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工业规模的气相色层分离装置可以满足以下分离工艺要求:(1)分离沸点比较接近的产物(特别是对异构物的分离),从低沸点和高沸点物料中清除杂质,分离共沸混合和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2)以高收率制取高纯度的物  相似文献   

2.
将我国现行涂料VOC检测方法作了梳理和比较,将现行的19项标准分为通用型标准和专用型标准两类,并将现行标准中的方法归纳为6种,分别为:差值法(扣除沸点大干250℃的VOC)、差值法(不扣除沸点大于250℃的VOC)、差值法(不扣除沸点大于250℃的VOC,扣除水分)、气相色谱法(不扣除水分)、气相色谱法(扣除水分)和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我国涂料VOC检测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涂料消费税的VOC检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硅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通常是采用定氯等化学法来进行测定。由于直接合成法制得的甲基氯硅烷混合物,其组分极为复杂,包括:HCl(沸点-84℃),MeCl(沸点-23.7℃),Me_4Si(沸点26.5℃),HSiCl_3(沸点31.8℃),Me_2SiHCl(沸点36℃),MeHSiCl_2(沸点41.0℃),Me_3SiCl(沸点57.3℃),SiCl_4(沸点57.7℃),Me_3SiCl_3(沸点65.7℃),Me_2SiCl_2(沸点70.0℃)等,沸点又很接近,因此,一般应用精密分镏后测定比重的结果,误差很大,且操作麻烦。也有用  相似文献   

4.
张秋荣  许前会 《辽宁化工》2005,34(11):474-475,478
采用泵式沸点仪测定了常压下氯丁烷—正丁醇二元体系在不同液相组成下的沸点,并用间接法由TPX推算了与之平衡的汽相组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该系统的液相活度系数模型参数,由模型参数推算的泡点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模拟乙烯装置的急冷系统,用真组分法代替虚拟组分法来计算乙烯装置急冷系统馏分油的物性。根据馏分油的实沸点曲线,采用虚拟组分的切割方法,将馏分油实沸点曲线切割成一系列窄区间,结合密度曲线在裂解产物组分所属的化合物类型中选择表征该区间真组分,采用优化的方法确定真组分的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对于沸点高于500℃的馏分,仍采用虚拟组分法计算馏分油的性质。本方法应用到国内某乙烯装置急冷过程模拟中,结果与实际值符合较好,表明真组分法可作为乙烯装置急冷系统有效计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例如由 Bergbau—Forschung 公司)已建立煤加氢的实验装置,在煤基油(“Kohle■l”)的工艺条件下,得到沸点直至320~340℃的馏分油。这种油通常被切割成两个馏分;轻油(沸点低于200℃)和中油(沸点高于200℃)。  相似文献   

7.
不同制冷剂喷射制冷性能计算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菲  沈胜强 《化工学报》2010,61(2):275-280
引入制冷剂的实际物性,建立了喷射器热力学模型;比较了沸点相近工质在喷射器内的压力和速度变化趋势及喷射系数,探讨了引起喷射器性能差异的主要物性因素;比较了几组具有相近沸点制冷剂的喷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对沸点相近的工质来说,一般工作蒸气的比焓值越高,喷射系数越高;沸点相近的工质对中,R717的性能优于R290,R152a优于R134a,R141b优于R123,R142b优于R600a;在研究的所有制冷剂中,R717的制冷性能最好,R152a次之,两者的COP(性能系数)值差随发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BDO生产组分中轻组分的密度、黏度和沸点,然后利用Aspen Plus的物性分析功能,选择3种沸点与轻组分接近的物质,分别是丙烯醛(C_3H_4O)、乙二醛(C_2H_2O_2)和丙酮(C_3H_6O),通过将实验得到的密度和黏度与以上3种物质分别比较,与轻组分最接近的是丙烯醛,因此选择丙烯醛为轻组分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9.
在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 ,环己酮蒸馏塔的作用是利用环己酮与环己醇沸点差异 ,将二者分离。讨论了环己酮和环己醇汽 -液相平衡关系 ,绘制了常压及 10kPa时的温度与摩尔分率 (t-x - y)图及液 -汽相关系 (x - y)图。分析了系统压力对沸点差、相对挥发度、理论塔板数、操作回流比的影响。认为 :( 1)降低压力 ,提高真空度 ,可使二者沸点差拉大 ,相对挥发度随之提高 ,环己酮蒸馏塔的理论塔板数、回流比逐渐递减 ,但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变化缓慢 ,故应选择一最佳压力值 ;( 2 )压力由常压变化到 10kPa时 ,吉利兰关联图系数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生物基化工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沸点组分GC-MS分析。分离出22个峰,鉴定14个组分,主要为长链二元醇(38.43%)和环状二元醇(57.43%)。探讨了减压蒸馏和分子蒸馏分离高沸点组分。结果表明,减压蒸馏和分子蒸馏可实现生物化工醇高沸点组分分段分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采用纤维液膜技术的催化液化气脱硫醇工艺,并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液化气脱硫醇系统碱液非正常增加,精制液化气带碱、带水严重,原料中硫醇硫增大,循环碱液无法提量,液化气脱硫醇反应器差压过高,尾气烟囱带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本次优化改进保证了精制液化气产品质量合格,对装置的安全平稳生产提供了保障,减少了发生人身伤害的潜在风险,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方面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Origin软件中的解析功能,将中低温煤焦油样品的模拟蒸馏曲线转化为类实沸点蒸馏曲线。类实沸点蒸馏曲线是模拟蒸馏曲线的导函数曲线,是沸点与相应沸点下物质含量的关系图,与实沸点蒸馏曲线类似。通过类实沸点蒸馏曲线可知,随着终温的升高,轻质组分减少,重油增加,沥青含量由30%左右逐渐增加到50%;在350~420℃类实沸点曲线皆出现波峰,波峰沸点物质含量随着煤样热解终温的升高而依次减少。中低温热解以解聚反应为主,高温高能量有利于高键能键的断裂,低温低能量有利于低键能键的断裂。  相似文献   

13.
氯气事故处理装置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氯气事故处理工艺流程,根据主体设备负压水封、正压水封、事故吸收塔、碱液高位槽、循环碱泵、风机和碱液循环槽的功能,指出各主体设备装置设计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李春利  田昕  李浩  胡雨奇 《化工进展》2022,41(4):1704-1714
在精馏系统中,高沸点、热敏性物系分离存在物料受热温度高且时间长的问题,容易引起热敏性物质变质,一直是高效分离与提纯的难点。本文对高沸点热敏性物质精馏分离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提出操作压力低和停留时间短的工艺要求。基于此,总结了分子蒸馏和真空精馏(包括真空蒸馏、真空分馏、真空间歇精馏)在高沸点热敏性物系分离中的优缺点及应用,发现分子蒸馏的真空度和分离程度较真空精馏高,但分离效率和工业化程度比真空精馏低。最后,文章指出,对于采用精馏分离高沸点热敏性体系仍需在新工艺和新设备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分离能耗,便于实现工业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珺珏 《当代化工》2014,(8):1631-1634
液化天然气(LNG)是天然气经脱硫、脱水等净化处理后,再经降温冷凝而成的液体状态的天然气。LNG的沸点取决于组成成分,通常情况下接近纯甲烷的沸点,即-162.15℃。其体积约为气体状态下天然气的1/625,具有巨大的储存和运输优势。由于其高效性、清洁性等优点,LNG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能源项目,被公认为未来的理想能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高压静电场对海水蒸发速率和沸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下海水蒸发的速率是常态下的1.5~2.1倍;海水沸点随高压静电场强度的增大而降低。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在高压静电场下易形成电偶极矩,电偶极矩使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从而水分更易蒸发;氢键断裂的能量来源于海水的内能,而不是电场能转化而来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随着液化气产量以及高含硫原油加工比例的上升,Merox碱洗抽提脱硫工艺的难度加大,而纤维膜接触器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碱液消耗少、碱渣产量少、无碱液夹带、设备投资省和处理能力大等优点。重点介绍了纤维膜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及纤维膜液化气脱硫工艺,简明阐释了纤维膜脱硫工艺在国内炼油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该技术国产化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粗酚生产的洗涤和CO:分解工艺进行分析,找出了洗涤操作波动大、分解塔分离效率差、尾气含酚高等影响粗酚产量和收率的原因,实施了改进洗涤操作方式、调整分解塔生产工艺、改善尾气捕集方法、增加废碱液萃取操作等改进措施,提高了粗酚的产量和收率。  相似文献   

19.
对环己烷氧化废碱液采用环己酮(或环己醇)环己烷分步萃取,萃取效果好,萃取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20.
Olayinka Ogunsola  Banda Herath 《Fuel》1990,69(12):1483-1489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five primary liquid-fuel properties (nitrogen content, aromaticity, oxygen content, sulphur content, and volatility) and the capacity to convert fuel-bound nitrogen (FBN) to NOx during combustion in utility gas turbines was studied using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technique, in order to obtain optimum fuel composition for minimum FBN-to-NOx, conversi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was computed from fuel NOx emission data in the literature. An empi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these data,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was found to predict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fuel components on conversion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fuel composition was studied using 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 Response surfaces are presented in three-dimensional form. Minimum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bout 14% was obtained for high-nitrogen fuels at high oxygen content and aromaticity, and low sulphur content and boiling point. Minimum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bout 26% was obtained for low-nitrogen fuel at high aromaticity, boiling point and sulphur content, and low oxygen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