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将一株高效PVA降解菌P-3和PVA培养物固定在填料上,并对系统的启动情况、运行稳定性、抗冲击能力以及活性的调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固定化高效菌系统与活性污泥相比,启动时间少2d,PVA去除率高35%左右,脱氢酶活性高90μgTF.g-1.h-1左右;系统更稳定,连续运行6个月,PVA去除率维持在80%左右,脱氢酶活性维持在180μgTF.g-1.h-1;耐冲击能力强,最高耐受负荷为2 000 mg.L-1左右,比活性污泥高1 100 mg.L-1左右。当PVA负荷超过2 000 mg.L-1时,PVA负荷每增加10%,分别加入P-3菌悬液5 mL和1 g酵母汁可使系统PVA去除率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固定黄假单胞菌剂SBR降解污染物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稻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将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a WD-3)剂进行固定化,并应用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统,研究系统其优化运行参数、去除效率和降解污染物动力学。结果表明,优化的生物炭固定化黄假单胞菌剂投加量和HRT分别为42 mg/L和3 d,在此条件下,生物炭固定化黄假单胞菌剂对SBR系统废水中TN、NH_4~+-N、TP和COD的去除率较游离菌时有显著的提高,分别为游离菌的1.39、1.51、1.47、1.28倍,且净化效果稳定。SBR系统中生物降解过程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生物炭固定化黄假单胞菌剂的投加量、HRT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正相关的1级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好氧活性污泥与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工艺去除活性艳红X-3B厌氧中间产物苯胺类化合物。结果表明,经过活性污泥HRT=12h与曝气生物滤池HRT=4 h的连续降解,能将厌氧产生的苯胺彻底去除;进水ρ(苯胺)>6mg/L时开始对苯胺降解菌产生毒害作用,而进水COD>800 mg/L时,苯胺对降解酶竞争处于劣势,均会对苯胺的降解产生不利影响。对苯胺活性污泥降解进行动力学模拟,得到拟合性较好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用GC-MS分析得出苯胺被好氧微生物氧化生成苯酚,并进一步降解为烃类、醇类、脂类化合物以及CH4、CO2、H2O的终产物。  相似文献   

4.
选取前期实验中从长庆油田措施废液集中处理后残渣中筛选的3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D1、D2、D5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菌剂,制备过程的最佳条件为:秸秆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佳固定化时间均为36 h,木炭的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秸秆固定化菌剂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优载体加入量为3.0g/100 m L菌悬液;木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优载体加入量为2.0 g/100 m L菌悬液。秸秆固定化的最佳pH为7.0,草炭和木炭固定化的最佳pH为7.5;三种载体固定化菌剂的最佳固定化温度均为35℃。在未灭菌的含油土壤40d的室内原位模拟修复过程中,各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草炭固定化菌剂74.12%木炭固定化菌剂70.25%秸秆固定化菌剂60.74%游离混合菌35.48%不加菌对照11.98%。在灭菌的含油土壤的修复过程中,几种处理方式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木炭固定化菌剂70.75%草炭固定化菌剂69.90%秸秆固定化菌剂68.28%游离混合菌44.30%不加菌对照2.21%。  相似文献   

5.
选用铁炭微电解+EF-Feox+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增塑剂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微电解控制pH=3.0、HRT=120 min、m(Fe)/m(C)=3、气水比=8:1,EF-Feox控制pH=3.5、U=8 V、H2O2(3%)投加量20 m L/L、HRT=80 min,混凝沉淀控制p H=10、PAM(2‰)投加量1.5 m L/L、HRT=30 min,工艺稳定运行后COD从13 000mg/L左右降解到500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5%以上,出水BOD5、SS皆在200 mg/L以下,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同时,出水B/C提高到0.35左右,可生化性增强,有利于后续接生化反应器,以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微电解产生的Fe2+对EF-Feox反应能起到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EF-Feox反应。  相似文献   

6.
一株聚乙烯醇降解酶产生菌的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枯草芽胞杆菌WSH-062在摇瓶培养中能产生胞外的PVA降解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其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PVA降解酶为诱导型酶;2 g/L的复合氮源(NaNO3和酵母粉的配比为1∶1)就能满足细胞生长和产酶的营养需要。正交实验分析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为:PVA 30 g/L,酵母粉12.2 g/L,NaNO3 10.1 g/L,MgSO4.7H2O 0.35 g/L,KH2PO4 3 g/L,pH值7.2。优化之后的PVA降解酶酶活达到5.00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4.75倍,并且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实际进水量不足、池容设计偏大等引起的长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运行问题,结合陕南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启动、调试工程,研究了CAST在不同HRT条件下的运行特性,通过调整、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方式、控制曝气时间等措施解决了长HRT下CAST的启动与运行问题。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300~450 mg/L和NH3-N的质量浓度为30~45mg/L条件下,调整HRT为33.5h,运行工况为闲置、进水、曝气共2~4h,沉淀1h,出水1h,可以保持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75%的出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某石化企业烯烃废水处理系统为对象,进行COD菌剂及助剂强化应用,强化后,曝气池污泥质量浓度由5.0 g/L降至3.8 g/L,而曝气池MLVSS/MLSS由56.2%提高至59.7%,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由0.007 3 mg/(g·min)升至0.015 3 mg/(g·min),说明原污水生化系统的污泥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污泥活性得以增强。应用COD菌剂及助剂后,二沉池出水COD稳定在40 mg/L左右,COD平均去除率较强化前提高20.5%,说明该菌剂及助剂对出水COD的强化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聚乙烯醇薄膜降解菌的筛选及助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乙烯醇(PVA)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对PVA包装薄膜工厂排污口处的活性污泥进行筛选,并研究薄膜助剂对PVA降解性的影响。通过透明圈实验对菌株进行筛选,并经形态学及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别利用透明圈实验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薄膜助剂对PVA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株PVA降解菌中降解效果最佳的菌株XP-02鉴定为青霉菌;研究还发现,当PVA包装薄膜中的助剂浓度为0.05 g/L时,均能提高PVA的降解效果。其中,PVA包装薄膜中添加增塑剂(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吐温-80)可以使PVA的降解率分别提高5.01%,8.67%,11.21%。通过在PVA包装薄膜中添加适量聚乙二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吐温-80的可以提高PVA的生物降解率,但各组分最适比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某化工园区企业收集的苯乙烯、苯酐生产类、生产生活类等高浓度综合有机废水难降解问题,采用UASB与活性污泥法工艺联用对该综合废水进行工业应用研究。总处理规模为2 000 m3/d,其中原水水质COD为1 000~20 000 mg/L,TN、TP、NH3-N平均进水质量浓度为50、17、22 mg/L。运行结果表明,工艺稳定运行后COD出水为350 mg/L,TN、TP、NH3-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5.9、2、1.3 mg/L,符合该地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  相似文献   

11.
采用PVA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某印染废水,研究了PVA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过程,考察了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污泥减量效果.初步探讨了该工艺高效处理污染物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启动22d后PVA工艺的容积负荷可达到并稳定在1.0kg[CODCr]/(m3·d),CODCr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经过60d的运行,PVA工艺的容积负荷提高至2.2kg[CODCr]/(m3·d),废水CODCr的质量浓度降到200mg/L以下,色度降至40倍以下,运行过程中此工艺的污泥产率为0.083kg[MLSS]/kg[CODCr],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PVA小球表面和内部微孔富集大量的微生物.这是此工艺能够高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PVA生物处理工艺在常温(12~17℃)条件下对某高校生活污水(ρ(CODCr)=130~330 mg/L,ρ(NH_3-N)=32~65 mg/L)进行处理。结果表明,PVA生物处理工艺运行负荷为1.5 kg[CODCr]/(m3·d)时,连续运行11 d,出水平均CODCr和NH_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5.6和7.32 mg/L;此时整个处理系统污泥产率仅为0.1 g[MLSS]/g[CODremoved],无污泥外排。这说明扩大系统体积1倍,PVA生物处理工艺可以在常温下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3.
张亦鸣  刘永红  李耀中 《当代化工》2018,(2):225-227,231
采用PVA生物处理工艺对印染-生活混合废水进行处理,研究PVA工艺处理该废水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5 d运行,PVA工艺容积负荷提高至3.0 kg [CODcr]/(m3·d),废水CODcr降低至120 mg/L以下,NH3-N降低至3 mg/L以下,色度降低至30倍以下.运行期间污泥产率仅为0.02 MLSS/CODremoved,系统基本无污泥外排.SEM研究发现PVA凝胶小球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通过自我氧化抑制污泥产量是此工艺具有良好污泥减量效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枣庄市污水处理厂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重点分析了进水量、凝聚和絮凝搅拌强度、药剂投加点和投加量、絮凝区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量、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位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应控制进水量均匀稳定,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in,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 r/min,PAM投加量为0.6 mg/L,除磷时Fe Cl3与磷的物质的量比为1.4,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 mg/L,沉淀区污泥位控制在1.0~1.8 m。  相似文献   

15.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退浆废水的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难降解退浆废水的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90 d的运行,反应器在32~34℃、上流速度8 m/h、水力停留时间6 d、COD容积负荷1.80 kg/(m3·d)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55%以上,启动成功.出水COD稳定在4 500 mg/L左右,碱度约为700~850 mg/L.运行情况表明,启动初期反应器各隔室的pH变化较大,有效控制pH是系统启动成功的关键.启动后期,各隔室pH稳定在6.8~7.3之间,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为300~500mg/L.随着隔室的横向推移,污泥的SS、VSS和SS/VSS不断增大,推测反应器中厌氧微生物相分离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纤维载体接种2种不同污泥研究亚硝化生物膜的启动及其关键性影响因子,在32℃和水力停留时间为10h和12h的条件下,分别经过130d和70d的运行,均成功实现了50%的亚硝化,其中进水负荷分别为248mg[NH3-N]/(L.d)和430mg[NH3-N]/(L.d)。研究表明:限氧(DO的质量浓度为0.5~1.0mg/L)和pH值为7.4~7.7是实现50%亚硝化的最佳条件;高温和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中亚硝酸氧化菌没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7.
豆奶生产废水处理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浮-水解酸化-五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豆奶类生产废水,在进水ρ(CODCr)=2000~4000mg/L,ρ(BOD5)=1000~1500mg/L,ρ(SS)=2000~3500mg/L,ρ(NH3-N)=38mg/L,ρ(动植物油)=250~300mg/L时,处理后出水的ρ(CODCr)<130mg/L,ρ(BOD5)<60mg/L,ρ(SS)<100mg/L,ρ(NH3-N)<20mg/L,ρ(动植物油)<20mg/L。该工艺运行便利,剩余污泥量小。  相似文献   

18.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制糖废水的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制糖废水的启动过程及其微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33℃,水力停留时间为24h的条件下,进水COD由1 200 mg/L逐步提升到2 400 mg/L,经过68 d,ABR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启动过程中第1隔室的抗冲击性最大,挥发酸浓度最高达22.69 mmo1/L.微生态情况第1隔室以杆菌为主,第2隔室中由杆菌组成的链状结构较为明显,第5隔室则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球菌.第5隔室颗粒污泥的辅酶F420含量最高,为1.25 μmo1/g,具有较好的产甲烷活性.小瓶静态批量试验表明ABR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9.
改进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ABR反应器作为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预处理单元,隔室功能的改进、反应器启动和处理效能。改进型ABR反应器增大第1隔室容积,将第6隔室改造为沉淀池,可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性能,减缓人工湿地的堵塞。ABR反应器在自然条件下,以好氧浓缩污泥作接种污泥,碱度1 500~2 000 mg/L,25 d左右出现污泥颗粒化,粒径以0.25~3 mm为主。ABR反应器COD去除率可达50%,其中ABR第1隔室吸附降解COD高达40%,COD容积负荷可高达1.59 kg/(m3.d)。经ABR系统预处理后,出水SS可降至20 mg/L。  相似文献   

20.
新型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反应器启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基于多段进水工艺原理开发的新型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反应器的2种启动模式(模式一为先调整适当HRT,再根据分段配水比进水,模式二根据分段配水比直接配比,然后逐步调整HRT)下的最优启动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在2种模式下,出水SS的质量浓度和TCOD分别均能低于30 mg.L-1和50 mg.L-1,浊度平均去除率均在80%以上,无显著差异。模式一由单一进水口改成分段进水后,平均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由11.93 mg.L-1上升至19.51 mg.L-1,平均TN去除率由18.43%上升至49.25%;而模式二的氮素污染物去除性能较稳定,平均氨氮和TN去除率分别为66.15%和54.71%。模式一的污泥含量增长速度要快于模式二,但3个曝气区的污泥含量增长并不均衡,不利于整体反应器的启动驯化。总体而言,新型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反应器建议采用模式二进行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