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异丙醇铝、氧化硅细粉、活性碳粉等作为起始原料,通过溶胶-凝胶、还原氮化工艺制备了β-sialon微细粉。研究了添加剂、氮化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合成β-sialon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MgO、Y2O3、Fe2O3可以促进β-sialon的合成,其中MgO的促进作用最明显;1450~1500℃是比较合适的氮化温度;合成的β-sialon粉体的粒径在1μm左右,纯度为90%,Z值为2.9。  相似文献   

2.
以正硅酸乙酯(tetraethoxysilane,TEOS),硝酸铝,蔗糖等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和微波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了β-sialon超细粉.研究了铝碳摩尔比、温度、埋粉条件、晶种、添加剂等工艺条件对合成β-sialon超细粉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碳摩尔比显著影响β-sialon超细粉的合成,过量碳有利于形成β-sialon超细粉.1573~1623 K为最佳合成温度.埋粉不利于β-sialon超细粉的合成.晶种对β-sialon超细粉的合成没有显著影响,添加剂Fe2O3对反应有明显促进作用.用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产物的显微形貌,结果表明:合成β-sialon超细粉的粒度大约为100nm.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SiO2, Al(OH)3和碳黑为原料, 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了O′-sialon粉, 用XRD对产物进行了相分析, 研究了合成温度、埋粉条件、N2流量、配料组成等对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成温度对O′-sialon的合成影响显著, 随合成温度升高, 产物中O′-sialon相含量增大, 1 400 ℃时O′-sialon含量达最大, 是最佳的合成温度.Si3N4+SiO2埋粉对产物物相无明显积极影响, 并导致更大的质量损失.20 ml/min是比较合适的N2流量, 对O′sialon的合成最有利.1 400 ℃时配料组成的变化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比1 350 ℃时显著, C含量的增加促进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进行, C过量将导致O′-sialon转化为β′-sialon, 等化学剂量是最佳的配料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硅粉、铝粉和活性氧化铝微粉为原料,添加质量分数为2%,4%,6%,8%的TiO2,分别于1450,1 500℃保温2h进行氮化烧结制备了β-sialon材料.系统研究TiO2对β-sialon反应烧结及其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TiO2促进了Si的氮化,对β-sialon的生成及相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影响到Al2O3在Si3N4中的固溶度.TiO2的加入降低了β-sialon的烧结温度,提高了β-sialon的力学性能.对TiO2促进β-sialon烧结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纳米SiO2,Al(OH)3和碳黑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了O′-sialon粉,用XRD对产物进行了相分析,研究了合成温度、埋粉条件、N2流量、配料组成等对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温度对O′-sialon的合成影响显著,随合成温度升高,产物中O′-sialon相含量增大,1400℃时O′-sialon含量达最大,是最佳的合成温度。Si3N4 SiO2埋粉对产物物相无明显积极影响,并导致更大的质量损失。20ml/min是比较合适的N2流量,对O′-sialon的合成最有利。1400℃时配料组成的变化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比1350℃时显著,C含量的增加促进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进行,C过量将导致O′-sialon转化为β′sialon,等化学剂量是最佳的配料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平均粒径为2.8μm的硅粉为原料,添加氮化硅粉作为稀释剂,对常压氮气下直接氮化制备Si3N4粉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借助于氮氧测定仪、XRD、SEM等检测方法,分析了硅粉常压直接氮化制备Si3N4粉过程中稀释剂种类、稀释剂添加比例、氮化温度、氮化时间等因素对硅的氮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粉在流动常压氮气下,当氮化温度高于1410℃时,硅的转化率迅速增加,氮化产物中β相含量也增加;通过控制稀释剂的添加种类和添加比例、氮化时间和氮化温度,可合成高α相含量的Si3N4.采用平均粒径为2.8μm的硅粉,在常压氮气下,当添加30%的α-Si3N4粉作为稀释剂、氮化温度为1550℃、氮化时间为10min时,合成了氮含量为39.4%,游离硅为0.7%,主要为α相、含部分β相的Si3N4粉.  相似文献   

7.
以粘土矿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工艺制备出高品质β-sialon陶瓷粉体,并对多因素耦合状态下材料合成的工艺优化,微结构与相组成以及热力学反应机理作了系统研究。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均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增加,产物中物相经历了O’,X相(中间杂相)→β相→15R,12H的sialon多型体与Si3N4和AIN的一系列相转变,导致合成工艺的复杂性。正交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控制保温时间和合成温度,是获得高含量长柱状β-sialon的有效途径;通过模式识别能快速寻找出性能优化区域,1500℃保温5h可以获得单一sialon相。结合逆映照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对所需要的新工艺参数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8.
还原氮化法合成O’-sialon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SiO2,γ-Al2O3,Si为原料,采用还原氮化合成了O‘-sialon粉。研究了原料配比、氮化温度等对O‘-sialon合成的影响。合成产物中O‘-sialon的相对质量可以超过90%。对合成的O‘-sialon的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在1500℃氮化合成的O‘-sialon基本为1~2μm左右的等轴颗粒,在1450℃氮化合成的O‘-sialon试样中,则存在大量的长度达50μm的晶须。  相似文献   

9.
以硅铁合金(FeSi75)为原料,分别采用闪速燃烧合成工艺和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制备氮化硅铁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合成工艺对氮化硅铁物相和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闪速燃烧工艺合成的氮化硅铁相组成为β-Si3N4,α-Si3N4,Fe3Si和少量SiO2;而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的氮化硅铁由β-Si3N4,α-Si3N4,Fe3Si和Si2N2O组成。闪速燃烧合成的氮化硅铁样品中存在大量长径比较高的柱状氮化硅晶体,Fe3Si位于柱状结晶所包裹材料的内部;自蔓延高温合成的氮化硅铁显微结构为致密的氮化硅块体,在块体表面覆盖有氧氮化硅膜,块体的间隙存在晶形细小的氮化硅晶体,含铁组分镶嵌在致密的块体中。闪速燃烧合成的氮化硅铁结构疏松,活性较强;自蔓延高温合成的氮化硅铁结构致密,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以叶蜡石、金红石和焦炭粉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sialon–Ti(N,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产物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合成温度和配炭量对产物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蜡石与金红石质量比为4:1、配炭量过量50%、合成温度为1 500℃时,合成的sialon–Ti(N,C)复合材料中TiN0.7C0.3晶粒尺寸约为200nm,产物为β-sialon、15R-sialon、TiN0.7C0.3、刚玉和少量β-SiC;当配炭量过量50%,合成温度从1400℃升高到1550℃,产物中β-sialon和TiN0.7C0.3含量逐渐增加。相同合成温度下,配炭量对产物物相组成有重要影响,配炭量过量50%有利于sialon–Ti(N,C)复合材料的合成;当配炭量较少时,产物中出现O’-sialon和Si2N2O;当配炭量过多时,β-sialon向15R-sialon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01—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收集了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有关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1年到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地域塑料原材料的产量及构成比,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芬兰,西班牙等国家的树脂产量,消费量及增长率,以及日本,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不同品种塑料原料消费量和增长率统计,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集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2年-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大地区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树脂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材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及人均消费量,以及日本的塑料原材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釆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宄,结果显示多釜串联模型符合其结构与流动混合特征,以理论级数N作为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表达颗粒物性及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内径100mm的24层双锥塔理论级数在6.11~11.0,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该塔在理论级数6.93的操作条件下连续逆流浸洗,钻屑平均停留时间4.23min残留COD浓度77mg·L-1,与6级间歇逆流平衡浸洗钻屑残留COD浓度56 mg.L-1的实验结果相近,为多釜串联模型用于多层双锥塔浸洗传质模型研究与过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4年7月-2005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4年~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几大区域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印度、西班牙、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树脂的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日本塑料原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9年7月~2010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Many species of insects are known to produce and secrete benzoquinone derivatives. These compounds are usually defined as “defense chemicals.” However, in many cases, i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what the chemicals are meant to defend against. Tribolium beetles produce up to three benzoquinones, but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is not known. In this experiment, one of the derivatives, methyl-1,4-benzoquinone (MBQ) was tested for its effectiveness for one of its purported functions as an antimicrobial. Methyl-1,4-benzoquinone was added in three concentrations (0.3, 30, and 150 μg/ml) to the liquid media of three species of Bacillus bacteria and eight species from four genera of yeasts, and the effect on their growth was monitored. The presence of MBQ altered growth in all species. The bacteria responded more negatively than the yeasts. All bacteria species showed reduced growth at all levels of MBQ. Yeasts were more tolerant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hemical, and two species, Saccharomyces microellipsoides and Pichia burtonii, actually showed increased growth at the lowest level of MB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