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随着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一区过渡带的不断开发,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原井网适应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采油速度低、采液强度不均衡、油水井数比不合理,注采井网不完善等。为了提高该区块的注水开发效果,2006年对该区块进行了井网加密,综合调整等措施。通过新钻井、油井转注后,由300m反九点法面积井网变为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井网加密后,利用密井网的有利条件,开展各类油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潜力的深化认识,搞清了加密后各类储层沉积模式及发育特点,分析了不同油层类型动用状况特点,并通过油水井综合调整,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2008年,我区针对区块特点开展了以小井距注水为主的井网调整完善工作,优选4口油井转注,7口油井见到较好的效果,年累计增油2859吨。小井距井组注水见效快、水线推进速度快、含水控制难度大的先天性问题制约着井组的长期稳定上产,为此,我区在注水上采取周期脉冲注水、护理上讲求动态调整,有力的保证了井组的上产稳产、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3.
2008年,我区针对区块特点开展了以小井距注水为主的井网调整完善工作,优选4口油井转注,7口油井见到较好的效果,年累计增油2859吨。小井距井组注水见效快、水线推进速度快、含水控制难度大的先天性问题制约着井组的长期稳定上产,为此,我区在注水上采取周期脉冲注水、护理上讲求动态调整,有力的保证了井组的上产稳产、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4.
王盘山定43110井区长8储层属于典型的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内部存在着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针对王盘山目前注水井网为矩形井网,且有裂缝的存在,使得注水开发中,油井见水早、易被水淹,最终开发效果差等问题,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经济评价分析,并结合现场经验,研究了适合该井区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开发的井网系统。最终,推荐王盘山定43110井区最佳的井网形式为:菱形反九点法,注水井排方向为北东75°,井网排距为150 m,井距为480 m,井网密度为14.7口/km2。  相似文献   

5.
根据S油藏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层中裂缝分布规律与注水开发动态特征,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反九点井网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调整,并对裂缝有效缝长进行计算,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渗透油田开采过程中遇到普遍问题,选择DL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DLY油田采用反九点面积井网开采,东西向油井水淹严重,南北向油井受效差,采出程度低,开采效果差。本文分别从井网密度、注采井距、油水井数比及人工压裂缝与井网匹配关系对井网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认为井网密度小于合理井网密度,南北向注采井距偏小,油水井数比偏小,人工裂缝与井网形式不匹配,目前井网已不适应油田高效开发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综合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南梁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裂缝发育,主力开采层位长X采用菱形反九点法开采方式,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矛盾裂缝线上油井易见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对南梁油田注水开发特征的分析和对合理注水强度的研究,提出适合该油藏特点的以注水调剖为主的注水开发调整政策,实现南梁油藏的高效开发,从而保证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8.
寺湾区长2油层是子长油田的主力生产油层。针对目前注水开发中存在油井见水或者水淹、吸水剖面不均等问题,开展注水状况分析、油层压力分析、见水见效特征、油田稳产形势分析、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提出合理保持地层压力、调整井网、分层注水、采液指数、注采比、储采比、采液速度等相关开发调整措施,为子长油田寺湾区长2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某油田区块油层埋藏较深,储层致密物性较差,油层憋压严重。通过注水及加密综合调整后,井网发生较大变化,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储量都得到相应提高,有效提升了开发效率和效果。本文对该区块综合调整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采用一套层系、大位移定向井、不规则四点法井网开发。目前井网已不能适应海上高速、高效开发的需要。在准确认识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埕北1井区进行层系井网调整先导性试验研究。首次实现两套层系开发,上层系采用四点法井网,下层系采用五点法井网,加密后井距300m左右,形成了一套适合海上油田开发的井网调整技术。试验区调整后取得明显的开发效果,对油田下一步整体调整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海上同类型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明确以提高层间调整为主的开发思路,提高井网对剩余油控制程度为目标,在构造复杂区、井网损坏区以及同一套层系内、砂组、小层间寻找剩余油潜力,利用老井,重建差层井网,实现井网最优,同时应用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层间转移,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低渗透油藏五点井网的注水开发特点,基于流管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压裂油井条件下的五点井网面积波及效率和油井见水时间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注采压差下人工裂缝长度对井网面积波及效率与油井见水时间的影响。从理论上说明了压裂油井不仅是一种增产措施,同时也增大了井网的面积波及效率,提高了动用程度。本文作者建立的计算方法可用于定量描述低渗透五点井网考虑人工裂缝的动用程度,为低渗透五点井网压裂油井的开发设计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峰油田白马南长8特低渗透油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过程中,主向油井表现出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侧向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反九点井网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认识,确定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时机,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朝阳沟油田是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因此对其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构造力学与油井生产动态分析表明天然裂缝方向近东向西,人工裂缝方向与其一致;构造力学数值分析显示裂缝发育区域在构造轴部与断层两侧。裂缝研究将对井网优化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孔中渗的常规稠油出砂油藏,当一套井网合采,由于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的影响,高渗透层的井容易受到注水效果,液量高,含水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的井见不到注水效果,液量低,液面深。随着井网的不完善,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脱气严重,制约油井产量得不到正常发挥,产量递减快。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开发层系,优化井网结构,减缓油井水淹的速度,保持油藏的地层能量,使出砂油藏能持续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16.
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为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由于单层储量较少等原因未细分开发层系,大段合采合注,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日益突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逐年加剧.近年来针对该单元存在的问题和潜力进行了层系细分和井网重组尝试,有效完善了单元的注采井网、缓解了层间矛盾的影响,在能量恢复、油井注水见效情况下进行了合理的井筒挖潜,扭转了产量递减局面,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南油田人工裂缝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压裂是为了在地下形成人工裂缝,改善地层的渗流条件,疏通堵塞,提高油井的产能。压裂后是否产生裂缝,产生的裂缝有多长,裂缝朝哪个方向延伸,压裂井是否会和周围的水井连通,发生水淹、水窜现象。人工裂缝监测就是为了给出压裂时产生裂缝的方位(方向)、裂缝长度、裂缝的高度(范围)和产状以及地下主应力方向,为布井和井网调整提供依据,避免油井发生水淹、水窜现象。指导油田的开发和生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Z油田5个超前注水试验区,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试验区的井网适应性和超前注水效果,明确了井网形式与含水上升规律、地层压力、采油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油田的开发调整和新区块开发布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姚健欢  刘娟  丁志文  赵超  左文永  封钦亚 《辽宁化工》2014,(8):1086-1088,1091
国内大部分老油田,已经进入晚期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后期加密过程中会采用水平井,从而新进水平井与直井形成立体开采形式;在不稳定注水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本文对低渗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进行周期注水数值模拟,整合水平井和不稳定注水的优势,以五点法立体井网为例,确定连续注水转脉冲注水的最佳时机;以连续注入速度为基础,确定最佳注水波动幅度,优选联合井网注入周期,分析立体井网脉冲注水特点;利用流线模型分析立体井网常规注水与不稳定注水剩余油分布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五点水平井与直井立体井网脉冲注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万军  杨海龙 《辽宁化工》2011,40(9):959-961
根据延长油田地质特点,注水后的生产特征,以及遇到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如何调整开发井网、布置加密井提出了宝贵意见;与此同时对已试验过的早期注水、同步注水和滞后注水开发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合理的井网选择与整体压裂的效果。还对注水开发实践中进行的不稳定注水、适时调整注采比、分层采油、改层转注、低压注水、低速注水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今后开展长6油藏整体注采开发和整体压裂开发,提高整体效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