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高锰钢表面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处理。通过分析激光冲击强化前后试样的金相组织、物相、显微硬度及拉伸性能,探讨了激光冲击对高锰钢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冲击虽然不会在高锰钢表面产生新的物相,但可以诱导其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层,并在晶粒中产生变形孪晶,部分晶粒得到细化。3次激光冲击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379 HV和1 015 MPa,相较于激光冲击前提升了近33%和8.6%。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Q2 35钢热浸渗铝层的组织 ,并对其抗高温氧化和耐高温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显微硬度试验结果表明渗层硬度可达 10 0 0HV ,并具有较大的脆性。经扩散退火后 ,渗层组织和显微硬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温氧化和热腐蚀试验结果表明 ,渗铝Q2 35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和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相当 ,而耐热腐蚀性能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温(430°C)盐浴对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氮化处理,研究了氮化时间对渗氮层组织、显微硬度及耐蚀性的影响。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分析了渗氮层的相组成、显微硬度、截面形貌和厚度。结果表明,304不锈钢表面的渗氮层厚度和显微硬度都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氮化处理1h得到的渗氮层由单一的S相组成。经盐浴渗氮处理的304不锈钢,其耐Cl-点蚀性能得到改善,430°C下氮化4h得到的渗氮层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功率CO2激光束对3Cr2W8V模具钢表面进行相变淬火,研究了相变强化层的显微组织与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激光表面强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由品粒细小的码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显微硬度比处理前提高了1.5倍,耐磨性能提高了1倍,同时变形小,可用于模具的表面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粉末冶金工艺完成了多孔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制备,实验表明采用高温气体渗氮工艺能够有效将双相不锈钢材料转化为奥氏体不锈钢,可在显微组织中发现CrN相析出物。制备出的多孔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在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上呈现出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实现对双相不锈钢材料的综合强化。  相似文献   

6.
《化工装备技术》2021,42(1):17-22
采用显微硬度测试以及纳米压痕技术测量超声冲击处理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硬度沿厚度方向的变化,分析超声冲击处理后材料表面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表面硬度和硬化层厚度的增加在冲击时间达到180 s后趋于平缓;处理后,S30408表层的弹性模量约为230 GPa,与未受处理影响区域相比,提高了28%;S30408沿厚度方向的纳米硬度值线性增大,弹性恢复系数线性降低;S30408表面产生剧烈的塑性变形,降低了微孔洞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局部弹性模量,形成了梯度纳米结构表层;获得的表层纳米晶粒符合H-P关系,参数值为:H_0=212.16,K_h=1 827.5。  相似文献   

7.
在激光辅助下在304不锈钢表面电沉积制备Fe–Ni合金。研究了激光频率和扫描线间距对镀层表面形貌、组织结构、显微硬度、耐腐蚀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光辅助下电沉积所得合金镀层为面心立方的晶体结构,激光辅助能够细化镀层晶粒,促进铁沉积,提高镀层的显微硬度、耐蚀性和拉伸性能。随激光频率增大,Fe–Ni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耐蚀性和拉伸性能均提高,高于2.0MHz时趋于稳定。随激光扫描线间距增大,Fe–Ni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先升后降,耐蚀性和拉伸性能先有改善后变差,30μm时镀层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级推料式离心机盐刮刀磨损快、进口刮刀备件费用高的难题,通过对比优选与试验研发出盐刮刀激光熔覆表面强化工艺——采用316L奥氏体不锈钢加工制作刮刀,并在表面同轴送粉激光熔覆球状WC。实践证明经熔覆处理的盐刮刀使用寿命超过原厂进口备件。  相似文献   

9.
姚佩贤 《化肥设计》2005,43(5):62-64
本文主要述及瑞典山特维克公司生产的双相不锈钢的性能介绍与焊接指导,适用于SAF2507,SAF2205和SAF2304种双相不锈钢。由于这些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内含有铁素体和奥氏体的混合相,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双相不锈钢。其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的混合质量百分比分别约为50%:50%。  相似文献   

10.
铝合金表面等离子微弧氧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微弧氧化技术可以在铝合金表面上原位生长20-200μm的陶瓷氧化膜,该膜显微硬度为800-1500HV能大大地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耐压绝缘和抗高温冲击特性,在纺织、机械等工业部门中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化工装备技术》2017,(4):20-27
基于Johnson-Cook方程建立超声冲击处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超声冲击处理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动力学过程,分析覆盖率、搭接率、冲击次数对表层残余应力分布、塑性变形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率的增加提高了冲击处理后材料表面的压应力值,同时降低了冲击坑边缘的最大拉应力值。进一步增加覆盖率无法消除表面的残余压应力高值区域,但是通过提高冲击处理的搭接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材料的表面拉应力,从而显著提高处理后S30408材料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不锈钢材的表面处理已见于许多专著中,本文介绍的是不锈钢的两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法。1)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特性调整方法奥氏体不锈钢带表面特性调整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将钢带进行光亮退火处理。第二步:在含有特定数量的硝酸和盐酸的电解液中进行电解浸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失重法研究冲刷速度和温度对304奥氏体不锈钢在海水中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结合试样表面腐蚀形貌,研究304奥氏体不锈钢在海水中冲蚀行为和机理,并与普通镀锌碳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刷镀技术分别制备了厚度约为1 mm的单一Ni镀层和Ni/Cu组合镀层。对比了两种镀层的外观、表面显微硬度、截面显微硬度分布和截面组织结构。结果表明,Ni镀层和Ni/Cu组合镀层的平均表面显微硬度分别为357 HV和475 HV。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大,Ni镀层出现异常生长的现象,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Ni/Cu组合镀层比Ni更致密,纵向显微硬度的波动更小,结合力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低碳球铁进行了激光表面合金化处理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低碳球铁基体上涂覆铬铁合金粉末进行激光表面合金化处理后组织非常细小,合金化层与母体之间的结合质量良好。低碳球铁激光表面处理后,母体表面的硬度都大大提高,母体的表面硬度由HV300左右最高提高到HV1200左右,低碳球铁表面激光强化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螺杆的激光表面合金化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用激光表面合金化的方法对注塑机和挤出机螺杆表面进行强化,以提高 其抗高温粘着磨损性能,延长注塑机使用寿命。对激光合金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 计。结果表明,螺杆表面进行激光纳米合金化复合处理后,合金化层与基体形成了牢固的 冶金结合,表面平均硬度由原来的HV420提高到HV620,螺杆表面的的耐磨性提高了 2.2倍;初步估计使用寿命至少提高2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焊接接头同一部位多次返修进行试验分析,试验以奥氏体不锈钢S30408作为研究对象,分区域进行5次返修,并对每个区域分别进行了力学性能、低温冲击性能和金相分析、能谱分析测定。对比试验结果,经过多次返修后,S30408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低温冲击性能有明显的降低,因此18-8型奥氏体不锈钢不宜进行多次返修。  相似文献   

18.
《化工机械》2017,(6):626-632
对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敏化试验与超声喷丸试验,并对其应力腐蚀性能进行研究。通过金相、微观硬度、慢应变速率拉神试验和SEM微观断口方法,分析敏化试验过程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出304奥氏体不锈钢在敏化试验后,材料晶间会析出大量碳化物且耐应力腐蚀性能下降的结论。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中表现出塑性段缩短、断口沿晶界扩展、塑性大幅下降的现象。通过后续的超声喷丸处理可提升304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并使其抗应力腐蚀性能提高。试验证明了超声喷丸技术应用于材料表面可有效阻止晶间腐蚀及应力腐蚀裂纹扩展,且随着表面超声喷丸处理覆盖率的增大,材料抗应力腐蚀性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化工厂奥氏体不锈钢氢气管道断裂失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伟 《江苏化工》2008,36(1):48-50,52
奥氏体不锈钢氢气管道使用过程中发生开裂,为研究其断裂类型和影响因素,对断口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发现在焊接热影响区的结晶区发生晶间腐蚀断裂。而不锈钢管内外表面腐蚀产物成分分析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开裂失效是在含有S元素和在潮湿环境中产生的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电流密度、温度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质量浓度对430不锈钢表面复合电镀Cr–MWCNT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工艺参数为:铬酸酐160 g/L,98%浓硫酸1.2 mL/L,30%双氧水1.6 mL/L,MWCNT 80 mg/L,温度50°C,电流密度30 A/dm~2,时间2 min。该条件下所得Cr–MWCNT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为806 HV,摩擦学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