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测定了平直叶轮动态混合絮凝器内絮团粒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沿絮凝器半径方向,絮团粒度先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则转而降低;在絮凝器的轴向,絮团粒度在叶轮上下两侧附近存在极大值。文中分别依据颗粒的离心沉降与径向流动理论以及流体剪切理论解释了絮团粒度的径向分布,从微涡旋理论定性说明了絮团的轴向分布。  相似文献   

2.
王辅臣  于广锁 《化工学报》1997,48(2):193-199
以双通道交叉射流喷嘴为射流源,在直径1000mm、高4000mm的大型冷模装置上,测定了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的冷态浓度分布,考察了喷嘴环隙和中心射流动量比对宏观混合过程的影响;给出了无量纲径向浓度分布、无量纲最大浓度和混合分数的轴向衰减以及无量纲浓度半半径沿轴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浆态床内颗粒浓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前言浆态床内固体颗粒可以是反应物、生成物、固体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固体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分布与其他流体力学因素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过程的传质、传热性能,进而影响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尤其是对强放热催化反应,作为催化剂的固体颗粒,其浓度分布不同,造成了反应器内各处反应速率的差异,从而引起各处不同的温度效应,结果导致反应速率的更大差异。Serpemen 和 Deckwer 对 F—T 合成、CO 甲烷化和丁炔二醇加氢过程中催化剂分布对转化率影响的分析,证明在设计反应器时必须考虑固体颗粒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5.
经絮凝处理后的固液悬浮体系,其粘度与固相浓度的关系可由笔者提出的四次多项式描述。该多项式是对只适用于低浓度体系的爱因斯坦线性模型的扩展,新的模型可分别体现流体介质、单个颗粒、线状絮体、面状絮体及体状絮体对体系粘度的贡献。经实验验证,所提出的四次多项式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在固相浓度较低的时候,絮凝剂用量的增加并不改变体系的流变特性,只在固相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絮凝作用才开始明显体现。在絮凝作用达到最大之前,随絮凝剂用量的增加,体系中单个颗粒对悬浮液粘度的贡献逐渐减小,而线状、面状及体状絮体的影响逐渐增大。絮凝剂过量时,絮凝作用下降,体现在体系粘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周明  王志祥 《化工学报》1992,43(4):501-505
<正>1引言固定床内流体的轴向与径向混合作用对床层内的传质、传热和反应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固定床内流体的混合特性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固定床中流体与固体颗粒间的传质与流体的混合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吸附床中气体澎合特性进行了研究。l-3。,但他们所使用的固定床实验装置内径比较小(100mm以下),一般都采用改变床层高度,在床层出口端收集气体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不同床层截面上气体浓度分布。这一检测气体浓度的方法对气、固间有较大传质速率的吸附床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准确测定床层内气体浓度及变化,建立了气体浓度微机检测系统和内径为267nlm的气相吸附装置,催化燃烧式气体浓度传感器置于床层内,可连续检测和记录床层内历点浓度。应用该装置测定了甲烷-空气-SA分子筛物系在床层内不同横截面上甲烷浓度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王碧玉  黄智贤  郑辉东  邱挺 《化工学报》2013,64(12):4283-4289
从概率论角度出发,利用传统的Galton板模型,以催化剂捆扎包内的一个小布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固定床内示踪剂浓度分布模型,得到了固定床内示踪剂浓度分布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同时,以KCl溶液为示踪剂,建立了实验装置,将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所建模型是可靠的。考察不同参数对示踪剂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床内,随着催化剂粒径的增大、液体喷淋量的减小、固定床高度的增加,示踪剂浓度分布曲线逐渐变得平缓。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单螺杆挤出机内聚合物熔体层流混合机理的研究进展,对提高混合的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进一步强化混合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行设计的一套下行循环流化床内进行了低气速、高浓度下行床内颗粒浓度的分布研究。实验分别采用了硅胶和FCC颗粒,在床层截面平均浓度最高到12%范围内进行了下行床不同截面上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床层颗粒浓度对稀相中心区、环形浓相区浓度径向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同一截面,随着床层颗粒平均浓度的增加,浓度分布趋于均匀;在截面平均浓度相近,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从上到下逐渐趋于均匀。颗粒的相对浓度的最大值随截面平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在径向的位置基本不变。实验还发现,床层截面平均浓度的增加,浓相区内颗粒浓度的分布更均匀,而对稀相区内颗粒浓度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Shell型旋风管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与尺寸的优化匹配,得到一种新型高效旋风管. 采用等动采样方法,对新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旋风管开有排尘槽的锥形排尘结构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颗粒的返混;加设导流锥结构可显著减少短路流,并能使细小颗粒受到较强的惯性作用而得到分离. 灰斗上方区域,沿轴向向上颗粒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内旋流对颗粒具有较强的二次分离作用. 对粒级效率的估算结果表明,新型旋风管可将粒径大于7 mm的颗粒全部除净,3~7 mm的细小颗粒的粒级分离效率可达86%以上,而相同操作条件下Shell型旋风单管仅能将10 mm以上的颗粒除净. 本工作为旋风管的结构改进、尺寸优化乃至工业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一种新型的不锈钢栅条反应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传统的木网格反应池的生产性的对比试验,证明原水浊度较高时,该池反应的效果明显较好;但原水浊度较低时,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型冷模实验研究了喷嘴射流与催化剂逆向接触的新型提升管进料段内喷嘴射流浓度沿径向的分布,考察了喷嘴气速、预提升气速的影响. 结果表明,喷嘴气速Uj=78.5 m/s和预提升气速Ur=4.1 m/s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油剂混合效果. 与传统形式相比,新型结构可促进油剂混合,在轴向距离H<0.7 m内完成油剂混合,油剂初始接触区域内喷嘴射流相浓度分布更均匀. 给出了新型进料段中不同区域喷嘴射流浓度沿径向分布的经验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从人工肝治疗的需要出发,建立了圆柱状专用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氧浓度动态分布的数学机理模型,并分析了反应器内部实时氧浓度变化速率,设计出了溶氧变化的在线检测方法,结合模型推导出反应器内部总氧浓度变化量与实时氧浓度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仿真数据与实测实验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其平均误差在±5%以内,氧浓度变化速率误差在±1%以内,验证了总氧浓度变化量dDO与实时氧浓度变化速率R之间满足dDO=MNDhR/V.  相似文献   

15.
超细分级机进料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NG k-e湍流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对SCX超细分级机进料管内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入口固体浓度、入口气速、粒径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弯管出口附近颗粒浓度分布波动大,但在距弯管出口距离为6倍管径处波动趋于稳定. 整个竖直段任意横截面可分为高浓度和低浓度区域,且两区的无因次半径(r/R)有一定范围:X方向低浓度区为-1相似文献   

16.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7):1725-1736
Abstract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are widely applied in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Removal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s essential in water treatment and greatly depends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agulant and the production of flocs with suitable properties. For monitoring floc size, formation, and size transformation, no particle size method now can be considered ideal. In this work an on‐line laser particle counter was used to follow coagulation with aluminum sulfate.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floc formation and floc size distribution could be well monit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particle counting for dosage control and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 floc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7.
韩婕  刘阿龙  彭东辉  韩坤 《化工机械》2011,38(6):725-729
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原理和方法,应用Fluent软件对液-淡水力旋流器内部颗粒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进口流量和不同进料浓度下旋流器内各个截面上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旋流器内各截面上浓度变化曲线呈现抛物线型;进口流量越大,在管壁处浓度值越小,油滴不断向管芯聚集;进料浓度越大,在旋流器的大部分区域中,浓...  相似文献   

18.
多晶硅中杂质的组成及含量是衡量多晶硅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其杂质组成复杂、含量低于常规检测方法检出限,这就使对多晶硅中杂质含量、分布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目前用于检测分析多晶硅中杂质含量、分布的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多晶硅杂质检测方法研究中的进展以及多晶硅中杂质的含量和分布数据,为多晶硅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