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分离方法及在橡胶籽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以及在橡胶籽油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尿素包合法提取火麻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条件。分析了温度、时间、尿素用量、溶剂用量对相对含量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95%乙醇作为溶剂,尿素与火麻仁粗油的质量比为0.38∶1,包合温度-10℃,包合时间24 h,乙醇与尿素的体积质量比为7∶1,为较优条件。在此条件下,非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98.6%,收率为70.5%。  相似文献   

3.
尿素包合法纯化山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革  申书昌 《化工时刊》2009,23(6):35-37
将山核桃油经皂化后酸化制得脂肪酸,再对脂肪酸进行尿素包合,使其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分离,从而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实验中对皂化反应条件及尿素包合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1mol/L氢氧化钾-无水乙醇溶液中反应5h,山核桃油能够皂化完全;在脂肪酸:尿素:无水乙醇比为1:2:10,温度为-18℃,时间为20h的条件下进行尿素包合,效果最佳,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78.3%增加到94.2%。  相似文献   

4.
吕微  蒋剑春  徐俊明 《化工进展》2011,30(6):1213-1218
研究了尿素包合法纯化小桐子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工艺条件.考察了溶剂种类、不饱和脂肪酸/尿素/甲醇质量比、包合温度和降温方式对PUFAs纯化效果的影响.3种溶剂中,甲醇对PUFAs的纯化效果最好.当UFAs/尿素质量比为1∶1、1∶1.5、1∶2、1∶2.5时,PUFAs纯度不断提高,分别为69.38%、...  相似文献   

5.
以八月瓜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法提取八月瓜籽中的籽油,利用尿素包合法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富集;以碘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富集工艺进行优化;通过GC-MS对脂肪酸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富集工艺条件为尿素与95%乙醇质量体积比2.5:11、包合温度-24℃、包合时间24 h,...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纯化紫苏油过程中尿素包合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尿素包合法的实验测定情况,并提出了脂肪酸与尿素质量比对α-亚麻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尿素包合法实验测定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保证α-亚麻酸工艺操作的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亚麻籽油为原料油,α-亚麻酸为提取目标产物,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不同尿素溶液与脂肪酸体积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以及尿素-乙醇溶液浓度等对α-亚麻酸提取率的影响,优化了α-亚麻酸的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脂肪酸与尿素溶液体积比为1∶45、尿素-乙醇溶液浓度为1mol·L-1、包合温度为-15℃、包合时间为24h时,α-亚麻酸提取率可达81%。并通过液相色谱对提纯的α-亚麻酸进行表征,α-亚麻酸在12.5min出峰,符合α-亚麻酸的出峰位置。  相似文献   

8.
吴伟忠  殷文宝 《塑料工业》1990,(4):51-52,56
一、前言1947年Rohm and Hass公司首先把环氧增塑剂用于聚氯乙烯塑料,五十年代初期,发现它们与以钡、镉、锌的脂肪酸盐类为基础的稳定剂起协同作用,从此环氧增塑剂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了。最常用的环氧增塑剂是环氧植物油。我国天然植物油脂的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橡胶籽油就是资源较多的一种,橡胶籽含量大约是22~26%,是热带木本植物油料。橡胶籽  相似文献   

9.
从废弃油脂生物柴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甲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为原料,以95%醇为溶剂,采用尿素包合法提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为生物柴油联产具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打下基础.重点考察了尿素用量、溶剂用量、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包合法从生物柴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尿素,生物柴油质量比为1.4~1.7,溶剂/生物柴油质量比为4.6~6.0,包合温度为10℃,包合时间为18 h.在适宜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可达93.5%,收率可达55.8%.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甲醇溶剂法分离蚕蛹油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温度、甲醇浓度、甲醇脂肪比、时间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离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离的较佳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分离条件为:温度-10℃,甲醇浓度90%(w),甲醇脂肪比2.5,结晶时间30min,在上述条件下多不饱和脂肪酸得率为62.3%,含量由71.0%提高到95.8%。  相似文献   

12.
山苍子核仁油是由山苍子核经生胚直接浸出法制得。其经酸炼、皂化、酸化、水解、水洗、真空精馏等工序即得系列中碳脂肪酸。C_(10)得率为3.0%~7.5%,C_(12)得率为3.5%~12.7%,产品质量好,环境污染小。指出在制取癸酸、月桂酸、C_(16)~C_(18)皂用酸等时,山苍子核仁油可以替代椰子油,既利用了野生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以混合脂肪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脲包法)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甲酯。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混合脂肪酸甲酯(w):尿素(w):甲醇(v)为1:2.09:8.36,包合温度-10℃,包合时间18h。经过一次包合,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由原来的47.69%提高到86.74%,收率54.19%。  相似文献   

14.
橡胶籽油基多元醇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橡胶籽油(ERSO)为原料,甲醇和异丙醇为开环试剂,氟硼酸为催化剂,制备橡胶籽油基多元醇,以产物羟值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籽油基多元醇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70℃,醇与ERSO的质量比为4:1,氟硼酸用量为ERSO质量的1%,异丙醇与甲醇质量比为1:1。通过验证实验可知,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橡胶籽油基多元醇酸值为2.68mg/g,羟值为219.32mg/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70.21,含水量为0.08%,黏度为4791mPa·s。同时,通过FT-IR、1H NMR和13C NMR分析表征了橡胶籽油基多元醇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ERSO中的环氧基发生了开环反应,生成了多元醇。  相似文献   

15.
分子蒸馏富集海狗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狗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用分子蒸馏法对海狗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富集,通过控制适宜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得到较为满意的分离效果。当进料速率为80 mL/h,预热温度为80℃,刮膜器转速为250r/min,蒸馏温度为120℃,压力为15 Pa时,经过一级分子蒸馏,得到EPA、DPA和DHA的总含量为54.86%(质量分数)的海狗油产品,收率为92.7%,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产品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乳化结晶分离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结晶分离法对不同组成的脂肪酸的分离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结晶阶段乳化剂用量R、电解质用量W及稀释水用量RW 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以及适宜的R、W、RW 及其与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R、W、RW 具有一适宜值 ,且它们随原料酸中饱和酸质量组成X不同而异。其中R、W分别与X成线性关系 ;RW 与X的关系亦有规律可寻。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脂肪酸分离 ,分离效果最好 (液酸产量最高 ,w(液酸 ) >90 % ) ,可满足各行业需要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国内外PVC增塑剂环氧橡胶籽油的生产方法、工艺进展和主要应用领域,介绍了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环氧橡胶籽油的主要方法、原理,并介绍了国内外环氧油的生产近况。  相似文献   

18.
The fatty acid profile of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seed oil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everal previous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reports vary considerably regarding the presence and amounts of specific fatty acids, notably (12,13-epoxy-9(Z)-octadecenoic (epoxyoleic) acid, but also cyclic (cyclopropene and cyclopropane) fatty acids. To clarify this matter, two kenaf seed oils (from the Cubano and Dowling varieties of kenaf) were investigated regarding their fatty acid profiles. Both contain epoxyoleic acid, the Cubano sample around 2 % and the Dowling sample 5-6 % depending on processing. The cyclic fatty acids malvalic and dihydrosterculic were identified in amounts around 1 %. Trace amounts of sterculic acid were observed as were minor amounts of C17:1 fatty acid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tty acid profiles of other hibiscus seed 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