的紫色姜精油成分的化学组成,为紫色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烟草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仁发  冯乙巳 《安徽化工》1999,25(2):18-19,39
综述了超临萃取的性质及超临萃取烟草工业中的一些应用。主要介绍超临萃取在提取烟草中尼古丁,精油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沙田柚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沙田柚皮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在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时 ,粉碎度、温度、压力、萃取时间等条件对精油萃取率的影响 ,得到萃取沙田柚皮精油的最佳条件为 13MPa ,4 0℃ ,萃取时间 1h ,为批量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化工设计通讯》2016,(2):33-34
现今,植物精油提取方法很多。植物精油是植物体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组成较为复杂。下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外对天然植物精油提取的传统提取方法及超临界CO_2萃取法、连续亚临界萃取、微波萃取、微胶囊双水相萃取、超声波萃取、分子蒸馏等最新技术的提取方法及特点进行概括。重点对各种精油提取技术的优缺点及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本文论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重要性,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精油提取方面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对植物精油超临界萃取的数学建模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两相模型、多组分多孔球解吸附-溶解-扩散(DDD)模型、微分质量守恒模型等,并对各个模型的萃取机理和模型的求解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萃取八角茴香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精油。采用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6 MPa、温度35℃、时间2 h、CO2流量30 L/h。在此条件下,八角茴香萃取物得率为10.5%。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精油,得率为7.5%。对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精油的品质和得率进行了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得到的八角茴香精油产品得率比水蒸气法高出40%,并且香气更全面。  相似文献   

20.
萃取天然香料精油用新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四号溶剂萃取天然香料精油新技术。该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天然香料精油的保质萃取 ,为精油的提取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