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赵伟 《安徽化工》2006,32(5):43-44
试验表明,18.5%高虎乳油80~100mL/667m2茎叶喷雾处理对夏大豆有较好的安全性,对大豆田2~4叶期的稗草、马唐、狗尾草、青葙、苋菜、铁苋菜、苘麻、龙葵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凤敏  尚嘉彦 《农药》1994,33(5):56-57
氯嘧黄隆防除大豆田杂草试验李凤敏,尚嘉彦,刘元荣(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氯嘧黄隆是磺酰脲类大豆田除草剂,可由植物的根、茎、叶迅速吸收并能在体内传导,为探索其除草效果、使用技术及对大豆的影响,我们于1992~1993年在夏大豆田做了田间...  相似文献   

3.
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防除夏大豆杂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惟  刘亦学  于金萍 《现代农药》2010,9(4):50-51,54
对450g/L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防除夏大豆田杂草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马唐、牛筋草、马齿苋、反枝苋等一年生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1012.5g/hm2剂量下55d鲜重总防效达到90%以上,并对夏大豆安全。  相似文献   

4.
对250g/L氟磺胺草醚水剂防除夏大豆田阔叶杂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0g/L氟磺胺草醚水剂,施药量为225~412.5g/hm2对杂草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20d、40d株防效分别达94.3%~98.6%、87.3%~95.5%,药后40d鲜重防效达87.7%~97.0%,增产15.22%~19.02%。  相似文献   

5.
史树森  崔娟  徐伟  宋鹏翔  李维宇  武婷婷  张萌 《农药》2013,(12):909-910,932
[目的]优选出夏大豆田防治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有效药剂。[方法]播种期施药后15、30 d采用罩网接虫法分别对5种化学制剂和3种真菌制剂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48%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20亿孢子/g白僵菌粉剂施药后15 d接虫为90.83%,施药后30 d为68.02%。[结论]播种期施药防治夏大豆田暗黑鳃金龟幼虫,毒死蜱效果明显好于辛硫磷,白僵菌明显好于绿僵菌,微囊悬浮剂剂型可明显延长杀虫剂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6.
杜金河  吕述斗 《农药》2003,42(2):35-37
淮北地区夏大豆田杂草种类有24科、68种,以马唐、鲤肠、铁苋菜、鸭趾草等为优势种,其主要出草峰在播种后10—30天内,不同耕作方式下,夏大豆田杂草出草规律不同。广灭灵及其与乙草胺混用是较为理想的化除配方。  相似文献   

7.
应用霸焚、霸寅防除大豆田阔叶杂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宏  陈铁保  黄春艳  王宇 《农药》2000,39(1):39-40
44%霸焚水剂(苯达松和杂草焚)、44.7%霸寅水剂(苯达松和氟磺胺草醚)是防除大豆田阔叶杂草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44%霸焚、44.7%霸寅水剂对大豆田阔叶杂草有良好防盗和,适宜施药时期为大豆1~2片复叶期,阔叶杂草株高5cm左右。适宜用药量为44%霸焚水剂200~250ml/667m^2、44.7%霸寅水剂250ml/667m^2,除草效果达85%以上。施药初期大豆虽有接触性药害症但可恢复并不  相似文献   

8.
尚嘉彦  张玉聚 《农药》1998,37(8):38-39
河南夏大豆田化学除草应用技术尚嘉彦张玉聚王恒亮(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夏大豆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生育期一般在6月上旬至9月下旬,适值高温多雨季节,是田间杂草盛发期。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夏大豆田主要杂草种类是:双子叶马齿苋、苘麻、...  相似文献   

9.
48%乙·氯嘧磺隆乳油(商品名豆田灵)是由氯嘧磺隆和乙草胺混配而成。使用该药剂20~25g/hm2在大豆播后苗前叶水土壤封闭处理,对大豆田多种杂草防效稳定在92%以上,持效期3O~40天,对大豆安全,比人工除草二次每hm2增产大豆225kg。  相似文献   

10.
12%虎威微胶囊防除大豆田阔叶杂草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宇  陈铁保  黄春艳  孙宝宏 《农药》2000,39(7):32-33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12%虎威微胶囊和25%虎威水剂对大豆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12%虎威微胶囊比25%虎威水剂有更高的除草活性。使用12%虎威微胶囊2~3L/hm^2,对大豆田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效,虽然大豆可产生接触性药害斑,但可恢复、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1.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a wide range of drugs of abuse acutely boost the signaling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where norepinephrine and epinephrine are major output molecules. This stimulatory effect is accompanied by such symptoms as elevated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more rapid breathing, increased body temperature and sweating, and pupillary dilation, as well as the intoxicating or euphoric subjective properties of the drug. While many drugs of abuse are thought to achieve their intoxicating effects by modulating the mono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 (i.e.,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dopamine) by binding to these receptors or otherwise affecting their synaptic signaling, this paper puts forth the hypothesis that many of these drugs are actually acutely converted to catecholamines (dopamine, norepinephrine, epinephrine) in vivo, in addition to transformation to their known metabolites. In this manner, a range of stimulants, opioids, and psychedelics (as well as alcohol) may partially achieve their intoxicating properties, as well as side effects, due to this putative transformation to catecholamines. If this hypothesis is correct, it would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biosynthetic pathways for generating these important signaling molecules, while also modifying our view of the neural substrates underlying substance abuse and dependence,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stress-induced relapse. Importantly, there is a direct way to test the overarching hypothesis: administer (either centrally or peripherally) stable isotope versions of these drugs to model organisms such as rodents (or even to humans) and then us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o determine if the labeled drug is converted to labeled catecholamines in brain, blood plasma, or urine samples.  相似文献   

12.
2001—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收集了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有关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1年到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地域塑料原材料的产量及构成比,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芬兰,西班牙等国家的树脂产量,消费量及增长率,以及日本,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不同品种塑料原料消费量和增长率统计,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2002~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集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2年-2003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大地区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树脂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材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及人均消费量,以及日本的塑料原材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釆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宄,结果显示多釜串联模型符合其结构与流动混合特征,以理论级数N作为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表达颗粒物性及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内径100mm的24层双锥塔理论级数在6.11~11.0,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该塔在理论级数6.93的操作条件下连续逆流浸洗,钻屑平均停留时间4.23min残留COD浓度77mg·L-1,与6级间歇逆流平衡浸洗钻屑残留COD浓度56 mg.L-1的实验结果相近,为多釜串联模型用于多层双锥塔浸洗传质模型研究与过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9年7月~2010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4年7月-2005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4年~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几大区域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印度、西班牙、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树脂的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日本塑料原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20.
建立了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包括As、Cr、Ge、V等18种微量、痕量元素的ICP-MS方法。地化试样用HF-HNO3混酸分解后,以1 1 HNO3溶解干渣。由于制样不使用盐酸,避免了Cl对As、Cr、Ge、V的质谱干扰。用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GBW 07309制备溶液优化仪器工作参数,并用于校准。方法测定限(6s)为:0.007~6.4μg/g,精密度(RSD%,n=12)为:29%~9.4%,经过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方法已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的试样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