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三维储层建模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藏的研究要求更高的定量化,储层的描述要求更加精细,建立精度较高的储层三维模型意义重大。通过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依据等时建模和相控建模原则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为下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储层三维建模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藏的研究要求更高的定量化,储层的描述要求更加精细,建立精度较高的储层三维模型非常有意义。本文以狮子沟N1油藏为实例,依据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测井解释成果和沉积微相研究等的基础上,运用PETREL软件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等问题,以区块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资料,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区块的构造、岩相分布及储层物性特征,精细构建了区块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全面描述了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三维数据体,为后续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建模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油藏描述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最终目标。这既是计算机技术在油藏描述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也是提高油藏模拟和开采动态预测精度的要求。各种地质模型的研究,地质建模软件的出现与应用,正是油藏描述技术向油藏表征推进的主要标志。我国大部分老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后期阶段,储层地质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沉积旋回、隔夹层分布等细分到单砂层甚至到流动单元。储层地质建模必须与油藏描述的精度和目的相适应。在双河油田1-3层系建模过程中,在储层流动单元细分、微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储层动态解释的基础上,应用RMS软件,实现了构造模拟、储层物性的确定性模拟和随机模拟、地质储量拟合、模型粗化以及输出和图形处理。建立本区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结果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质建模就是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综合在一起生成三维定量随机模型。在构造模型基础上,能够精确地定量描述储层各项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同时,三维地质模型可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接轨,为后续的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信息,有利于开展地质-油藏数模一体化研究。在苏丹FNE油田综合地质研究过程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出一套利用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三维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刻画,并在油藏评价乃至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均可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本文介绍了江家店油田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及其构造特征,为油田的精细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中通过对吴420油田精细构造解释、储层沉积微相等精描技术研究,利用Petrel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指导油田下步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中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田精细构造解释、储层沉积微相、等精描技术研究,利用Petrel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指导油田下步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家琪 《云南化工》2018,(3):160-161
近年来对储层研究的要求愈发精细,也加快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储层地质建模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区域油藏评价,部分油田的开发管理,以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指导油气田开发工作。储层地质建模可以精确描述相应地质结构和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精细描述出油气藏地下特征.论文简要介绍了普通克里格方法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从理论上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已有算法中的优缺点,为更好、更充分地指导后续油气田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埕海一区沙河街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2.0×10t,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揭示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局部分布日趋明显。运用精细地层对比、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开展油藏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研究,进一步落实地下储层的分布特征,指导完善产能井方案部署,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油藏研究一体化平台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局域网络为传输通道、以开发数据库和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多学科工作平台。本文扼要介绍了平台的研发背景、总体思路、开发环境,详细描述了数据共享、精细地质建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及三维可视化的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法,最后客观评价了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根据胜利地质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半经验模型,研究了CO2泡沫蒸汽驱对油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CO2泡沫蒸汽驱对不同韵律地层都有较好的适应性,更适用于正韵律地层;油藏深度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CO2泡沫蒸汽驱技术的油藏埋深下限为1400m;地层连通性好的地层,开发效果较好;该开发方式对于非均质性地层和不同粘度的油藏都有非常良好的适应性。所得结果对于现场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处于蒸汽驱的稠油油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4.
张武刚  李守东 《辽宁化工》2012,41(3):310-312
以构造特征、砂体展布、测井解释等研究为基础,建立Y井区的构造模型和砂泥岩相模型,进一步采用砂控约束条件下的多参数协同建模.建立了该井区储层孔、渗属性横型及油水分布模型.并结合储层四性关系确定的储层物性下限标准建立了有效储层模型.通过模型检验证明了砂控建模的合理性,为后继的油藏数值模拟及方案调整提供了良好的三维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朝631区块位于大庆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属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三类区块。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资料,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来描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开采效率。所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基本符合已有的地质认识,反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能够合理指导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地评价S油田的储量以及下一步井位部署方案,基于高精度三维储层模型计算了s油田储量及储层的含油丰度。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进行了精细的小层对比,把目的层划分为两段共6个单层,并进行详细的沉积微相研究。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MS软件建立储层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物性参数模型。基于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计算了目的层的石油储量以及含油丰度的分布,为准确评价S油田的储量以及指导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曹妃甸11-6油田是渤海海域以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河流相储层岩性纵向和横向变化大,储层薄且往往叠合或交叉,连续性差,储层预测和描述是油田储量评价中的难点和关键点。由于受分辨率限制,基于反射层的传统三维地震解释往往不能满足河流相储层描述的需要,因此,各种深入发掘地震资料有用信息的地震储层描述技术飞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曹妃甸11-6油田河流相储层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以测井约束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开展油田储层描述,经开发井证实,该套技术能够高效、准确的预测和描述该油田河流相储层分布,能够满足油田储量评价的需要,对该地区相同层位的河流相储层描述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辽河裂谷西部凹陷西斜坡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破碎情况复杂,沉积范围小,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沉积储存特征进行了油藏描述研究。利用LANDMARK综合油藏描述软件,综合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沉积储层特征参数分析,过井反演成果和生产试油数据,进行了油藏综合描述。直观地展现了主要目的层段局部构造和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有效地预测了三角洲砂体发育情况,迅速准确地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9.
Petrel建模技术在埕岛油田开发调整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埕岛油田埕北11井区馆上段为研究对象,采用petrel软件建模技术,针对海上油田的特点,探讨了应用沉积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模拟的方法。并总结了沉积相建模的方法、思路。同时,采用研究区实际统计变差函数,应用序贯指示的方法对储层物性参数进行了随机模拟,提出了海上类似油田应用沉积微相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储层物性模拟相结合以提高整体建模精度的思路。形成了一套适合埕岛油田储层特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开发调整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