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国内外关于PM2.5与健康的研究,综述了PM2.5与健康的研究方法,以及PM2.5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1年1月至12月期间乌鲁木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PM2.5-10)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颗粒物比表面积的分析,并查询采样期间的气象因素(风速、湿度和温度)。分别将多环芳烃浓度和气象因素、颗粒物表面积做相关性分析。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中除蒽之外,PM2.5质量浓度、各多环芳烃的浓度随其PM2.5比表面积均为正相关;PM2.5-10中,PM2.5质量浓度、各多环芳烃的浓度随其PM2.5-10比表面积也均为正相关。PM2.5和PM2.5-10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采暖和非采暖期间,PM2.5和PM2.5-10中的总多环芳烃和温度之间为负相关性;采暖期间,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含的总PAHS浓度和风速也呈负显著相关,在非采暖期间PM2.5-10的质量浓度和风速呈正相关,而多环芳烃与风速之间都没有显著相关性。采暖期间,颗粒物的浓度及对应的∑PAHS浓度和大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非采暖期间总多环芳烃浓度和湿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空气中PM2.5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PM2.5研究主要集中在:1、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测定及调查;2、成分分析;3、PM2.5源解析及PM2.5污染空气模型研究;4、PM2.5吸入的健康危害及评估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报道文献资料综述,总结了不同区域PM2.5浓度分布情况、源解析情况、成分组成与分析方法、以及PM2.5吸入对人体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多个省市PM2.5浓度超标,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尤为严重,PM2.5污染来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梳理三大区域不同城市的源解析相关文献,结合环保部门公布的最新源解析结果,重点对三大区域PM2.5源解析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大重点区域中,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PM2.5首要污染源都是机动车排放;二三线城市PM2.5污染源以燃煤、扬尘为主。应结合各地区不同情况,以降低机动车排放为主,以燃煤、工业及扬尘为切入点治理PM2.5污染。最后提出了PM2.5源解析进一步研究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PM2.5污染有效治理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因此关于PM2.5检测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概述了PM2.5的检测方法,评价了当前典型的PM2.5检测技术优点与不足,并对PM2.5检测技术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急剧增长,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城市形象,人才吸引,如何有效防治PM2.5的污染,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社会环境问题。文章从专利技术角度解析防治PM2.5最常用的呼吸过滤装置如口罩,其主要技术手段在于过滤层结构设计,过滤材料选择及其它电、磁、化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相关领域人员对于过滤口罩技术的全面了解及正确防护。  相似文献   

7.
PM10和PM2.5不止会降低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体产生巨大危害,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所以,如果不对此加以控制,人类的生存条件将迅速恶化,产生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为了减轻PM10和PM2.5对环境、人体的危害,相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遏制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文章从PM10和PM2.5造成的危害出发,提出了几项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8.
PM2.5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阐述了PM2.5的来源、化学成分及有关分析方法、监测技术、PM2.5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其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控制PM2.5的污染是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对PM2.5的研究现状及对PM2.5的限值。目前世界上对PM2.5的监测方法主要有:重量法、光散射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应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同时简单介绍了美国、欧盟以及我国对PM2.5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沈沛 《中国化工贸易》2013,(11):354-354
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PM2.5污染逐渐加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PM2.5对空气质量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PM2.5的监测历史与现状,重点比较我国PM2.5的各种监测方法,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PM2.5的监测管理与污染防控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