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通常采用"超滤+反渗透"模式作为预处理和预脱盐,膜系统运行需要大量的自用水,超滤的自用水率大约为10%,超滤自用水大部分为反洗排水,选择合适的水源作为超滤反洗水有利于节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化工厂GE Zee Weed浸没式超滤系统反洗排水浪费量大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优化浸没式超滤系统反洗水处理工艺,通过高效澄清池和多介质过滤器处理浸没式超滤反洗排水,并再次将处理后的水进入浸没式超滤系统处理,形成闭环水处理工艺,不但节约了工艺成本,而且也提高了水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聚氰胺装置超滤系统反洗程序特点及目前存在不足之处,分析程序缺点所在,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改方案,使之更好的为三聚氰胺的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4.
超滤系统自清洗过滤器污堵和超滤膜污染是超滤系统产水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通过检查运行参数的差异并结合自清洗过滤器的过滤和反洗过程,分析了某电厂#3超滤系统自清洗过滤器经常出现污堵的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根据超滤常规反洗时间与下一周期超滤出水流量分析了常规反洗时间对超滤系统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崔越 《人造纤维》2021,(1):18-21
本文介绍了超滤净液的来源及主要成分,分析了酸浴车间闪蒸、脱气反洗和焙烧工艺调整pH值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验证了超滤净液应用于闪蒸、脱气系统反洗及焙烧系统pH值调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超滤净液可以替代32%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闪蒸、脱气设备的反洗和调节焙烧系统pH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错流超滤装置内部、运行操作及预处理系统全面检查,分析了错流超滤膜发生污堵的原因,根据样品分析结果实施了针对性化学清洗,恢复了错流超滤膜的性能,并对现场工艺进行改进有效地避免了错流超滤装置因设置单一"次氯酸钠加强反洗"而引起的膜污堵情况。  相似文献   

7.
KKF滤机变差压顺序反洗控制工艺可延长滤网的使用寿命、减少粘胶消耗和提高粘胶过滤质量。介绍了KKF滤机变差压顺序反洗控制王艺的特点、反洗流程和反洗控割程序。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水经混凝沉淀、砂滤预处理后,利用自主制备改进的PVDF/PVP超滤膜和开发的全自动膜分离装置进行再生处理,考察了不同水力清洗操作条件和加药反洗对抑制膜污染的效果及相关参数,并与国内外应用广泛的超滤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改变水力清洗条件时,反洗流量的改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PVDF/PVP改性膜的膜污染,当反洗流量由产水流量的1.5倍逐渐扩大到2倍时,以跨膜压差增长率所表示的膜污染速率由0.387(kPa.m2)/d减少到0.085(kPa.m2)/d,膜污染速率减少78%;(2)最佳水力清洗方式下跨膜压差增长程度控制在1.11~1.37 kPa左右时,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加药反洗可以使跨膜压差完全恢复,最佳水力清洗方式为反洗时间80 s、流量640 L/h,快洗时间60 s、流量800 L/h,加药反洗周期为120个过滤周期;(3)PVDF/PVP改进膜水力清洗与加药反洗时,清洗压力与耗水量较低于国内外一些主要超滤膜产品的运行参数,表明具有抗污染强、恢复效果好和能耗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对某发电厂2×660 MW机组锅炉补给处理水系统超滤装置进水压强异常升高原因进行查找和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铝盐在超滤系统内二次沉积及超滤反洗工况控制不佳导致超滤膜表面迅速形成污堵层。采取化学清洗后,超滤装置的进水压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至正常值,并对现场原水预处理及超滤系统控制工艺进行改进,超滤系统运行一个月后进水压强维持为0.10 MPa左右,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0.
热注站水处理系统作为注汽系统水源的供给部分,在热注注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包括水质的检测、化验,和水处理再生的重复运行,为锅炉的正常和安全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水处理系统的详细介绍和气反洗工艺的介绍,进一步增加对新工艺的认识,发挥改变原有的固定模式思路,积极创新,不断学习,增进国内与其他行业的交流,更好的提高科技技术水平,加快热注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净水厂滤池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某净水厂V形滤池生产工艺和反冲洗控制过程的基本流程和原理,采用西门子S7-300PLC构建了滤池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编制了滤池正常过滤和气、水反冲洗过程自动控制程序,实现了净水间生产过程的无人执守自动控制,有效降低了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滤池自动反冲洗控制系统是水厂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出厂水水质和节能降耗.目前,国内大部分水厂的滤池自动反冲洗控制主要通过滤池工作的时间周期来启动反冲洗指令.根据沙口水厂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研究出一种新的滤池自动反冲洗控制模式,并对新系统的节能降耗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该系统对滤池的工况监测、滤后水水质监控以及反冲洗节...  相似文献   

13.
白建平 《化工文摘》2010,(3):22-23,41
通过对自来水厂净水厂滤池反冲系统使用工频和变频技术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使用变频系统具有节能和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铁路水厂虹吸滤池反冲系统改造为例,介绍了反冲系统改造中采用的气水反冲洗工艺。实例表明,虹吸滤池运用气水反冲系统是可行、有效的,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和经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深层滤床过滤作为油田污水高效处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滤床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有效反冲洗。随着含油废水中聚合物浓度不断增大,聚合物吸附和滞留于滤床内,与滤料颗粒相互黏结,滤床反冲洗不彻底,导致滤床板结、过滤效率降低甚至作用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重力作用下滤料反冲洗再生原理,回顾了单独水反冲洗技术、气水联合反冲洗技术及其加载场强化水力反冲洗技术,提出了一种颗粒滤床复合场反冲洗的新方法,将旋流场加载于滤床重力场的水力反冲洗过程,可以突破重力作用下滤料反冲洗再生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发展了滤床水力反冲洗理论,为油田颗粒滤床反冲洗再生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生物滤池的反冲洗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铁军  孙国芬 《净水技术》2006,25(1):39-41,48
研究了反冲洗过程中的两种颗粒脱附力:水流剪切力和颗粒间摩擦力.并将它们同颗粒附着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滤层完全流化状态下,水流的剪切力还不到0.5N/m^2。与颗粒附着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从反冲洗开始至滤层刚好流化时这段时间内,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均在100N/m^2以上.这样大的摩擦力对颗粒脱附起到了大的作用。在反冲洗过程中,控制好滤层流态是一条控制微生物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V型滤池反冲洗水直接回用对给水厂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用滤池反冲洗废水有利于对沉后水浊度的去除,回用比例小于10%时,沉后水浊度呈下降趋势。回用反冲洗水同时会降低沉后水CODMn,还可以小幅度降低沉后水的UV254。当滤池反冲洗水回用比例大于10%时,沉后水中细菌总数有明显提高。最后通过数学方法确定了水厂反冲洗水的最佳回用比为3%~10%。  相似文献   

18.
在精制盐水改造过程中,利用HC900控制器代替原有的仪表控制,实现了工艺数据的集中显示和工艺指标的集散控制,特别是在陶瓷膜反冲工艺过程中通过逻辑连锁判断和顺序控制,精确满足了反冲清洗陶瓷膜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7):1667-1676
Abstract

Backwashing process was used to recover the retention capacity of a deep bed filter. A field scale fiber filter was operated with an in‐line injection of a coagul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natural surface water (Nak‐dong River in Korea). A mass balance of SS could be made thus allowing a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ackwashing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wo parameters of backwashing (air injection and number of backwashing stages) on its effectiveness. The backwashing efficiency was estimated through the initial pressure drop after the backwash, the effluent quality, the duration of the filtration time between two successive backwashes, and the detached mass of retained suspended solids. Conditions could be found for removing 99% of the retained SS. As a general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backwashing mainly depended upon air injection. The duration of air injection and the number of sequenc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fficiency of backwas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