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浙江省《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3/2260–2020)中非太湖流域地区总镍和总镉排放限值的设置分析过程.其中,总镍排放限值的设置依据了现有处理技术的可达性,即基于对处理后排放总镍浓度的实际调研,而设置总镉排放限值时重点分析了无镉电镀中镉的来源,并查阅了有关含镉电镀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在初步确定限值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基准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确定总镍和总镉排放限值分别为0.30 mg/L和0.04 mg/L,符合《环境保护法》中对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阳健  刘铁梅 《广东化工》2013,40(11):161-162,168
随着电镀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以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颁发和实施,广东省电镀企业的污水排水均需执行表3标准,在电镀行业刮起一场"环保风暴"。原有电镀企业的废水处理工程已不能满足处理要求,技术改造势在必行。通过对惠州市某电镀企业废水治理工程提标改造的实证分析,介绍一种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去除率高、运行稳定的电镀废水提标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电镀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说明《电镀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污染物控制指标与排放限值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后发现,其中多数控制限值严于发达国家,个别控制限值在技术上不可实现或超出检测极限。现有标准的部分指标不具备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同时也不具备可执行。建议根据不同自然环境的背景值,修订排放标准,促进电镀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5.
李亚峰  张文静 《水处理技术》2013,39(1):122-124,128
为了提高电镀废水的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并解决斜管沉降池严重腐蚀、砂滤罐出现锈穿、加碱管路堵塞无法加药、中间水池防腐防层脱落等问题,将原有的电镀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并对现有处理工艺方案、处理设备等进行改进,使改造部分自动控制接入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使升级改造后排放的废水排放执行GB21900-2008所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达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张路路  尹倩婷  许冲 《电镀与涂饰》2014,33(20):891-895
在对广东省电镀企业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概述了广东省电镀行业的发展状况、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和污染物处理达标难易等状况,并对电镀废水处理重点控制指标(包括总镍、总铜、COD、总磷、氨氮与总氮等)达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电镀企业总镍、总磷浓度控制在0.5 mg/L以下(新建电镀企业总镍浓度控制在0.1 mg/L)、总铜浓度控制在0.3~0.5 mg/L,是可行的。对于生化处理效果不理想,出水COD未能达标的电镀企业,可增加臭氧氧化和Fenton氧化等工艺,以确保出水达标。对于含氨氮较高的废水,可进行分流,并采用氨吹脱、折点加氯、化学沉淀等方法去除,将废水中总氮浓度控制在50~80 mg/L,然后通过生物脱氮处理,实现总氮达标。本文可为科学设置广东省地方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电镀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监测等要求.本文对该标准中的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进行了讨论,指出企业采用稀释法排放电镀废水是不可行的,并对工艺及装备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电镀生产工艺流程和电镀废水末端治理工艺流程,分析了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产排污节点、种类和特征。按照我国现行国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电镀废水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指出电镀企业应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二级生物处理或深度处理,才能达到标准要求。结合实际调研,分析了电镀废水有机污染物达标难点,并提出源头预防与末端组合工艺相结合的污染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电镀废水处理无排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电镀废水处理无排放问题的提出,论述了无排放的可能性。指出无排放并非指电镀一切废水点滴不排,主要指产生污染的镀后漂洗水不排放,争取镀前漂洗水也不排放。要作到这些漂洗水的循环复用不排放,必须应用路循环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电镀废水的来源、特点和危害,介绍了当前常用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同时对螯合沉淀法和天然矿物污水处理剂在电镀废水治理方面的应用进行简单说明,并结合新的排放标准对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01—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收集了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有关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1年到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地域塑料原材料的产量及构成比,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芬兰,西班牙等国家的树脂产量,消费量及增长率,以及日本,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不同品种塑料原料消费量和增长率统计,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集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2年-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大地区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树脂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材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及人均消费量,以及日本的塑料原材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釆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宄,结果显示多釜串联模型符合其结构与流动混合特征,以理论级数N作为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表达颗粒物性及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内径100mm的24层双锥塔理论级数在6.11~11.0,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该塔在理论级数6.93的操作条件下连续逆流浸洗,钻屑平均停留时间4.23min残留COD浓度77mg·L-1,与6级间歇逆流平衡浸洗钻屑残留COD浓度56 mg.L-1的实验结果相近,为多釜串联模型用于多层双锥塔浸洗传质模型研究与过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4年7月-2005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4年~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几大区域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印度、西班牙、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树脂的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日本塑料原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9年7月~2010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Many species of insects are known to produce and secrete benzoquinone derivatives. These compounds are usually defined as “defense chemicals.” However, in many cases, i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what the chemicals are meant to defend against. Tribolium beetles produce up to three benzoquinones, but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is not known. In this experiment, one of the derivatives, methyl-1,4-benzoquinone (MBQ) was tested for its effectiveness for one of its purported functions as an antimicrobial. Methyl-1,4-benzoquinone was added in three concentrations (0.3, 30, and 150 μg/ml) to the liquid media of three species of Bacillus bacteria and eight species from four genera of yeasts, and the effect on their growth was monitored. The presence of MBQ altered growth in all species. The bacteria responded more negatively than the yeasts. All bacteria species showed reduced growth at all levels of MBQ. Yeasts were more tolerant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hemical, and two species, Saccharomyces microellipsoides and Pichia burtonii, actually showed increased growth at the lowest level of MB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