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研究聚醚分子量、聚氧乙烯含量等因素对聚醚消剂消泡效果的影响,研制出聚醚型高效显像液消泡剂。  相似文献   

2.
乳胶漆用有机硅消泡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勇  邬继荣  吴连斌 《涂料工业》2005,35(6):34-36,63
用改性聚硅氧烷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醚形成的嵌段共聚物制备聚醚消泡剂,对乳胶漆进行消泡试验,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具有良好的消泡性能。  相似文献   

3.
月桂醇聚醚及其消泡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洪连  代昭  张纪梅  蒋虞华 《辽宁化工》2007,36(5):313-314,317
以月桂醇为起始剂,在高压反应釜中通过控制加料次序制备了5种不同链段结构的分子量在1 000-1 200的聚醚。分别考察了这5种聚醚的表面张力、浊点与消泡性能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随着聚醚浊点温度的降低,其消泡性能基本呈升高趋势,而聚醚的表面张力并不对其消泡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合成消沫剂聚醚,从1967年开始研制,1969年试制成功。投产以后迅速在全国推广使用。目前,几乎所有的抗菌素发酵过程都程度不同地使用了人工合成消沫剂聚醚。在某些“新抗”生产中尚有刺激提高发酵单位的作用。由于聚醚实属表面  相似文献   

5.
以高碳醇、植物油脂和消泡颗粒为主消泡成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为增效助剂,磺化油脂、斯潘-80和吐温-80为复合乳化剂体系,制得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同时探讨了在不同温度下,该消泡剂应用于抄纸白水中的消泡效果。通过与国内外产品对比,自制产品具有更优越的消泡/抑泡和快速消除细微泡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消泡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低含氢硅油和经封端及抗氧化处理的单端烯丙基聚醚为原料,在氯铂酸催化下合成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再加入气相法白炭黑和二甲基硅油等复配制得硅膏,制得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与传统的硅油消泡剂做平行对比实验,引入快、慢消泡剂的概念,发现聚醚改性硅油符合"架桥-拉伸"消泡机理,为快消泡剂;同时,讨论了气相法白炭黑可以促进分散效果提高消泡速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效纤维油剂消泡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玉莲 《精细化工》2001,18(10):592-594
采用含硅聚醚作消泡主剂 ,配以适宜的石油烃溶剂和醚类乳化分散剂制备纤维油剂消泡剂。介绍了消泡主剂、溶剂、乳化分散剂以及三者配比的筛选过程 ,确定最佳消泡剂配方为含硅聚醚质量分数 6 %~ 8%、醚类乳化分散剂质量分数 8%~ 10 %、余量为石油烃 ,其消泡效率达 70 %以上  相似文献   

8.
旅顺化工厂开发出新一代聚醚类强力消泡剂。该产品属于高分子聚醚类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同于目前市场上广为流行的 GP、GPE 等聚醚类产品,优于有机硅乳液类消泡剂,具有消泡和抑泡都很强的双向功能。由于其特殊结构,使该产品具有表面张力小、对水的接触角大、消泡时间快、抑泡时间长、耐温、抗氧化、不易挥发、化学稳定性好、无毒无害等特点。在我国聚醚类消泡剂中居领先地位。该产品根据不  相似文献   

9.
谢举文 《辽宁化工》2011,40(1):96-97
通过对发酵行业使用消泡剂的叙述,比较实际应用中有机硅类和聚醚类消泡剂的优缺点,可以看出聚醚类消泡剂是一类较好的符合发酵行业消泡的消泡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皂基、有机硅和聚醚三种消泡剂以及配方结构对洗衣液泡沫的影响。结果表明,皂基消泡剂的消泡能力较差,但有良好的抑泡能力;有机硅消泡剂消泡能力极好,但无抑泡能力;聚醚消泡剂无显著的消泡、抑泡能力;以上三种消泡剂两两组合复配,消泡、抑泡效果均好于单独使用一种消泡剂,且在各种组合中效果最好。配方中,非离子或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比例越高,消泡、抑泡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SPVC生产专用消泡剂的研制与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分析了消泡剂的消泡原理,概述了消泡剂的选用原则及评价方法。介绍了聚醚型、有机硅型及混合型SPVC生产用消泡剂的研制和使用情况。具体指出了消泡剂在生产SPVC过程中于脱气槽及汽提塔内脱吸VCM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聚醚接枝聚硅氧烷为消泡剂,加入适宜的乳化剂、载体,制备高效乳液消泡剂。考察了消泡剂和市售A、B、C三种常用液体洗涤剂复配的消泡、抑泡消泡效果和对洗涤剂去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泡剂添加量为6‰~8‰时,洗涤剂消泡、抑泡效果最佳,去污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消泡剂消泡的机理和类型,分析了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消泡剂,以及使用消泡剂后对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合成制备了7种不同类型的消泡剂。模拟评价试验表明,含固态硅化物的复合型消泡剂的消泡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消泡剂。工业试验结果表明,PAF-02消泡剂对沥青系统的消泡效果显著。该剂具有用量少,消泡效果好,使用方便,费用省等优点,茂名石化在丙烷脱沥青装置上使用该剂后,每年增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5.
在延迟焦化装置上,焦炭塔上部易形成大量的泡沫,严重影响焦化装置处理能力和产品质量。因此需使用消泡剂来降低泡沫层的高度,并抑制泡沫的产生。根据延迟焦化装置泡沫层的特点,研制了消泡性能较好的消泡剂。  相似文献   

16.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金属清洗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成西涛  唐璇  李稳宏  张存社  吴素芳  张凡 《精细化工》2011,28(10):1036-1040
在微波条件下,通过硅氢反应合成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考察了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微波功率600 W,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醋酸酯与含氢硅油的摩尔比为1.2∶1,氯铂酸催化剂(以Pt质量计)添加量为每kg反应体系加入10 mg,反应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平均转化率为94.7%。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合成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为原料制备了消泡剂,并应用于金属清洗剂中,结果表明,制备的消泡剂在该体系中性能稳定、抑泡效果良好,添加消泡剂后的金属清洗剂的洗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含氢量的含氢硅油分别与2种聚醚反应,得到亲水性、疏水性不同的聚醚改性有机硅共聚物,经复配自乳化制得复膜胶用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通过对反应各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了反应的较优条件:n(S—H)∶n(CC)=1∶1.3,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6 h,催化剂用量为20μg/g。通过对消泡剂进行涂刷及抑泡性测试并对其稳定性的考察,结果表明:固定抑泡组分m(SP018)∶m(SP024)∶m(SP050)=1∶1∶1不变,乳化组m(SE018)∶m(SE024)∶m(SE050)=1∶2∶2,m(抑泡组分)∶m(乳化组分)=1∶1条件下制得的消泡剂稳定且对复膜胶乳液具有较好的消抑泡效果。  相似文献   

18.
聚硅氧烷消泡剂的失活和再生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聚硅氧烷消泡剂失活和再生的现象,分析了失活过程中消泡剂分散体粒径大小和分布,泡沫体系的表面张力、接触角、硅油铺展层的厚度以及泡沫膜的结构和状态,结果表明:硅油组成的改变、硅油和疏水二氧化硅微粒的分离、消泡剂分散体粒径的变小、铺展油层的消失和白色絮凝物的出现导致消泡剂失活,其中二氧化硅硅粒-硅油的分离和泡沫膜上硅油铺展油层的消失是主要因素。失活的消泡剂中加入硅油,消泡活性可再次恢复,这主要是由于消泡剂分散体粒子中的硅油-二氧化硅硅粒比例达到最佳的状态并在泡沫膜上又形成了新的具有消泡活性的硅油铺展油层。  相似文献   

19.
Spontaneous foaming can cause a range of operational problem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such as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selected antifoaming agents (Nalco FM‐37, Foamtrol 2290, and rapeseed oil) on foams generated by egg white albumin (protein),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adipic acid at conditions of relevance for wet FGD plants. The addition of antifoaming agents breaks any existing foam and causes an induction period without foaming, after which the foam gradually will begin to reappear. Foaming by egg white albumin (2 g/L) at 0.014 m/s could be controlled by both commercial antifoaming agents (6.4 g/L), but not by rapeseed oil addition. Foaming by pure commercial antifoaming agents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ed: up to 7 × 10?2 m foam was observed with 6.4 g/L Nalco FM‐37. © 2013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59: 3741–3747, 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