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金先 《辽宁化工》2020,49(5):591-593
通过对两种视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原理的分析,采用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来识别低对比度油层,在辽西盆地古近系油藏受充注程度、地层水矿化度、复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普遍发育低阻、低对比度油层。在理论方法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表明,在地层水矿化度多变区,准确计算地层水矿化度是准确判识油层的关键,而自然电位曲线是表征地层水矿化度最直观的曲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油品酸碱度、岩心黏土含量以及黏土矿物组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在水驱测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pH值、界面张力以及润湿性测试,结合多因素分析了低矿化度水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黏土矿物是该方法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酸性原油条件更适合采用该方法,蒙脱石占优的岩心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为,产出水的pH值增大,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润湿角减小;综合来看,在离子交换以及颗粒溶解运移的作用下,低矿化度水驱能够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洗油效率,进而提高区块整体的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低矿化度水驱作为应用于低渗油藏、煤层气储层及常规水驱特高含水期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行业内已形成共识。但目前对于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有限,且仅限于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更鲜有针对于水驱特高含水期~([1])。本文通过对注低矿化度水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分析、并结合特高含水期储层特征的研究,得出了X油田水驱特高含水期利用现有井网条件和开发技术,注入低矿化度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切实可行的结论,同时提出矿场试验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国内老油田同时期接替技术的探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低油价的新常态新形势下,水动力充足,且具有良好油田水条件的中浅层油藏,逐渐成为了油田开发的重点,然而开发上对油田水成分特征的深入分析比较欠缺,各项离子参数与原油保存关系也模糊不清。为此,在深入分析油田水成分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型分布、钠氯系数、脱硫系数情况,比较了油田水矿化度和埋深的关系,找出了油田水与原油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总矿化度和钠氯系数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较低的矿化度常对应较高的钠氯系数,即对原油保存有利的地区。高矿化度Na HCO3型和Na2SO4型水区,是寻找次生油藏的有利区域,此外,总矿化度高值、钠氯系数低值是有利于原油保存的重要地区。通过明确油田水特征,对利用油田水离子参数反推原油保存的有利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评价实验、岩心自吸实验和岩心流动模拟实验,考察了3种油样生成微液滴能力,并分析了微液滴的生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效果影响,对比了矿物溶解和孔隙表面润湿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不同,对水矿化度和环境温度分别呈负、正敏感,当矿化度低于10000 mg·L-1时或温度越高时,原油生...  相似文献   

6.
在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的地区,地层电性特征易受到地层水的影响,地层水矿化度的不同导致视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极为复杂,储集层含油气性不明显,这就给油水层的识别带来较大困难,容易漏失低阻油层。本文研究了滨县凸起南坡地层水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分析油水层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测井解释,帮助确定测井解释结论,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油田的低阻岩心和常规岩心资料建立数字岩心,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矿化度、微孔隙度、粘土含量、阳离子交换能力以及泥浆滤液侵入程度等对岩心电阻率的影响情况,认为地层水矿化度、微孔隙度、粘土含量是导致该区块油层低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流体性质识别,从储层岩性、孔隙结构、微幅度构造和地层水矿化度四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研究区低阻油藏流体性质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岩性导致的高束缚水、高微孔率是研究区低阻形成的一大控制因素,孔隙结构和微幅度构造也对低阻产生重要影响,而地层水矿化度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根据31井层地层水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层水具有弱酸性、富C l-贫K++N a+和Ca2+、水型为CaC l2型、总矿化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等特征;平面上山1段矿化度西高东低。研究表明矿化度的高低与产能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在油田钻井及采油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在油田钻井和开采中,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低张力和聚合物的粘度达到钻井、采油和驱油的目的。它们的使用环境是各种矿物质组成的地层和含矿化度的地层水。由于高矿化度水的张力比纯水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水源供水情况不理想、供水水质差、取水不便、供水量不足无法保证供给等问题,介绍了微涡旋混凝技术在宜春某水厂的应用情况。采用涡流反应器对穿孔旋流反应池进行改造,改造后处理规模由800m3/d提高至960m3/d,使沉淀池出水浊度维持在3NTU以下,滤后水浊度保持在1NTU以下,减少了13%的投药量,同时节约了21.4%的反冲洗水量。改造运行后的实践证明,微涡旋混凝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好、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见效快等优点,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农饮水工程中较为经济有效的能增大水厂产水量的一项技术,且能比较实用地提高出厂水的水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成为一种先进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起来。文章详细论述了国内外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生产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纳滤膜对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存在的各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13.
傅银波 《广东化工》2012,39(6):157-157,151
文章介绍了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各类膜技术的特点,以及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处理效果。经过比较,笔者认为超滤技术将是饮用水净化工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光催化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曾炽涛  陈爱平  古政荣 《净水技术》2002,21(1):16-17,2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剧 ,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产生了许多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饮用水深度净化有多种方法 ,但是它们都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光催化技术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处理中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  张晓明  高乃云 《净水技术》2006,25(6):3-5,59
对当前饮用水处理中消毒工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首先介绍了顺次消毒工艺和氧化剂机械混合消毒剂消毒技术两种较新的消毒工艺,并对各消毒剂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对消毒工艺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立彪 《广东化工》2014,(14):175-177
文章介绍了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技术的主要特点,着重介绍了超滤膜材料、膜组件的研究现状,论述了近年来超滤膜新技术及其与预处理联用在自来水净化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超滤新技术在我国自来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崔之健  周加明  杨涛涛 《辽宁化工》2014,(10):1317-1320
油田产出液污水处理是注水生产的关键所在,通过水质分析,该水质主要表现为矿化度高、铁含量高、CO2含量及PH值低的特点,水质极不稳定,腐蚀性很强。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利用污水高矿化度,电解产生·OH、O、H2O2、Cl2(ClO-)等强氧化性物质,杀灭细菌,氧化Fe2+、S2-离子成为Fe3+和S单质并沉淀去除,实现水质稳定,平均腐蚀速率降低到0.031 mm/a,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设计的用于电化学预氧化技术处理污水的新工艺流程,现场试验取得满意效果,在跟踪研究中实现了良性循环。所在用的电化学预氧化技术机理和设计的新工艺流程为油田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振亚  王三反 《广东化工》2012,39(9):118-119
近些年来,超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制备、污水处理及回用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文章论述了超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制备、油/水乳浊液处理、纤维工业及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上的应用研究概况,还阐述了超滤膜分离技术的工作机理、超滤膜材料及膜制备、超滤膜组件、超滤膜的污染及清洗等情况,展示了该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纳滤膜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娟  白园博  张佩泽 《辽宁化工》2008,37(6):391-393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保障安全饮用水生产的有效方法.详细综述了纳滤膜的特点、分离机理以及纳滤膜对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存在的各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20.
范文飙 《化学与粘合》2006,28(4):284-286,288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速,饮用水水源遭到有机物的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常规水处理工艺已经难以生产出符合水质标准的饮用水。在常规水处理的基础上,研究深度水处理成为当前水处理工作的热点。通过对哈尔滨市供水三厂近五年出厂水水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水质问题主要体现在冬季低温低浊期间,在所检测的指标中,浊度、耗氧量和氨氮的污染问题都比较严重,为满足进一步提高水质标准的需要,针对松花江水源水质特点,并结合供水三厂处理工艺的技术改造,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1)化学预氧化工艺研究;(2)强化混凝技术研究;(3)强化过滤技术;(4)臭氧一强化生物活性炭技术;(5)安全消毒与二次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