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伏龙泉气田整体表现为"四降",即压力下降、日产气下降、日产液下降、水气比下降,处于快速递减期。与2016年年末对比自然递减率37.5%,下降13个百分点。本文通过完善配套排水采气技术,实现降低产液井自然递减;通过攻关配套防治油蜡技术,保障产油蜡井正常生产;通过开展压缩机气举连续排液试验,低压产液井复活增产;多措并举,进一步深挖产能建设遗留井,分类解决制约伏龙泉气田稳产的矛盾点,最终实现伏龙泉气田增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氮气增压气举复产工艺在靖边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杨  李江鹏  史华  段晓辉  张帆 《辽宁化工》2010,39(8):858-861
增压气举是气田开发后期低压低产积液气井一项重要的排液采气工艺,该采气工艺在提高气田采收率、提高气井开井率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靖边气田近年的开发实践出发,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论证了正举相对反举的优越性,优选出靖边气田氮气气举复产排液模型。  相似文献   

3.
松南气田现已处于开发中后期,随着气田开发,气井井口流压、产量逐年递减,气田剩余储量不能有效开发,为保证气田剩余储量有效开发,降低气井废弃压力、有效提高采收率,提高气田开发效益,必须实施增压集输等有效的增产措施挖潜增效,大力推广低成本、高效益的工艺技术。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气田常用的天然气井增压集输方法,结合松南气田产量及井口压力预测,经过技术经济对比,优选出了经济、高效的松南气田低压气井特色地面工程增压集输技术,对于松南气田挖潜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采气作业的进行,气田井口压力会迅速下降,井口气压在气田中后期将长期将保持在一个较低压力小幅浮动,井口压力偏低,井底天然气不能够进入输气管网。因此需要在井口增加一套装置举升井底天然气,这样井底天然气能够进入输气管网。本文通过研究气田集输工艺,结合现场工作情况,设计出一套橇装式可移动单井增压采气装置,并已经完成样机试制和型式试验。可有效延长气田开发寿命,增加采气量和收益,在气田中后期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23气田增压气举排液采气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压气举是气田开发后期低压低产积液气井一项重要的排液采气工艺,在没有高压高产气井对低产气井进行增压气举时,安装天然气增压机实施增压气举,是完善采气工艺,提高气田采收率的重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资源进入了开发开采的中后期阶段,气田压力的不断下降,给天然气的开采带来的诸多困难。气田压力显著下降后,井筒举升液体的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衰减。低压和携液体成为制约采气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分析连续气举排液技术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在缓解低压和携液等问题的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凝析气田产出天然气中大都含饱和水蒸气、天然气凝液,在天然气地面系统生产过程中,因压力、温度等条件的变化,使其在管路或设备内形成水合物,不仅导致系统运行困难,天然气放空停产,而且影响下游用户的正常用气。本文针对凝析气田气井温度低、产水量大、采气管线温降大等问题,从水气比、能耗、加热负荷分析集输防冻工艺适应性,研究注醇节流、加热节流适用条件,有效防止采气管线冻堵,提升集输效率。气井防冻工艺技术的研究运用,为气田安全生产、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葛地 《辽宁化工》2020,49(7):830-832
松南气田现已处于开发中后期,气井油压、产量逐年递减,低压气井受到集输管网压力的制约,无法正常生产。针对松南气田增压工程现状,通过气田实际产量、压力与预测指标对比,对已建压缩机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并提出了远期优化调整方案,完成技术经济对比,为近远期松南气田开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油田的气田(藏)属断块气田(藏),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和稳产难度大。文章根据油田的特点,开展了配套采气工艺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应用,使采气工艺得到不断完善,采气工艺水平有了较大发展。以化排、气举、小油管、机抽、气井工作制度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以高低压分输、井下节流、地面增温、油管防腐为主的地面管网改造技术,地层、井筒、地面相互配套的采气工艺技术系列等,同时对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压力、出水量的气田的采气工艺进行研究和选择,满足了不同阶段采气工艺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气田开发的难题,保证气田(藏)的高产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气藏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三低气田,气井压力下降快,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低压生产状态,为满足外输要求,增压集输工艺是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核心工艺.本文分析总结了苏里格气田集气站采用分散增压的方式更为合理.并按照集气站分散增压的布站模式,对苏里格气田的压力系统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集气站外输压力,井口压力的确定方法通过压缩机综合选型技术研究确定是压缩机型号,并对压缩机基础优化设计进行研究.苏里格气田形成了井口压力分季节确定,冬季把气井井口的压力节流1.3MPa,集气站增压运行,实现“低压”集气;夏季把气井井口的压力节流到4.0MPa,实现“中压”集气.最终确定的方案结合了两个思路的优点,称之为“中低压”集气工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和对比以往各种排液采气技术在白庙气田现场应用效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低压低产气井逐渐增多,井筒积液难以排出,严重影响气田稳产等问题,提出低压低产积液气井的新途径之一,增压气举排液采气技术。同时,详细阐述了增压气举排液采气的工艺原理,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指出增压气举是白庙深层凝析气藏挖潜的有力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凝析液管道采用气液混输技术进行输送,地形起伏可能造成管线内流型复杂和流动不稳定,导致管线低洼处容易产生积液,影响集输效率。采用多相流模拟软件LedaFlow建立某凝析气田集输管道水力模型,模拟分析地形起伏对管线压力和持液率分布的影响,探究削弱地形起伏对压力波动影响的集输条件,模拟分析输气量、管径以及管道出口压力对起伏管道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起伏增大了压力和持液率的波动,使流动不稳定。高输量、小管径和低压集输能够削弱地形起伏的影响。高压集输压降小,低压集输压降大,存在最优运行压力使生产成本最低。该研究为气液混输管路输送参数的选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复杂地貌条件下天然气凝析液集输管道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牙哈凝析油气田经过十多年的开采,地层压力普遍下降,气田整体压降不均衡,难以利用油气井自身能量将油气输入集输管网。针对此问题,提出应用单井增压混输技术,将因压力低不能进入集输管网的长期关闭的井复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低压油气井井口增压开采控制技术的首次应用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牙哈凝析油气田经过十多年的开采,地层压力普遍下降,气田整体压降不均衡,难以利用油气井自身能量将油气输入集输管网.针对此问题,提出应用单井增压混输技术,将因压力低不能进入集输管网的长期关闭的井复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低压油气井井口增压开采控制技术的首次应用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气田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气井压力持续降低,加大了气井排液采气的难度,直接影响到气田产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气井排液采气技术,通过实例进行气井排液采气技术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气井排液采气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煤层气产业发展,目前煤层气的采出技术及地面工程集输工艺逐步成熟。煤层气井口气体产量较低且不稳定,压力较低且波动较大的特点;经过大量调研对比,低压煤层气采气管道管径小于DN200的采用聚乙烯(PE)管道具有减少投资,施工方便,耐防腐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探讨煤层气聚乙烯采气管道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田的开发,压力的下降,气井积液对气田产量会产生很大影响。排液采气是气田开发中的重要手段,是采气工艺研究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不同的的排液采气配套技术如泡沫排水采气、气举排水采气、机抽排水采气等技术在实际采气中的运用情况,对其研究和使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卫城气田在降压采气增压输气工艺的引进、应用及效果分析 ,说明了该工艺是低压气井和气田开采后期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井口流压接近管网系统压力的气田开发中后期,降低管网的系统压力,是保持气井产能、延长气井自喷采气期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实现气田高效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文23气田气井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以集气站为单位,创造性地采用了高低压分输技术、分散降压采气的方式,适应文23气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延长了气井生产时间。降压采气技术在文23气田的应用实现了井口压降0.8MPa以上,扩大了生产压差,提高了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文23气田主块整体移交做储气库后,户部寨气田和文23边块成为挖潜增效的主战场,但是,目前气田处于开发后期,“三低”现象比较普遍,挖潜思路由大型的储层改造转化为低成本的气井维护。但是,由于地层压力持续降低,气井产能不断下降,常规的气举、泡排、小油管等排液采气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开发要求,因此,必须开展提高低压低产气井排液采气效率的研究,以提高气田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