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溴酚蓝 (BPB)、碱土金属离子为原料 ,十八醇为溶剂制备了标题复配物 ,反应时间为 2h ,反应温度为 1 1 5℃ ,产率约为 87%。当m(BPB)∶m(CaCl2 )∶m(十八醇 ) =1∶1∶2 5时 ,加热至 55℃左右 ,复配物由亮绿色变为黄色 ,冷却 2~ 3min又由黄色变为亮绿色。经过 50 0次左右的热变色实验 ,该复配物仍具有较好的变色可逆性及稳定的变色温度。UV -Vis、DSC测定结果表明 :热变色性是由于在低温及加热时 ,溴酚蓝与碱土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发生配位 -解离过程 ,使溴酚蓝产生内酯环式与醌式两种结构的互变 ,引起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位移 ,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法合成双-N,N-1缩水杨醛联苯胺及其与Ni(Ⅱ)的配合物,用红外光谱法和元素分析对其组成进行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其热色性.结果表明,双-N,N-1缩水杨醛联苯胺及其Ni(Ⅱ)配合物表现出了可逆热色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甲酚红-碱土金属离子-十六醇体系可逆热色复配物。用DSC,UV及IR光谱对该体系的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甲酚红与碱土金属结合后,低温时的醌式结构,高温为内酯式结构,通过改变金属离子及醇的用量,还可以组成多变色可逆热变材料。  相似文献   

4.
可逆热致变色是指一种颜色受热升温时变为另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的现象。热致变色材料主要由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和溶剂性化合物3类物质组成。其中决定颜色的是电子给予体,决定显色深浅的是电子接受体.溶剂则决定变色温度。当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平衡反应时。表现为可逆热致变色现象目。国内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研究方面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已研制出了几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四。研究开发出具有灵敏度高、可逆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实用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已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 对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化包覆。对其变色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这样可将热致变色复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外界物质对其变色性能的影响,同时可避免受热变色时组分材料的流失,较好地保持其变色性能等刚,这将大大促进此类可逆热致变色性材料在测量、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本试验对热敏玫红TF-R1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采用原位聚合法,其壁材选用脲醛树脂。  相似文献   

5.
王晓丽  边占喜 《化学世界》2005,46(12):705-707
合成了3种Hg(FcM)Cl2,Hg(FcB)Cl:Hg(FcE)Cl2型汞(Ⅱ)配合物(其中FcM为N-(甲基,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FcB为N-(苯基,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FcE为N-(乙基,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热-热重分析,摩尔电导对新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3,5-二溴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设计合成了以3,5-二溴水杨醛Schiff碱为配体的3种铜(Ⅱ)新配合物,其组成与结构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初步抑菌实验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对所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新型的抗癌抑菌药物,方法:以3,5-二溴水杨醛Schiff碱为配体合成了2种Cu(Ⅱ)新螯合物,并进行了初步抑菌活性实验。结果:合成的螯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确证其结构组成,结论:初步抑菌实验表明,合成螯合物对多种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系列Co(Ⅱ)Schiff碱配合物为催化体系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分布较窄的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均聚物。Co(Ⅱ)配合物的结构影响其在聚合中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